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剖析工笔花鸟画中构图艺术 .doc
5页剖析工笔花鸟画中构图艺术剖析工笔花鸟画中构图艺术 工笔花鸟的构图是指作者通过对客观对象的感受,通过主观的构思,处理画面各个物体的相互关系的一种手法构图在传统绘画中又叫“置陈布势”、 “经营位置”、布局等晋代顾恺之在画论中称其为“置陈布势”,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六法中又被称之为“经营位置”早在唐代,张彦远就指出:“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明代李日华也提到:“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 ”清代王昱在《东庄论画》中对此论述的更为详细“:作画先定位置何为位置?阴阳、相背、纵横、起伏、开合、回抱、勾托、过接、映带,须跌宕欹侧,舒卷自如 ”构图,不仅仅是在画面上妥当地安排绘画形象,一方面它关系着主题展现、意境创造、趣味构成等因素,另一方面它是绘画创造成败的关键之一;是构成绘画艺术作品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基础条件;是体现画家学养和艺术造诣的坐标;是画家艺术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形式美规律构图的过程是把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统一起来,而不是简单重复叠加从而使主题更生动、更完美、更有艺术感染力绘画艺术的创造,一是表现内容,二是形式特征前者通过具体物象的塑造,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后者利用构成方法,营造了精神内涵。
任何美的事物,都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以及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说绘画艺术的形式美来源于生活,艺术创造的实践活动是创造形式美的本源在一幅优秀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中,与表现内容相对应的精神内涵和意境创造是作品的灵魂,而体现表现意图的外在形式则是作品的生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美的创造,是一个将意象思维转化为形式图像的营造过程,点、线、面的绘画形式要素,是绘画形式美最基本的构成单位面对或简约概括、或繁复多变的构成图式,都可以通过点、线、面的归纳,将具体的物象转换成抽象的符号在这里,我想介绍的是最常见的构图 S 型律动S 型律动既是中国画构图艺术动态的呈现,又包含着朴素的辩证观念,对其最典型的体现则是中国道家的太极图太极图亦称之为“太极阴阳图”S 型给人一种流动的感觉,它可以在画面的艺术构成中自由上下伸缩和左右调节,可以互变,可以延伸,也可以互相制约S 型律动不仅在视觉心理上给观众一种柔和迂回、婉转起伏、柔中有刚、刚柔并济、流畅优雅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而且可以通过宏观的序列分布,使其在构成能虚善藏,虚中见实,实中有虚,贯通得势,浑然一体如现代画家陈之佛的《喜鹊玉兰》就是典型的 S型构图,在构成中利用 S 型的形式美规律,将客观物象有序地贯穿在一起,画面融洽自然,充分体现了中国画构成中造物在我的主动性。
再如宋代崔白的《寒雀图》也是 S型构图,画面当中麻雀的动态与视线巧妙地串联着,使画面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趣味性二、计白当黑在画面构成中利用空白,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对于工笔花鸟画来说亦是如此它是中国传统艺术千锤百炼的结晶,也是历代画家创作经验成功的总结基于中国哲学阴阳辩证的原理,白是黑的对立,是黑的凭借形式,因此离开了白,黑就无法依存在画面中,空白时形象的组合部分,也是形象的延续和衍生中国画构图的空间感,是凭借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流动来表达的,是中国画特有的空间境界表现法空白来自于取舍,而“计白当黑”则更重于布置,所以“计白当黑”就是布白,也是对物象的精心概括黄宾虹先生曾对布白的运用就说过“:一烛之光,通室皆灵”,空白的作用,确实像暗室中的烛光,可以起到点醒画面的妙用清代笪重光在他的《画荃》中对“计白当黑”作了精辟的诠释”: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在工笔花鸟画中,一般表现天空、水面、雾气等都是用留白表现的如当代画家莫高翔的《天地——蜻蜓》中,画面当中就运用了大量的留白,水面和远处的天空都是利用留白来表现的,给人无限的想象。
这样处理使寂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感,使画面简练而不简单清代石涛《淮阳洁秋》 ,画面的最上边的空白就是天空,中间的空白就是湖水,最下边的空白则是雾气,同样是留白,却能使画面变化丰富,生动有趣三、以小见大唐代施肩吾《观叶生画花》云:“心窍玲珑貌亦奇,荣枯只在手中移今朝故向霜天里,点破繁花四五枝 ”,诗中赞美叶生画技高超,花的枯荣信手挥来,随意点染,只描绘四五枝也可将浓浓的秋韵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道出的就是以少省多、以小见大的折枝构图法宋代理学的发展使绘画的视觉从“以大观小”转向“以小观大”,工笔花鸟画经历了由全景式构图到折枝构图的转变过程所以在今天我们看到的宋代花鸟画多是以折枝为主,折枝构图运用灵活,结构组合变化丰富,内涵深远且法度严谨,画面简练含蓄,宁静优美,意境深远,给观画者很强的可观可感性折枝构图往往以花卉一枝,以一枝联想全株,再配以禽鸟、草虫蛱蝶,精心捕捉近景中所蕴含的美细致生动地表现物象,画幅虽小,但精微别致,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折枝构图一般都是以表现近景为主,不能有太大的动势变化,所以就更注重在小小的构图中巧妙地布置画面的均衡得势,以平稳为主,稳中求势树干之势一般有三种:上插、下垂、横倚。
宋代的折枝花鸟画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意,如一波三折式、三线相辅式、 “V”字型式、对角线式、对角式、四周凌空式等图式如宋代林椿的《梅竹寒禽图》 ,画面中描绘的是红梅翠竹,一枝花从画面的左上侧入画,以一波三折之势向下横倚出枝,欲上行先下垂,末梢处又自然地分出上下两小枝,一枝寒禽梳羽伫立在上行的枝头,几多梅花含雪点缀着下行枝头,画面左上侧伸出几片竹叶,与寒禽、梅花遥相呼应此构图最主要的是在得势,有物象富有生机的生长之势,又有画面的均衡之势,取势传情,生动自然,以及其简练的形式语言精心捕捉近景中蕴含的美,是宋代折枝画中的经典图式折枝构图更多的是对于物象的合理取舍,正如黄宾虹先生所说:“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迫写状物,要懂得“取”字取舍不由人,取舍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墨当代画家受西方绘画和设计理念的影响,更多地去追求画面的形式美感和构成味道,如姚舜熙和陈运权的作品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我们可以在借鉴和学习前人优秀的构图经验基础上,提高自身能力,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