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氧化碳-固定污染源实验作业指导书(总5页).docx
5页作业指导书页码:第 1页,共3页文件编号:JLQX-03-022版次:2016版,第0次修订文件名称:一氧化碳的测定发布日期:2016 年1 月1 日固定污染源 一氧化碳的测定1、 方法依据 大气固定污染源 一氧化碳的测定非色散红外吸收法2、 适用范围1.1本标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的一氧化碳测定1.2本标准检出限为20 mg/m3,定量测定的浓度范围为60~1.5×104 mg/m33、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GB 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顺粒物测定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4、测定原理 一氧化碳(CO)对4. 67μm, 4. 72 μm二波长处的红外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吸收值与一氧化碳的浓度呈线性关系(遵循朗伯一比耳定律),根据吸收值确定样品中一氧化碳的浓度5、 试剂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4.1 CO标准气体:其浓度应达到仪器满量程的90%~100%,用来校正仪器4.2 变色硅胶4.3 玻璃棉6、 仪器 6.1非色散红外气体分析仪 抗千扰:对CO2和H20分别具有2 000:1和1000:1或更好的抗干扰。
精确度:士3%(满刻度); 量程:0~50000mg/m3. 6.2采样仪器 6.2.1采样管 用不锈钢、硬质玻璃或聚四氛乙烯材质的管料,其头部塞有适当量的玻瑞棉 (4. 3) 6.2.2抽气泵 密封隔膜泵或具有同等效果的其他泵 6.2.3采气袋 铝泊复合薄膜气袋 6.2.4连接管 硅橡胶管,口径与其连接部件相配 6.2.5弹簧夹 作业指导书页码:第 2页,共3页文件编号:JLQX-03-022版次:2016版,第0次修订文件名称:一氧化碳的测定发布日期:2016 年1 月1 日6.2.6除湿装置 一般情况下采用气体吸收瓶中填装玻璃棉,依靠烟气冷却凝结水份除湿;若烟气温度高,含湿量大,需采用冷凝器除湿7、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7.1采样位置和采样点按GB 16157-1996中9.1.1和9.1.2执行7.2采样时间和频次按GB 16297-1996中8.2.1执行7.3采样系统的连接 按照不同的采样和测定方式,采用下面几种方式连接采样系统7.3.1当排气筒口径<0. 4 m时,可将仪器探头直接插入排气筒采集样品和测 定,见图1 1.排气简;2.探头;3.抽气泵;4.除湿装置;5.测定仪器7.3.2当排气筒口径较大(>0. 4 m)时,应使用适当尺寸的采样管(5.2.1)仍按 图1所示连接装置。
7.3.3当用采气袋集气后,带回实验室测定时,按图2所示连接采样装置 7. 4样品采集把采样管头部插入排气简采样点位置,用排气筒中的气体清洗采样管2~3次,即可直接通入仪器进行测定(仪器自身带有抽气泵)如果使用铝泊复合薄膜袋采样,按图把待测气引入采气袋,用烟气清洗3次,然后采满气袋,用弹簧夹夹住入口根据烟气温度和含湿量大小,选用不同的除湿装置(5.2.6)7.5样品的保存采样点数目,采样点位置设置及操作步骤,按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的测定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有关规定进行采样频次和时间,作业指导书页码:第 3页,共3页文件编号:JLQX-03-022版次:2016版,第0次修订文件名称:一氧化碳的测定发布日期:2016 年1 月1 日按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有关规定进行8.分析步骤8.1仪器的调零通常以环境空气为零气,开启仪器泵电源开关,此时抽取的是环境空气,可视为零点校正气,如果环境中一氧化碳浓度大于待测样品浓度的1%时,需用纯氮校零8.2仪器的校正以一定浓度的标准气体为基准,对仪器的各量程范围进行校正.校正气浓度应选择在满量程的90%-100%范围内。
8.3样品的测定按图装配好实验装置,保证所有部位连接牢固,不漏气,把采样管插入烟道采样点位,开动抽气泵,用烟气清洗采样管道,然后开始抽样,记录分析仪读数用气袋采集的样品,可将其直接接入仪器进气口,开启仪器泵电源,将气袋中的样品气抽入仪器即可进行测定9、计算和结果表示9.1从仪器读出的一氧化碳百分含量,可按下式换算成mg/m3 一氧化碳的质量浓度(mg/m3)= Kc(%)其中:K=1. 25×104 (0℃, 101. 3 kPa)9.2一氧化碳的“排放浓度”计算按GB 16157-1996中11. 1. 2或11. 1. 4计算一氧化碳的“排放浓度”9. 3一氧化碳的“排放速率”计算按GB 1s157-19ss中11. 4计算一氧化碳的“排放速率”10. 精密度和准确度 经五个实验室分析一氧化碳浓度4. 38×103mg/m3的统一样品,重复性标准偏差11 mg/m3,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0.25%,重复性31 mg/m3;再现性标准偏差0.36%,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为再现性45 mg/m3测定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 3%;各实验室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于0~6%之间。
在实际样品分析中,以分析测定两个点的CO浓度,每个点进行6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 3%及0%;用气袋采集四个点的样品,每个点平行采集6袋气样,然后测定CO浓度的相对标准偏差于0.69%~5.0%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