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ppt

75页
  • 卖家[上传人]:豆浆
  • 文档编号:52417784
  • 上传时间:2018-08-2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72.50KB
  • / 7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 上一次布置的精读梁启超《李鸿章传 》第一章绪论部分,因时间关系,课 上不再讨论 • 请同学们课后,结合清代文史大家章 学诚《文史通义》卷三《史德》,阅 读领会 • 章学诚《文史通义》,大学城图书馆 历史馆有藏《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绪 论•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 “文”本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本义为改 易、生成、造化文”、“化”连用,始见 于《易·贲(bì )卦·彖传(tuàn chuán )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为一词, 常作文治教化之义 • 大多当代学者认为,文化是自然的人化, 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 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 观念的过程• 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意见并不一致 教材主张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 1、意识形态,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 、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 标准、认识能力等 • 2、生活方式,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家 庭生活、社会交往等形式 • 3、精神的物化产品 • 三者之间,不是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有 机的整体•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 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 关于文化结构,一般分为四个层次,即 • A 物质文化层; • B 制度文化层; • C 行为文化层; • D 心态文化层• 三、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与方法 • 意义: • 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及 当前国情,有助于以理性态度继承传统、 开创未来 • 方法: • 1、历史梳理和逻辑分析相结合; • 2、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 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本章思考题: • 1、为什么说文化是“自然的人化”? • “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存在于人类自 身之外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的本能及人身体 的自然属性 • 文化是人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自然 界的山川河流、花草虫鱼,只有渗透人审美的 价值或观念,才具有文化的内涵 • 文化是人类完善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人类 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 和水平,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从这个意 义上说,人也是文化的产物•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的联系和区别? •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 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范围大小之别,狭义 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 • 但是,二者又有密切联系: • 物质创造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的基础,精 神创造活动也反作用于物质创造活动,二 者不应割裂开来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疆域:如果将私有制产生、国家建立作为文 明的标志,那么我们民族的文明史应从夏朝开 始而清王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 • 政区: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 地方 • 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统一中国后推行 郡县二级政区制,直至唐代前期 • 唐代安史之乱后至明清时期,基本上实行道( 路、省)州县三级政区制• 民族和人口: •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 的历史由各民族共同缔造 • 数千年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保持 在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是人口数量 最多的国家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频繁, 人口分布呈东南稠密、西北稀疏的格局 • 气候:中国气候有三大特点: • 1、季风气候明显; • 2、大陆性气候强; • 3、气候类型多样 • 地形地貌: • 中国是个多山国家,地势西高东低,形成 三级台阶。

      • 青藏高原是最高的第三级,青藏高原以东 、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一线为第二 级,再往东是最低的第一级 • 历史上,地形地貌“沧海桑田”的变化, 主要发生在第一、第二级阶梯内 •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 中国历史上,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 业文明基础上的文化,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 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物质保证 •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 中国地理环境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不同的地 理环境,使各地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 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 方式与思想观念,也 使各地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 要辩证地分析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 影响,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 但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 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 本章思考问题: • 1、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 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 (1)易于耕种及居住的环境,使黄河中下游成为 中国上古文化的中心,奠定了中华民族农业文明 的基础 • (2)自然条件的稳定性,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 了物质保证 • (3)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多样 性,在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同时, 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

      • (4)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民族提供 了免受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保护了中国文化的 延续性,但同时,也阻碍了与外界的交流• 2、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 历史时期起到不同的作用? •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对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但是,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人们对地理环 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利用 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同样的地理因 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 济的主体 •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的南移 • 中国大陆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自古 至今的农耕经济 •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 融合 • 农耕的特点是安居重土,游牧的特点是流动快 捷农耕适宜安居乐业,游牧适宜迁徙,农耕 较之游牧,更适于生存• (三)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 成分 • 《诗经·氓》中“氓之蚩(chī )蚩,抱布贸 丝”,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农耕经济为 主的前提下,物物交换的商品经济就已经产生 和存在再如《战国策·冯谖(xuān )客孟 尝君》,孟尝君拥有薛地,可以收租放债,冯 谖客命焚券,收买人心,可以看到租赁关系。

      • (四)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 中国的地理环境三面为大陆,一面临海,对外 交往更多的是通过陆路,对 海洋有一种天生 的恐惧之情海洋贸易是农耕自然经济的补充 ,贸易的目的不是获取利润,而是显示王朝的 天威和富足,如郑和下西洋,满载而出,空船 而归 • 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 和形态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在农业国,土地 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 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 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 土地,是农耕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显著标 志 • 《诗经·小雅·北山》 “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明西周以前, 土地完全“国有”,高度集中• 东周以后,公田变私田的现象多了起来,“爰 田”的出现,表示土地私有成为可能土地私 有之后,一夫一妻的家庭个体生产形式开始普 及,土地成为社会各阶层竞相获取的目标 • 中国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依附性,缺乏独立发 展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 ,商品经济随之繁荣;当农耕经济走入低谷, 政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也随之受到破坏 • [注释]爰(yuán)田 ,谓变更旧时田土所有制, 以公田赏赐众人,也称“辕田”。

      《左传·僖公十五 年》:“晋于是乎作爰田孔颖达疏:“服虔、孔 晁皆云:‘爰,易也赏众以田,易其疆畔’”•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 的原因 • (一)农耕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 早熟的经济发展,使人们迷恋现有的成就 ,拒绝新的思想和社会变革 • 传统农耕具有保守性和坚固性,同时又具 有稳定性和现实性 • 成为“地主”是中国农民心中的理想• (二)恶性经济循环 • 1.封建政策对经济的人为破坏 • 2.人口控制对经济的阻碍 • 自给自足经济的长期存在,排斥社会分工和商品 经济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 3.战乱对经济发展的毁灭破坏 • 《阿房宫》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曹操《蒿 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元末明初 ,黄河流域大量耕地荒芜没有一定量的资本积 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无从产生 • 4.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民间工商业发展的束 缚 • 重农,能促进农业发展,但人为的割裂农业和商 业之间的联系,不利经济发展• (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 制和束缚 • 1.官僚体系对自然经济的压制和剥削 • 官本位社会,权力寻租 • 2.“瞻后”思维对经济主体的束缚和限制 • 言必三代,行必周孔,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 定式。

      依照圣人的榜样安身立命,却不知社会 日益复杂,旧的思维模式往往阻碍新的社会发 展 • 3.区域经济被压制 • 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往往钳制地方经济势力, 削高补低,迫使经济发展缓慢 • 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 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 农耕经济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形成中国文化的 承受力、愈合力、凝聚力 •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 的包容性格 • 如春秋战国、魏晋、隋唐等时期,对不同区域文 化的吸收和创新 •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 中国农耕经济的坚韧性,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保守 性格宋元以后,乃至明清,中国文化日益显露 出凝重的保守性格• 本章思考题 • 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 二者相辅相成,彼此制约,相互促进 • 1、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前提 • 只有在人们的最低物质需求获得满足时, 才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或消费文化 • 2、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强大动力 • 当前,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的振兴 ,对文化发展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 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主要有两大特点 : • 第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 而系统; • 第二,专制时间长,且日益强化。

      • 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相结合,形成“家国 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产生 深远影响 •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 中国先民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始终没有 冲破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血缘家族的社 会形式,被长期保留下来,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转化为宗法制度 •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西 周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森严的宗法 制度•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 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 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等 • 1、嫡长子继承制 • 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康丁以后的最后五个 王,康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纣)则以 父子相继的传递方式自周成王始,推行固定的 嫡长子继承制 • 《春秋公羊传》:“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 以长”嫡长子继承制事先确定了权力的归属,避 免了兄弟之间的猜忌残杀 • 周天子,从君统看,是天下的共主,是政治上的 最高统治者;从宗统看,是天下的大宗 • 2、封邦建国制• 即分封制,由周人创立分封制旨在“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 具体内容:“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 夫有二宗《左传》桓公二年) • 3、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旨在尊祖敬宗,维护宗族团结。

      • 其内容是,周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 士一庙这对维护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发挥过 重要作用,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为历代 统治者继承发展 •二、宗法制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