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考策略及复习建议.ppt
22页200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备考策略及复习建议讲座内容:一、对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回顾与展望二、对社科文、科技文阅读的复习建议三、对文学作品阅读的复习建议阅读能力的构成:一、认知能力二、筛选能力三、阐释能力四、组合能力五、鉴赏评价能力2007年《考试大纲》对现代文测试能力层级和考试内容: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理解B—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综合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鉴赏评价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0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透视:一、选材透视: 变化中追求稳定二、命题透视: 形式与内容的流变三、典例透视: 从一般到个别年份 04年 05年 06年字数 789939747近三年小现代文阅读篇幅近三年大现代文阅读篇幅年份04年05年06年字数 1165925111404年:1954字 05年:1854字 06年:1861字社科文、科技文︱︱难在理清逻辑一、选文特点及备考策略n1、选文时代感强——多阅读、多迁移n2、文章内容单一,结构相似n ——一文一意,总分结构n3、文章表达思路明晰n ——解决“问题”,说明“概念”二、解题方法n第一步,划读原文——找主题,找思路n第二步,划读题干——找方向n ——要求方面;提示方面n第三步,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n 找错因,找答案社科类短文和科技说明文中常见8种错因错错因选项选项 句特征内 容 曲 解张张冠李戴某某的观点是误误划类别类别某某类的某某怎样怎样指代有误误这、这些;此、与此相反程 度 差 异混淆范围围全部、都;必然、一定;严重非常推测测有误误已经、将要、完成、成功、全部、都、一定无中生有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原文中有,却在不同位置逻逻 辑辑 错错 误误混淆因果因果的位置和原句是否一致 ;选项 中的因与 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之所以,就,只要 就 偷换偷换 概念增加减少一两个词,甚至是 “的” “了”等改变意 思;或换一个相近的词语 或句子以改变意思 。
现代文阅读︱︱难在体味情思一、解题步骤—跳读、研读、答题目n1、跳读——定内容;n 定文体n2、研读——定结构;n 定中心 ;n 定特点n3、答题目——审题干,定区位;n 抓语词,定重点;n 多联想,定答案文体及分 类类表达模式阅读阅读 方向文 艺艺 类类散文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 人相通处要弄清作品写了 什么人,什么事 ,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什么感情 ,如何评价这些 人或事等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 对所写之人的情感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 物人相通处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 小说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 社 科 类类随笔直接说理—主旨往往即题目或 文章中的关键词 应从议论说 理 的角度入手,弄 清文章的中心论 点,有无分论点 ,材料,结构, 语言等等政论论 文借物说理—主旨往往是从物之 特点引出的社会人生道理文艺类艺类 (散文、小说说)社科类类(随笔、政论论文 )定结结构线索、主要事件、人物。
散文:引入事物—展开—升 华小说: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总分结构还是分总结 构, 还是总分总结 构定中心文章的主体情感或表达主旨,就在 “景、物、人之特点—作者 表达意思”相通处有时直接 在题目、开头、结尾说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或批判的 观点,主要观点一般在题 目、开头、结尾中定特点是写景抒情,还是移物就情 ,还是托物说理直接阐发 ,间接表达,借 物表达位置特点或作用文章或段落开头头 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 为后文作铺垫文章或段落中间间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 ,线索,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结尾 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 主题升华1、所找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2、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文艺类艺类 社科类类记记叙顺顺叙交代清楚明白1.引出需阐发的事理. 2.作为事理的材料论据. 3.使阐发的事理形象生动,亲切自然.倒叙引起悬念插叙使叙述完整补补叙对前面的叙述加 以补充和解释抒情直接 抒情1.往往是文章的 主要情感和主旨. 2.在开头起定文 章基调的作用;在 结尾,往往使文章 升华.1.抒情的笔法表达事理,即文章主旨. 2.对文章主旨起强调作用. 间间接 抒情2、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文艺类艺类 社科类类描写细细描 白描1.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 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 表达主旨. 2.在小说中,主要是再现 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 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 ,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 化.1.对事物的描写,往往是作 为阐发 事理的材料论据. 2.使阐发事理更形象、更生 动、更有说服力,更具感染 力.正面 描写 侧侧面 描写 人物 描写议论议论1.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 是文章的主旨. 2.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 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1.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往 往是文章的主旨.在开头有 时是引起话题,在结尾是对 主题总结 . 2.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往 往是段落的中心.说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 、物展示给读者.同文艺类.3、所找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修辞方法使用后达到的效果 衬衬托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 中心思想 对对比总总的来说说,能使语语言色彩鲜鲜明.两物对对比和一物对对比.反复突出思想,强调调感情,分清层层次,加强节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反语语表示人与人之间间的亲亲昵感情;揭露批判,辛辣讽讽刺,幽默有 趣,使文章富有战战斗性. 双关使语语言幽默,饶饶有风风趣.使表达含蓄曲折,生活活泼泼,增强 文章的表现现力. 引用使论证论证 具有说说服力. 顶顶真总总的说说来,环环紧环环紧 扣,引人入胜胜.具体地说说:议议事说说理,准确 、谨严谨严 、周密.抒情写意,格调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通感启人联联想,耐人寻寻味.4、所找内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现手法 作用 备备注及举举例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 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比喻系字句修辞 象征系篇章修辞联联想联想和想象可以使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形象.联想比较实在; 想象比较虚幻. 联想,想到就可以 ;想象要塑造具体 形象.想象铺垫铺垫 与照 应应引出后文,曲径通幽.照应能使结构显得紧 凑、严谨. 对对比与对对照能够有力地显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 特点.1.对比,不分主次, 彼此并重.衬托,主 次分明,被衬托的 事物是主体,是作者 主要描述的人或事. 2.对比与衬托都是 两个事物之间的关 系,而抑扬是对一 个事物的两种态度 .衬衬托或烘托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 意义明显.抑扬扬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 扬后抑)的观点.4、所找内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现手法 作用备备注及举举例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以使情感的抒发含蓄蕴藉,意味悠长.文章主旨是景 与人的相通处.借物抒情借物抒情的方法,使外物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 有所依托.外物的特点与 作者的感情引 起共鸣的地方, 往往就是文章 的主旨.托物言志借物说理能够把不容易讲清楚的抽象道理深 入浅出的说明,使道理说得生动而具体,更有 说服力.如《我的空 中楼阁》.夹夹叙夹议夹议夹叙夹议在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可以自由自 在表情达意. “记叙”是 “议论”的基础, “议论” 是 “记叙”的深化、升华,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如《灯下漫 笔》.动动静结结合是一种 “动”与 “静”之间的衬托,用 “动”衬 “ 静”,或用 “静”衬 “动”.如《雨中登 泰山》.5、所找内容使用了哪一种人称:人称 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第一人称(我 )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你 )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增强感染力,有呼 告的效果;用于对外物,有拟人化的效 果. 第三人称(他 )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 活自由.6、所找的文字和句子:特殊句子 作用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传承信息的作用.结结尾句或概括上文,表现文章主旨,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强烈地抒 发感情.中心句记叙文中提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议论文中往往对论点的提示 有着重要作用;说明文中往往与提示事物的本质特性有着密切 的 联系.转转承句承上启下,转换话题 .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矛盾句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深刻的用意.有两方面的意思, 但却侧重一面.感情句明显地表达作者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的句子,往往是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文章的主旨.变变式句这样的句子往往有强调的意味,强调的点就在位置改变的那一 部分上.修辞句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