
制造强国十年突破十大领域.pdf
1页南京市区天气预报:今天多云,东北风3-4级,今天最高温度:2 7℃,明晨最低温度:1 5℃南京市气象局5月1 9日2 3时发布责任编辑: 俞小帆版 式: 牛旭丽 美 编: 牛旭丽 焦点20星期三2 0 1 5年5月3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 是 《中国制造2 0 2 5 》 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目前, 中国已是位居全球第二的制造业大 国, 但还只是一个贴牌大国, 不是品牌大国 中国出口的商品中9 0 %以上是贴牌产品 贴牌和品牌的差别直接体现在利润 上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价格约10 美元, 在中国离岸价格仅2美元, 去掉成 本, 贴牌生产毛利只剩区区0 .35美元品 牌缺失导致中国企业只能处在全球产业链 低端, 辛辛苦苦 “为人做嫁衣” “中国制造” 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际名 牌伴随中国企业 “走出去” 步伐加快, 越来 越多的中国品牌跃上国际舞台最新的世 界品牌50 0强中, 中国有2 9个内地品牌上 榜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从贴牌大国 迈向品牌大国, 可以预见, 将会有越来越多 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成为国际市场上耀眼 的 “中国名片” 本报综合新华社报道制造强国: 十年突破十大领域——六大关键词解读 《 中国制造2 0 2 5 》品牌商品房与保障房, 一个价格高企, 另 一个专供保障, 两者性质、 税收、 价格迥 异。
但如今, 遭遇发展瓶颈的楼市在探 索新解法, 这两者之间的通道正打开 记者在基层调查发现, 江苏、 四川、 山东、 湖南等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正在积 极推进存量商品房改为保障房: 力求既 能化解商品房的库存, 又能破解保障房 的资金短缺问题不过, 这种楼市新解 法并非一帆风顺, 政府当 “买家” 如何化 解寻租风险?开发商是否乐意?群众能 否受益?这些问题都引人关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 说, 一些地方把城市的存量房改成保障房, 可以把政府对困难群体的兜底和商品房存 量的消化有机结合起来以西部一省会城 市为例, 2 0 15年投入国开行的贷款2 0 5个 亿进行棚户区改造的货币化安置, 按均价1平方米60 0 0元计算和7 0 %的货币化安置比 例, 可消化2 0 0多万平方米商品房面积, 占这 座城市整个商品房年度投放量的十分之一 据记者调查, 当前主要有三种方式推进 存量商品房改保障房: 政府部门直接回购社 会房源, 以不同方式提供给住房保障对象; 不以任何方式组织房源, 以货币补贴的方 式, 鼓励住房保障对象购置社会存量商品住 宅; 政府部门充当中间人, 为棚改居民和房 地产企业牵线搭桥, 集中组织房产推介会或 组织团购, 以货币安置的方式支持棚改居民 购置位置合适和价格较低的房源。
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何防范 权力寻租, 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房 地产协会秘书长冯俊说:“选择什么区位的 房源和怎么定价, 都是容易滋生腐败的环 节, 必须提前进行制度设计, 避免政府提供 给低收入群体和棚改群众的福利变相转化成给开发商的福利 ”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飞建议, 应对政府部门在参与搭建存量房和保障房 桥梁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 做好 资金监管, 防止资金筹集、 管理和使用等过 程中的 “跑冒滴漏” 现象 部分城市实践证明, 只要政策制定合理, 决策科学, 在存量商品房改保障房的过程中, 就能实现居民、 政府与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据江苏常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 市场处处长陆金峰介绍, 目前常州已累计 收储房源约30 0 0多套, 2 7 0 0多户公租房家 庭住进了政府收储的房屋他算了一笔 账: 按30 0 0套房源计算, 如通过集中建设, 一套房子从征地拆迁、 建安工程到简装需 30万元, 30 0 0套总投入9亿元, 一年支付给 银行的利息就要7 0 0 0万元; 而通过收储社 会房源, 30 0 0套房子一年的租金只要30 0 0万元, 还不到建设资金贷款利息的一半。
企业同样在此过程中受益中南城市 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在江苏镇江、 淮安等地 进行了存量房改保障房的尝试, 总裁陈小 平说:“虽然没有盈利, 但起码也没有亏本, 因为房子空置在那里没人买, 一年的财务 成本就要上涨9个点 ” 尽管成效初现, 但存量商品房改保障 房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 目前部分城市还 缺乏规范的操作细则, 尤其是如何选择房 源和定价方面难以把握, 而且市场上缺乏 相应的住房产品从政府采购程序、 选房 标准和资金监管等方面相关指导政策和操 作规范有待细化另外, 现有存量房的造 价及税费成本较高, 而保障房相应补偿标 准与普通商品住宅市场定价差距较大, 房 地产企业积极性难以调动 据新华社寻租风险如何化解?开发商是否乐意?群众能否受益? 存量房改保障房, 破题之后需细解国务院日前印发 《中国制造2025》 , 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宏伟的蓝图和详细的规划, 让中国制造这艘大船驶上改革创新的风口历次工业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 哪个国家在科技创新、 制造业革命中占得先机, 哪个国家就能以稳健的发展跻身世界强国之列150多年前, 中国曾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 但大而不强的制造业迅速在殖民侵略中没落。
现在, 当中国以全球第二的经济体量再次成为世界制造大国, 大而不强仍然是中国制造急需突破的瓶颈而 《中国制造2025》 正是破题蓝图记者从中梳理出六个关键词, 力求刻画 《中国制造2025》 的核心意图如 果 用 一 个 词 形 容《中 国 制 造 2 0 2 5 》 的全部内涵, 工信部部长苗圩的 答案是 “由大变强”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 我国 已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产业 规模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 0 %左右但 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关键核心技 术受制于人, 品牌质量水平不够高, 产业 结构不尽合理, 仍然 “大而不强”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认为, 当前发达国家纷纷选择重振制造业, 不 仅因为制造业解决就业, 体量巨大, 一个 更深的含义是提振国家整体创新力 如何成为制造强国?苗圩认为, 首 先要加大两化融合步伐, 用信息化带动 整个制造业发展, 让中国制造包含更多 中国创造因素同时推进智能制造、 绿 色制造, 促进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 合发展, 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做强在 《中国制造2 0 2 5 》 中, 智能制造被 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 在苗圩看来, 要做到智能制造, 不仅 要采用新型制造技术和装备, 还要将迅 速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渗透到工厂, 在 制造业领域构建信息物理系统, 从而彻 底改变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和人际关 系, 带来制造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转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 孕育兴起, 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 新材料 技术、 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 带动几乎所 有领域发生群体性技术革命, 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说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 示, 智能制造会给制造业带来 “两提升、 三降低” :“两提升” 指生产效率的大幅度 提升, 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 “三降低” 指研制周期大幅缩短, 运营成 本大幅下降, 产品不良品率大幅下降 李东透露, 工信部已发布智能制造试点 示范的实施方案, 并计划今年选30个以 上试点示范项目, 未来将连续三年实施 试点示范, 边示范边总结边推广, 2 0 17 年准备全面推广智能新 一 代 信 息 技 术产业高档数控 机床和机 器人航 空 航 天装备 海洋工程 装备及高 技术船舶先 进 轨 道 交 通 装备节 能 与 新 能 源 汽车电力 装备 农机 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 及高性能 医疗器械新华社发佛山顺威精密塑料股份公司经过机器换人改造 的生产线,一名工人可以管理三台设备新华社发在 《中国制造2 0 2 5 》 中, 一个亟须实 现的转变是从 “中国制造” 到 “中国创 造” : 坚持创新驱动, 把创新摆在制造业 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技术不断创新发展, 不仅会带动传统 制造领域的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性能提升, 还会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众多的新材 料、 新能源、 新生物产品、 新设备的出现 我国的研发投入规模近几年来一直 处于世界前列, 但与世界强国相比, 产业 创新能力还有不小的差距资料显示, 我 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 %以上, 9 5%的 高档数控系统、 8 0 %的芯片、 几乎全部高 档液压件、 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 李北光说, 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摆 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 攻关,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提高关键环 节和重点领域创新能力, 走创新驱动的 发展道路创造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制定绿色产品、 绿色工厂、 绿色园区、 绿色企业标准体 系, 开展绿色评价⋯⋯在《中国制造 2 0 2 5 》 中,“绿色” 散布其间, 成为贯穿全 文的主色调 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认为, 提出把绿 色制造作为主要方向之一, 是制造业可持续 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制造业依然没有摆 脱高投入、 高消耗、 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数据显示, 去年我国能源消耗42 .6 亿吨标准煤, 约7 0 %是工业消耗; 万美 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569立方米, 远高 于日本的8 8 立方米、 韩国的55立方米。
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制约问题, 唯一的出路就是绿色发展加快推进传 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发展效率, 也需要建立一个高效、 清洁、 低碳、 循环 的绿色制造体系绿色《中国制造2 0 2 5 》 提出, 坚持把质量作 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 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之 一, 它从市场竞争角度反映出国家整体实 力十多年来, 我国制造业整体质量水平 不断提升, 较好地保障了消费稳定增长和 经济持续发展伴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 人们对质量的要求也与日俱增, 在生活性 消费领域, 数量消费正向质量消费过渡 中国制造亟须突破质量瓶颈在工信部 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看来, 中国在一些关键 材料、 零部件和核心系统上, 质量和可靠性不 是太高, 长期依赖于进口改变低水平、 低附 加值的制造业状况, 必须从质量入手 中国质量协会会长贾福兴说, 质量是 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主题, 也是政府、 社 会组织、 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共同关注、 共同 参与的主题, 社会各方力量都应该参与提 升质量工作质量《中国制造2 0 2 5》 提出, 坚持 “市 场主导、 政府引导, 立足当前、 着眼长 远, 整体推进、 重点突破, 自主发展、 开放合作” 的基本原则, 通过 “三步 走” 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十大 重点领域 将取得 突破发展▶上接1版 共同抓住 “一带一路” 、 长江经济带建设战 略机遇, 携手加强两省合作, 围绕产业互补促进交流合 作, 推进改革创新深化交流合作, 加强平台建设扩大交 流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 用丰硕的合作成果 造福两省人民, 也为发展大局作出应有贡献 16日下午, 李学勇、 陈敏尔共同出席了在铜仁市 举行的江苏省苏州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铜仁市工作座谈 会李学勇说, 江苏省苏州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铜仁市, 是党中央、 国务院交给江苏的光荣任务, 也是江苏义不 容辞的重大责任江苏省委、 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 专 题研究制定帮扶工作方案, 建立帮扶工作协调机制, 统 筹落实帮扶工作资金苏州市委、 市政府以高度的大 局意识、 强烈的责任意识, 制定三年对口帮扶计划, 以 扎实的工作作风有力有序开展帮扶工作, 取得了重要 进展我们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的 重要指示, 深入贯彻中央部署要求, 尽责、 尽心、 尽力把 帮扶工作做好做实, 助力全面小康建设在实施帮扶 计划、 落实帮扶资金的同时, 突出精准扶贫, 增强基本 公共服务能力, 深化产业合作, 加强干部和人才培养交 流, 做到在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