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挽联集锦.docx
25页名人挽联作者: 来源:网摘 发布时间:2009 年 12 月 27 日 点击数: 1569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康熙挽郑成功郑成功,福建南安人,明末抗清名将,1661 年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62 年病逝于台湾康熙撰写此联赞颂郑的功业上联概括郑成功收复台湾前苦心经营东南的历史清兵入关后,南明福王布防在江北的吴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四镇总兵心怀二志,致使福王的弘光小朝廷顷刻覆亡郑屯兵于金门、厦门两岛,先后发兵攻泉州,陷漳浦,袭潮州,取澄海,打广州,并于 1659 年率水师十万北伐,破温州,下镇江进围南京,兵败后,退守厦门、屯师习武,这就是“敢向东南争半壁”的史实下联对郑收复台湾的功绩作了评价南明诸王,即福王、唐王、鲁王、桂王、韩王等相继覆灭, 1661 年郑率部击溃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始终不向清廷称臣,甚称“孤忠”联语用对比手法,以“多二心”的“四镇”、“无寸土”的“诸王”来和“敢争东南半壁”、“一隅抗志”的郑成功对比,肯定郑成功对后来全国统一作出的贡献。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竟教躬尽瘁;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竟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林则徐挽关天培关天培(1780-1841),江苏省山阳[今淮安]人清末爱国将领,1834 年任广东水师提督,支持钦差大臣林则徐的禁烟政策林则徐被诬害撤职后,他继续训练水师,修筑炮台,曾多次击退英国侵略军的进攻1841 年 2 月 25 日英军进攻虎门,琦善拒发援兵,关孤军奋战,壮烈牺牲林则徐在流放途中撰写此联上联发问,关天培苦心经营六年的坚固防线是谁毁坏了,以致他孤军作战,鞠躬尽瘁,为国捐躯?“长城”,古代军事建筑,后用以比喻国家屏障下联记述评论关天培和参将寿廷章在无援的困境中双双为国尽忠,他们伟大的民族气节,连英军都很钦佩,送回他的遗体时,面部还带着英气异类”,此处指侵略军坎壈”,困顿归魂”,此处代指遗体联语先用设问句法,“问何人忽坏长城”句,锋芒直指琦善以至清王朝,对投降派予以无情的揭露和强烈的谴责;后用反衬法,“闻异类亦钦伟节”句,显示了关天培形象的高大和殉国的壮烈全联抒发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和对战友的怀念。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中大星沉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中大星沉——左宗棠挽林则徐林则徐于 1850 年 11 月 22 日逝世,左宗棠于 24 日获知讣讯,非常悲痛,便写了这副长联挽之左、林间有深情厚谊1848 年,在左宗棠大志未酬的时候,胡林翼向林则徐推荐左宗棠,林深加器重,遂邀左参加他的幕府,左对林崇拜之至上联“附公”者,指追随林则徐的人们间公”者,指穆彰阿、琦善之流1840 年,林则徐被推行“抚夷”媚外路线的穆彰阿、琦善诬陷而谪戍新疆二百余年”,从 1644 年至 1850 年,共 206 年遗直”,谓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此处是说林则徐的优良作风永远存在下联“庙堂”,指清廷草野”,比喻民间王充《论衡·书解》:“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时雨”,及时雨出师未捷”,指 1850 年 11 月 4 日林则徐奉清廷命,由福州抱病启程,赴广西镇压拜上帝教,走到广东省潮州普宁县,因病而座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李鸿章挽左宗棠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号上农人,晚年号老亮,湖南省湘阴人,清末湘军将领,后成为洋务派和湘军首领道光十二年(1832 年)中举人, 1856 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绩,被命以兵部郎中之职1860 年(咸丰十年)由曾国藩推荐,率湘军五千人,组成“楚军”,赴江西、皖南与太平军作战1862 年(同治元年)初任浙江巡抚组成中法混合军,称“常捷军”,次年升闽浙总督1865 年奉命节制赣、粤、闽三省军务1875 年(光绪元年)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军讨伐阿古柏,收复乌鲁木齐、和阗(今和田)及除伊犁外的天山南北等地,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以遏制俄英对新疆的侵略后在西北创办甘肃机器织呢总局(亦称兰州机器织呢局[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等新式企业1881 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同年夏,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1884 年 6 月,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击溃福建水师,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 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
1885 年(光绪十一年七月)病逝于福州使当时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使当时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当如何?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当如何?——严复挽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清末大臣,洋务派首领1870 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后,以“自强”“求富”为名,大办洋务,陆续开办了江南制造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制布局、招商局、开平煤矿等军事和民用企业他又向外国购买军火、军舰,建立北洋舰队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宣告洋务运动彻底破产自 1876 年以来,经他手签订了 5 个卖国条约严复主张维新变法,对李鸿章兴办的洋务运动寄予幻想在严看来,那是因为李鸿章的雄才大略未能得到充分的施展所以他以非常惋惜的心情写下了这副挽联上联“其谋”,指李鸿章对内对外的政治主张李鸿章认为清王朝“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和戎”,即指对外国侵略者不要“轻言战争”,而要“一意主和”,“以羁縻为止”;“变法”,即引进西方的军事设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下联“晚节”,指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被唾骂事1901 年 9 月 7 日,李鸿章以“议和全权大臣”头衔,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王朝与英、美、俄、德、日等 11 国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出卖了臣大民族权利。
至此,他一系列卖国行径引起举国愤怒,被斥之为卖国贼此联是说,如果当时能够按李鸿章的意见办事,洋务运动不会失败;如果晚年不参与《辛丑条约》的签订,广大人士的舆论要好得多严复对李鸿章的评价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这很能代表当时的舆论孤军断外援,差同许远城中事;孤军断外援,差同许远城中事;万马迎忠骨,新自岳王坟畔来万马迎忠骨,新自岳王坟畔来——曾国藩挽浙江巡抚罗遵殿罗淡村,字遵殿,安徽省宿松县人,道光十五年(1835 年)中进士浙江巡抚,罗为官清廉曾国藩日记称:“历官直隶、湖北、浙江等省,凡二十五年,家无一钱,旧屋数椽,极其为狭陋前后仅寄银三百两到家,其夫人终身未着皮袄,真当世第一清官,可敬也罗于杭州城为太平军所破(1860 年 3 月 18 日)前夕病死,曾国藩于两个月后作此联相挽上联“许远”,为唐朝将领,字令威,杭州盐官(今浙江省海宁)人安禄山叛乱时,被玄宗拜为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太守,加防御史至德二年(757 年)遭安禄山部将尹子奇围攻,他死守睢阳,坚持数日,兵粮俱尽后城陷,被执送洛阳后安庆绪兵败时被杀下联“岳王”,即指岳飞岳飞墓在杭州西湖栖霞岭下此联写今人联系古人,以古人衬托今人,写今人用笔不多,而今人形象全出,堪称佳构。
殷干酷刑,宋岳枉戳,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殷干酷刑,宋岳枉戳,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已期,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睛看越寇飞来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已期,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睛看越寇飞来——康有为挽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上联以历史上惨遭杀害的比干、岳飞、方孝孺[正学]为喻,对“戊戌六君子”的罹难深表哀痛下联用东汉宦官专权迫害诸儒、魏晋间竹林七贤因清谈多遭迫害事,抨击慈禧及其“后党”残害忠良春秋吴国重臣子胥被诬赐死时说:“以县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联末“悬睛”句即用此典,指出清政府杀害志在挽救它的“戊戌六君子”这样的志士,必将招致灭顶之灾的惩罚祝宗祈死,老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国陆沉鱼烂之惨;祝宗祈死,老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国陆沉鱼烂之惨;西狩获麟,微言遽绝,正恐天之将丧,不仅动吾党山颓木坏之悲;西狩获麟,微言遽绝,正恐天之将丧,不仅动吾党山颓木坏之悲;——梁启超挽康有为康有为于 1927 年 3 月 31 日逝世,梁启超于 4 月 27 日与同门诸子曾在北京畿辅先哲祠举行公祭,此为梁氏于此时献的挽联。
上联“祝宗祈死”,祝宗,犹宗祝,主祭祀祈祷的人祈死,祈求速死表示世事悲愤绝望的心情陆沉”,比喻国土沉沦,非由于洪水而由于祸乱鱼烂”,鱼烂自内发,比喻由内乱而覆亡上联说康有晚年悲愤世事,体衰眼枯,非常痛苦;但现在去世了,免睹全国遭受祸乱灾害的惨象下联“西狩获麟”,语出《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杜预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世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绝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传说孔子作春秋,至此而止微言”,谓精微之言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又大义乖天之将丧”,语出《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意为:“天若是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山颓木坏”,典出《礼·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於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盖寝疾七日而没后来因以“山颓木坏”喻有重要影响人物的死亡下联将康有为比作孔子,表现了学生对老师推崇之极的认识;同时也表现了对先师之死悲痛之极的感情康梁政治关系至张勋复辟时已经完全破裂,可是师生之谊始终未断。
梁氏之寿联与挽联应作师生佳话看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蔡元培挽梁启超1927 年 2 月 17 日上海人士假静安寺公祭梁启超,蔡献此联保障”,指梁启超策动蔡锷反袁事1915 年冬梁启超一面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世凯,一面到广西参加西南各省反袁斗争,并任护国军务院抚军兼政务委员长,为推翻帝制,实现共和出过大力宣传”,用《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意此句是说,梁启超当仁不让,引进西方文化做出很大贡献南海”,指康有为康有为的老师,但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没有梁启超积极此联选择梁氏“保障共和”与“宣传欧化”两点来写,极为准确一个大人物一生可悼念的地方很多,但究竟选择哪些来写才最恰当,却须准确地选择蔡氏这两点选择是站在社会发展史的角度选的,选得好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文,到古人此才不易;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文,到古人此才不易;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孙中山挽江苏省讨袁军总司令黄兴黄兴(1874-1916),字克强湖南省长沙人。
留学日本曾发动广州起义,武昌起义被推为革命总司令民国成立,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总长二次革命任江苏省讨袁军总司令后病逝上海,年仅 42 岁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军事家1905 年在日本东京,黄兴与孙中山结识,共建中国同盟会自此以后,孙多在海外奔走宣传,组织财源,黄多在内地实行革命;辛亥前的多次起义,“大都由黄公主持,几乎是无役不与”黄兴为人谦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