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ppt
23页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丞相权力太大了,忠奸难辨睡不好丞相权力太大了,忠奸难辨睡不好 ;;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好了歌好了歌好了歌好了歌皇帝的烦恼皇帝的烦恼忠忠 奸奸 难难 辨辨官官 吏吏 难难 选选选官制度选官制度 丞丞 相相 权权 大大 君权与相权君权与相权第七课第七课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了解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演进及作用;2.了解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实质;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阅读课本P39,思考下列问题: 1.魏晋南北朝的中枢机构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它对唐朝的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堂设问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吏户礼兵刑工2、隋唐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1 1、集体宰相制、集体宰相制2 2、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分工明确、相互合作3 3、提高了行政效率、提高了行政效率4 4、相互牵制、相互牵制 互为补充互为补充5 5、避免权臣大权独揽,、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利于加强皇权执行诏令执行诏令封驳审议封驳审议草拟诏令草拟诏令土木工程土木工程审判刑罚审判刑罚 军事警备军事警备 祭祀教育祭祀教育 户籍财政户籍财政 选择官员选择官员 唐宣宗认为大将李燧德才兼备,唐宣宗认为大将李燧德才兼备,任命他为岭南节度使。
在皇帝任命任命他为岭南节度使在皇帝任命诏书已经发下后,门下省给事中萧诏书已经发下后,门下省给事中萧放认为这个任命不合适唐宣宗听放认为这个任命不合适唐宣宗听了理由后也觉得这个任命不当,便了理由后也觉得这个任命不当,便当场叫人骑快马去追回诏书当场叫人骑快马去追回诏书情景再现情景再现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大臣甲大臣甲大臣甲提提提提交书面处理方案:交书面处理方案:交书面处理方案:交书面处理方案:A.A.A.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B.B.B.削减灾区削减灾区削减灾区削减灾区赋税,赋税,赋税,赋税,C.C.C.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修筑引水灌溉渠道修筑引水灌溉渠道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大臣乙大臣乙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大臣丙大臣丙大臣丙负责执行。
负责执行负责执行负责执行大臣大臣大臣大臣丙丙丙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三个部门三个部门三个部门 历史重现历史重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A.A.礼部礼部B.B.B.B.户部户部户部户部C.C.工部工部2.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1.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选官制度选官制度选官制度选官制度隋唐隋唐隋唐隋唐战国战国战国战国魏晋魏晋魏晋魏晋汉朝汉朝汉朝汉朝西周西周西周西周世卿世禄:世卿世禄:血缘血缘科举取士:才能科举取士:才能九品中正:九品中正:门第门第军功授爵:军功授爵:军功军功察举征辟:察举征辟:孝廉孝廉特点特点: 公开公开,公正公正,客观客观二、选官制度 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卿世禄制度,这种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被破坏而遭到破坏的天子天子诸侯诸侯卿、大夫卿、大夫士士庶人庶人“世卿世禄”制度 结论:军功爵制以军功为升官加爵的标准,能够激励更多的英勇善战的将士为国效力;“世卿世禄”制度为世袭制,对人没有激励作用,不能保证官僚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商鞅商鞅商鞅商鞅军功爵制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史记· ·商君列传商君列传》》察举与征辟察举制 各郡国向国家推荐人才称为察举征辟制 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称征辟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
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1、容易任人唯亲、容易任人唯亲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问题解析问题解析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图选拔标准选拔标准:门第家世门第家世影响影响:朝廷要职多有世家大:朝廷要职多有世家大族担任,他们的子弟依靠门族担任,他们的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往往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往往不注意提高才能真正有才不注意提高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出任高官九品: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
中、下下等科举考场科举考场贡院内的号舍贡院内的号舍 科举制是指从隋朝开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其中进士与明经两科最为人重视关于科举制金榜关于科举制皇榜会试的朱卷阶段阶段 皇帝皇帝 对科举制的贡献对科举制的贡献创创立立 隋文帝隋文帝分科考试分科考试 隋炀帝隋炀帝设进士科设进士科完完 善善 唐太宗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武则天 开创开创殿试殿试、武举、武举唐玄宗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把诗赋作为进士考试内容用高官主持考试,把诗赋作为进士考试内容宋宋 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减少考试科目,增加录取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减少考试科目,增加录取名额,皇帝掌握录取权名额,皇帝掌握录取权僵化僵化明清明清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文体为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文体为八股文八股文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课堂设问课堂设问1、有利于统治者招揽人才,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2、巩固了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3、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4、后来被历朝沿用魏晋时期租调制孝文帝均田制唐初租庸调制唐德宗两税法每次税制改革都是对旧税收的总结,而从未真正较大幅度地减轻人民的负担,而在一次次税制改革之后,帝国政府和各地官僚又会重新增加各种临时附加税,让农民负担越来越重,最终超出了农民忍受的极限,农民被迫铤而走险,发动农民起义1、、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 租调制l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l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三、赋税制度演变2、隋唐、隋唐租庸调制度租庸调制度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作用:“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3唐中后期两税法l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
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l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内容:A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B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C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D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作用:A.简化了征课名目,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B.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D.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局限性: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环节环节5:出示张岱《自为墓志铭》与明清小说、戏剧著作图表等材料出示张岱《自为墓志铭》与明清小说、戏剧著作图表等材料•设计意图:通过对墓志铭、文学艺术作品等材料的解读,了解明清社会文化的新成就与思想上的转变•过渡:文学戏剧作品中看似“大逆不道”的内容其所反映的正是明清思想领域新倾向的滥觞•环节环节6:出示《朱子语类》《李氏文集》等史料,并设问:出示《朱子语类》《李氏文集》等史料,并设问“比较传统的程朱理学和明末的新思想,其中透露出明清思想怎样的新倾向?比较传统的程朱理学和明末的新思想,其中透露出明清思想怎样的新倾向?”•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时期史料的对比,在教师示范的前提下进行模仿,了解明清思想界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专制的新倾向•过渡:思想上的新倾向与经济上的新现象、文化上的新成就共同铸就了明至清中叶社会些许的新现象,而这样的现象之新在明清又会迎来怎样的命运?•环节环节7:出示《清圣祖实录》《江阴县志》等史料出示《清圣祖实录》《江阴县志》等史料•设计意图:通过对多方史料的分析与解读,揭示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压倒性优势下对商业的束缚•过渡:在经济领域的新现象深受传统小农经济所困的同时,思想界的新倾向同样面对着类似的困局。
•环节环节8:出示《明神宗实录》《乾隆实录》等史料并讨论出示《明神宗实录》《乾隆实录》等史料并讨论•设计意图:通过多方史料的讨论与解读,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在比较统治者对新思想与旧礼教不同态度的同时,感悟明清时期专制统治对新思想的压制•过渡:在明清时期零星、小众的新现象深受根深蒂固地传统统治的压制与阻碍时,欧亚大陆另一侧的欧洲也同样面临着相似的新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