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大学生社会实践比较.docx
6页中日大学生社会实践比较 问题的提出社会实践内容非常广泛,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其加深对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走上职场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本文以在杭高校和日本佐贺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状况并进行比较,从而为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本次调研在中国和日本各发放问卷100份,中国回收有效问卷96份,日本回收有效问卷92份中国男女生分别占41.7%和58.3%; 日本方面男女生分别占57.6%和42.4%中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差异分析1.参与形式的差异(1)中日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中比例最高的均为社会兼职,但相比之下日本学生参与程度更高随着日本终身雇佣制的逐渐衰落,以及年轻人强烈的独立意识与自主要求,许多大学课外参加工作的人数比例高达89%,其主要目的是赚取学费与生活费而在中国,学生参与兼职的时间长度、获得的报酬、对同一份工作的忠诚度等都不及日本学生2)日本大学生参与实践赛事的程度明显高于中国大学生,其方式主要是社团虽然我国高校也有各种各样的社团,但在组织规模、社团类型、参与程度、活动形式、日常管理等方面都不及日本的大学社团。
比如日本的“学园祭”,被称为“校园社会实践活动”,由学生组织,通常为期1—3天,期间不上课,校园完全被学生占领3)志愿服务在中日大学生曾参加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均排在第三位,但中国的比例不及日本志愿服务在日本学生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已被纳入日本学校的教育体系,且有很多专门机构和组织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岗位而在我国,学校从事志愿服务的社团能力有限,社会上的机构团体又相距甚远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方面的家庭和社会教育没有受到重视2.参与目的的差异我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首要目的是增强适应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基础,选择该项的人数多达84%;而日本大学生最主要的是出于个人兴趣,满足个性需求,选择该项的学生占68%这主要是两国社会发展差异造成的我国学生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其不得不提前习各种能力以满足社会需要;另外是两国教育体制存在差异日本教育认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应努力发挥大学生的自理能力和主动性;而在我国,灌输式教育使学生的自主意识不强,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常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等部门负责,使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大减调查显示,有11%的中国大学生出于学校安排而不得不应付社会实践,而这一数据在日本是o。
3.参与过程的差异(1)自身因素的影响中日两国大学生对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评价普遍偏低,如采用里克特5级计分制,1分最低,5分最高(下同),赋分均值分别为2.25和1.72日本学生的评价值低于中国,这与日本人的“自我不确定感”有一定关系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中国大学生对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评价在不同学科(sig=0.012)和不同年级(sig=0.026)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日本学生差异不明显实践中中国大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对相关信息的掌握度不够、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日本大学生自我培养的意识模糊,积极性不高和缺乏自信心一方面,是民族特性的体现,日本学生更喜欢内部归因,自信心稍显不足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学生的知识技能还不够扎实,相应的信息平台还不够广阔,一系列支持性工作有待进一步到位2)外界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看,日本学生对学校推动作用的评价(3.83)要高于中国学生(3.61)从具体分项上看,中国学生比较认同专业性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日本学生则认为,学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奖励和认可、学校设置专门的社会实践管理部门作用较大日本在1997年开始推行体验式就业,政府制定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多元主体实施体系,明确学校、社会团体、经济团体和各级政府共同参与。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了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也有了充分的人力和经费支持,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压力也大大减小[来自wWW.lw5u.coM]相比之下,我国虽然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群体庞大,但在相应的政策、法律、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还都没有同步跟上例如,课程大纲中计入学分的社会实践由于在评价标准和监督上都存在漏洞,使很多学生蒙混过关;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不明显,实践活动变成一种任务性的工作,而非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削弱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中国大学生认为学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奖励和认可、设置专门的社会实践管理部门,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推动作用在不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Sis值分别为0.008、0.027和0.042低年级学生就业压力相对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更易受到物质条件的刺激,学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奖励和认可更能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而高年级学生定位更清晰、目标更明确,更希望老师能提供一些专业的指导,相应的管理部门能提供更多的实践信息、维权保障等4.参与效果的差异(1)中日两国大学生普遍认为社会实践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能力,均值分别达到了3.69和3.65中国大学生认为,对提高自身能力作用最大的是专业实习和实地考察/见习,而日本大学生则认为是社会兼职和专业实习。
从中可以看出,对于自身能力,中国学生比较注重工作上的专业技能,而日本学生除专业能力外,社会兼职的深入开展使其学到人际交往、工作经验等多方面能力2)中日两国大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对自身就业及工作的推动作用”的评价均值分别为2.83和3.05,作用一般,但日本学生的认同度普遍高于中国学生经方差分析,对于参加社会实践对就业及工作的推动作用的认识,中国学生在不同学科上存在显著差异( Si8c0.05)原因在于:人文社科类学生较注重实践,参加实践的类型广泛,对专业的认知、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帮助理工科[来自wwW.lw5u.coM]学生更注重理论性,参加的实践多以难度和学术性较高的发明创造为主,产生的作用不明显日本大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在父亲职业和母亲职业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Sig值分别为0.006和0.001由此看来,日本家庭教育对孩子在价值观念上影响较大总 结1.调查结果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日两国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上存在一定的相似度,但由于两国在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上的不同,存在明显差异1)从参与形式来看,两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形式几乎相同但日本大学生对社会兼职、实践赛事、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开展得更深入,中国大学生则在一定程度上形式重于内容。
2)从参与目的来看,社会实践定位的不同,使中国学生减少了参与的积极性就业的压力,使中国学生丧失了部分乐趣3)从参与过程来看,两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相比之下,日本的学校以及政府、企业等相关团体却提供了更完备的政策、法律、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支持4)从参与结果来看,两国学生普遍认为,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自身能力,而对就业的推动作用一般,尤其是中国学生说明实践的成果并未很好地推动就业达到预期效果2.建议我国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上,应通过政府的引导、企业的合作和学校的推动,共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法律、资金、管理、信息、平台等,通过交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模式,进行社会实践模式的改革,使社会实践活动真正服务于学生,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真正得到锻炼和收益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编辑 沈德力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