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ppt
80页第二章第二章 Z变换变换 与离散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与离散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主要内容•Z变换•逆Z变换•Z域分析•序列的付里叶变换•系统函数系统分析方法时域法频域法拉普拉斯变换付里叶变换Z变换付里叶变换连续系统离散系统Z变换作用变换作用:利用差分方程可求离散系统的结构及瞬态解,为了分析系统的另外一些重要特性,如稳定性和频率响应等,需要研究离散时间系统的z变换(类似于模拟系统的拉氏变换),它是分析离散系统和离散信号的重要工具差分方程转换为代数方程,而且代数方程中包括的初始状态,从而能够求出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1、Z变换Z变换的导出:拉普拉斯变换,定义1.1 Z变换的定义变换的定义一个离散序列 x(n)的Z变换定义为: 其中z为复变量,以其实部为横坐标,虚部为纵坐标构成的平面为 z 平面常用Z[x(n)]表示对序列x(n)的 z 变换,即:这种变换也称为双边 z 变换,与此相应还有单边 z 变换 单边 z 变换只是对单边序列(n≥0部分)进行变换的z变换,其定义为:或 单边z变换只在少数情况下与双边z变换有所区别,即序列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把单边z变换看成是双边z变换的一种特例,即因果序列因果序列情况下的双边z变换。
一般,序列的Z变换 并不一定对任何z值都收敛,z平面上使上述级数收敛的区域称为“收敛域”我们知道,级数一致收敛的条件是绝对值可和,因此z平面的收敛域应满足 因为对于实数序列, 因此,|z| 值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满足绝对可和条件,这个范围一般表示为: Rx-<|z| 这里主要讨论序列特性对ROC的影响(分为四种序列):1)) 有限长序列有限长序列Z变换为: X(z)是有限项的级数和,只要级数每一项有界,有限项和也有界,所以有限长序列z变换的收敛域取决于|z|-n<∞,n1≤n≤n2 显然 |z| 在整个开域(0,∞)都能满足以上条件,因此有限长序列的收敛域是除 0 及∞两个点(对应n<0和n>0不收敛)以外的整个 z 平面: 0<|z|<∞只有有限个样点 如果对n1,n2加以一定的限制,如n1≥0或n2≤0,则根据条件|z|-n<∞(n1≤n≤n2),收敛域可进一步扩大为包括0点或∞点的半开域:几种具体情况:例:求下列序列的Z变换:双边变换:单边变换:(1)可见,其单边和双边变换相等,且与Z无关的常数1,因而在Z的全平面收敛2)可见,其单边和双边变换不同,对于双边变换,除z=0, ∞点外的任意Z值,X(z) 都有界,因此收敛域为0<|z|<∞对于单边变换,收敛域为|z|>0 例: 矩形序列x(n)=RN(n),求其Z变换,并确定收敛域。 即:2)) 右边序列右边序列 指 x(n)只在n≥n1时有不为零的值,而n 不存在 Z 变换式的情况:例如,序列就没有 Z 变换,因为它在 n = 0 点的值等于无穷可以证明,只有指数阶序列才存在有 Z 变换Z Z变换小结变换小结(1) Z 变换收敛域的特点: 收敛域是一个圆环,有时可向内收缩到原点,有时可向外扩展到∞,只有x(n)=δ(n)的收敛域是整个 z 平面2) Z 变换表示法: 级数形式 解析表达式(注意:只表示收敛域上的函数,要同时注明收敛域)3) 几种情况: a) 有限长序列,其双边变换收敛域在整个平面(可能除了0和/或∞点)收敛 b) 因果序列Z变换的收敛域为|z|>|a|的圆外区域,|z|=|a|称为收敛圆 c) 非因果序列Z变换的收敛域为|z|<|b|的圆内区域,|z|=|b|称为收敛圆1.3 z变换的性质变换的性质(1)线性 若x1(k) ←→X1(z),x2(k) ←→ X2(z),对任意常数a1,a2,则: a1x1(k)+a2x2(k) ←→a1X1(z)+a2X2(z) ROC:是X1(z)和X2(z)的ROC相交部分有不相交的可能)(2)移位性质 单边与双边序列Z变换的移位特性有重要差别,这是因为两者定义中求和的下限不同的缘故。 比如:5443232102 3 4-1-2-3-4x(k)k5443232302541-1-2x(k-2)k65443232-1-501 2-2-4 -3-6x(k+2)k5432102 3 4x(k)u(k)k544323324 5 610x(k-2)u(k)k3201 2x(k+2)u(k)k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对于双边变换,求和在-∞和∞范围内进行,移位后没有丢失原序列的信息;而对于单边Z变换,求和在0和∞范围内进行,移位后的序列较原序列的长度有所增减※※ 双边双边Z变换的移位:变换的移位:若x(k) ←→X(z),a<|z|0,则: x(k±m) ←→z±mX(z) ,a<|z|
因为,如果分子的阶次高于分母,则将趋于无穷,而不是一个有限值 初值定理也隐含地表明,因果序列 z 变换的收敛域应包括∞点,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收敛域判断因果性的判据 (6)终值定理(单边Z变换) 若 x [ n ] 是一个因果序列,并在 n → ∞ 时收敛,则 应当注意,终值定理仅当 x [ n ] 在 n → ∞ 时收敛才有效,只有在此条件下,上式两边的极限值才相同,否则,会得出不正确的结果 求上式中 z = 1 的极限时,其求解过程必须在收敛域内进行, 这也要求单位圆必须在收敛域内如果单位圆在 X ( z ) 的收敛域以外,则上式的极限运算将毫无意义 如果在收敛域内不包括单位圆时应用终值定理,则将导致错误的结果不过,这里有一个例外,即当 X ( z ) 在 z = 1 点只有一个一阶极点,而其余极点都在单位圆以内的情况下,终值定理仍成立 例:已知序列 x [ n ] 的 z 变换为 X ( z ) ,求 x [ n ] 之终值 (1) 如果应用终值定理,可以求得 然而,通过求逆变换可知 可见, x [ n ] 是一个发散的序列,其终值不是-1,而是无穷因此,终值定理得到的结果是不正确的,其原因在于单位园不在 X ( z ) 的收敛域内。 (2) 同样,利用终值定理可求得 显然,这个结果也是不正确的,因为 X ( z ) 的逆变换为,这是一个以2为周期的周期序列,其终值不收敛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同前例一样,是因为 X ( z ) 的极点在单位园的 z = -1上,收敛域不包括单位园 上面的两个例子说明,即使在时的极限收敛,时也不一定收敛 而序列x [ n ] 在(3) 此例 X ( z ) 有两个单阶极点,其中一个在单位园的 z = 1上,而另一个在单位园内的 z = 1/2上,利用终值定理可以求得 可以求得 X ( z ) 的逆变换为 由此可知,终值定理所求得的结果是正确的可见,当因果序列仅在 z = 1 点有一个一阶极点,而其它极点在单位园内时,可以利用终值定理求解序列的终值 1.4 常用序列的常用序列的z变换变换例:解:2、逆Z变换由象函数X(z)求取原序列x(k)的过程方法:幂级数展开法、部分分式法、留数法等常用部分分式法c 为 X ( z ) 的收敛域内、围绕坐标原点的逆时针闭合积分路径,即利用上式求逆变换时应注意3个条件,即: 1.积分围线在收敛域内 ; 2.积分围线围绕原点; 3.逆时针方向积分 。 1)幂级数展开法(长除法) 将X(z)写成幂级数的形式,级数的系数就是要求的序列x(k)注意:因果序列和非因果序列的象函数分别是z-1和z的幂函数,因此,需根据给定的收敛域先判断是因果序列还是非因果序列如:例:(1)根据收敛域,知x(k)为因果序列,展开时,其分子分母按z 的降幂排列,即展开为Z-1的幂级数z2-z-2z21+z-1+3z-2+5z-3+…z2-z-2z+2﹕(2)根据收敛域,知x(k)为非因果序列,展开时,其分子分母按z 的升幂排列,即展开为Z的幂级数3)收敛域为环状区域,其原序列为双边序列,将X(z) 展开为部分分式形式如下,知x1(k)为因果序列, x2(k)为非因果序列非闭合解},31,31,31,31,31,61,121,{)(3161121)(31313131)(2323211LLLL-----=---=+-+-=k=0 ---kxzzzzXzzzzX原序列为:,可得:分别展开,利用长除法2)部分分式法为什么要求真公式呢?其原因在于,如果是假分式,则分解的系数不唯一 ,如:展开式中有四个待定系数,但通过和 X ( z ) 的分子进行比较时只能列出三个方程,故而4个待定系数的解不唯一。 分式展开一般有两种情况:1)对 X ( z ) 的单极点进行展开;2)是对 X ( z ) 的重极点进行展开 (1)假设 X ( z ) 的全部极点z1、z1、··· 、zm 都是一阶单极点, 则 可以展开成 求得展开式中的各个系数为 当各个系数确定以后,可将 X ( z ) 表示为 对照指数序列的Z变换可求得 X ( z ) 的逆变换为 (2)如果 X ( z ) 中有高阶极点,例如设 zi 是其 k 阶重极点,此时,对应于 k 阶重极 点 zi 的部分分式应修正为 各个系数按下述公式计算 重极点 zi 所对应的逆变换为 <<-+--+-+--==-==-=-+-+-+-=21321221)(1, 1, 2, 132121)(43214321zzzzzzzzzzXkkkkzkzkzkzkzzX故得:得:>-+--=<>>>11221)(2, 11,21ROC1zzzzzzXzzzz即:,属于非因果序列后两项收敛域满足属于因果序列,,满足分别为可知,前两项的收敛域根据L=+=---=-=<-+--=)()()() 1()32()()(])21(2[)(232)(21212kxkxkxkukxkukxzzzzzzXkkk故:查表得:例例::已知,求逆变换 x [ n ] 。 X ( z ) 有一个一阶极点 z = 3, 一个二阶极点 z = 5, 由于收敛域 | Z | > 5包括 ∞ 点,故 x [ n ] 是一个因果序列 确定系数:因此:所求逆变换为 :3)留数法求逆变换的留数法也称为围线积分法,其理论依据是复变函数中的留数定理 所谓留数定理,即包含所有极点的围线积分值等于各个极点的围线积分值之和,而每个极点的围线积分值称为该极点之留数,记为 式中,z m 为 X ( z ) z n - 1 的极点,Res 表示极点的留数 如果z m为一阶极点: 如果z m为N阶极点,则改求c外的所有极点留数之和:其中,zl为c外极点P(z)和Q(z)的阶数分别为M和N,满足N-M-n≥1在计算留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计算 X ( z ) z n - 1 的各个极点的留数,而不仅仅是 X ( z ) 的极点; 2.随着n值的不同, X ( z ) z n - 1 可能会在原点 z = 0 处出现一些不同阶次的极点,对这些极点也需进行计算; 3.极点的留数只和该极点的位置及阶次有关,而与其它极点无关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为了计算 n < 0 时的序列值,必须考虑到,当 n < 0 时,由于 n 值的不同, X ( z ) z n - 1 将在 z = 0 处出现不同阶次的极点,这样,序列在 n < 0 时的序列值将由相应阶次的极点以及 X ( z )本身在围线内的极点的留数构成。 而对于一个左边序列来说,尽管围线内不包括 X ( z )的任何极点,然而,由于 n < 0 时 X ( z ) z n - 1 将在 z = 0 处出现不同阶次的极点,这样,对于不同的 n 值, X ( z ) z n - 1 将有相应的留数,所有这些留数之和就构成了左边序列 不满足N-M-n≥1时,zm为N阶极点的留数由下式求出:例:ROCX(z)为左边序列,收敛域在极点内侧,故积分围线将不含有X(z)的极点当 n ≥ 0 时,围线内无极点,故 x (n ) = 0;当 n < 0 时,围线内只在 z = 0 点出现不同阶次的极点,分别计算可得 :n = -1:一阶极点,其留数为 n = -2:二阶极点,其留数为 同理可求得其它各个 n 值时的留数,而所有这些留数之和就是所求逆变换,即 例(1) 当 n ≥ 2 时, X ( z ) z n - 1 有两个一阶极点,即 z = 0.5 和 z = 1,分别求得这两个极点的留数为: 故在 n ≥ 2 时,序列 x [ n ] 为 (2) 当 n = 1 时, X ( z ) z n - 1 除在 z = 0.5 和 z = 1 处的两个一阶极点不变以外,在 z = 0 处又出现一个一阶极点,该极点之留数为 由于各个极点的留数彼此成立,只和其极点的位置和阶次有关。 因此,虽然当n = 1 时在 z = 0 点又出现了一个一阶极点,但原来两个一阶极点的位置、阶次均未发生变化,它们的留数仍为前面计算所得之值这样,在 n = 1时 ,三个极点的留数和即为序列 x [ n ] 在 n = 1时的序列值,即 (3) 当 n = 0 时,X ( z ) z n - 1 的极点和 n = 1 时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在 z = 0 的极点阶次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一阶极点变成了一个二阶极点因此,该极点之留数也要发生相应变化,求得此二阶极点之留数为 因此必须使用下式求留数:于是,在 n = 0 时,序列 x ( n )之样值为 (4) 当n < 0 时,X ( z ) z n - 1 在 z = 0 处的极点阶次将继续发生变化,该极点的留数也将随之而变可以求得,此时X ( z ) z n - 1 的各个极点的留数之和将恒为零,这就是说,x ( n) 是一个因果序列,在 n < 0 时等于0这个结论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定性判断出来 : 首先,从收敛域看,X ( z ) 的收敛域为 | z | > 1,包括 ∞ 点,因此X ( z ) 的幂级数中不可能含有 z 的正幂次项,这也就是说,n < 0 时,x (n ) = 0。 其次,由于 X ( z ) 的分子、分母中z的最高阶次相同,加之 | z | > 1表明 x ( n )是右边序列,这样将 X ( z ) 的分子除以分母时不可能出现 z 的正幂次项,这也说明 x ( n )是一个因果序列,在 n < 0 时恒等于0z-1x(n-1)) 综上结果:注意注意:这三种方法各有千秋,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和 X ( z ) 的收敛域密切相关,这和前面所说的在给出 X ( z ) 时必须同时给出其收敛域是相一致的在求逆 z 变换时,如果没有给定收敛域,则将得不到唯一确定的解 3、Z域分析在z 域内分析系统,它将描述系统的时域差分方程变换为频域内的代数方程,同时单边z变换将系统的初始状态自然地包含在象函数方程中,既可分别求出零输入响应,也可以求出零状态响应1)差分方程的求解,其他同前提示:使用迭代法求出求系统的全响应已知系统差分方程例:)2(),1(),()(, 7) 1 (, 2)0()2(2)()2(2) 1()(--===-+=----yykukxyykxkxkykykyLSI2)系统的Z 域框图基本运算部件的z 域模型:af(k)af(k)aaF(z)aF(z)a∑f2(k)f1(k)f1(k) ± f2(k) ±∑F2(z)F1(z)F1(z) ± F2(z) ±Df(k)f(k-1)Df(k)f(k-1)Z-1F(z)∑f(-1)Z-1F(z)+f(-1)z-1F(z)Z-1F(z)数乘器加法器延迟器延迟器(零状态)例例:LSI系统的时域框图如下,已知x(k)=u(k),求系统的单位抽样响应h(k)和零状态响应yf(k);若y(-1)=0,y(-2)=1/2,求零输入响应yx(k)。 ∑DD∑1332x(k)y(k)+-+-+f(k)解:(1) 对应零状态下的z 域框图为:∑Z-1Z-1∑1332X(z)Y(z)+-+-+F(z)(2)4、序列的付里叶变换(FT或DTFT)连续系统的付里叶变换:离散系统的付里叶变换:值得指出:(1)由于 ,所以 是以2π为周期的周期函数因此,积分区间可以是 (0 2π) 或任意一个 2π 周期2)FT 正是周期函数 的付氏级数展开,而x(n)是付氏级数的系数这一概念在以后滤波器设计中有用存在条件:x(n)绝对可和,则该级数绝对收敛FT性质:1)线性令x1(k) ←→X1(ejw),x2(k) ←→X2(ejw) x(k)=ax1(k)+bx2(k)则 X(ejw)=aX1(ejw)+bX2(ejw)2)时移3)时域卷积FT与Z变换的关系对比上两式,得: 其中z=ejw表示z平面上r=1的圆,称为单位圆,上述关系表明单位圆上的z变换就是序列的FT变换,显然,FT仅是Z变换的特例。 若已知序列的Z变换,可用上述关系式方便地求出FT变换,条件是收敛域中包含单位圆注意:序列的FT不存在,但在一定的ROC内Z变换是存在的5、系统函数 1)定义)定义 前面讨论过用单位脉冲响应h(n)来表示一个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 y(n)=x(n)*h(n) 两边取z变换 Y(z)=X(z)H(z)则:定义为系统函数(1)它是单位脉冲响应的z变换所以可以用单位脉冲响应的z变换来描述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2)单位圆上的系统函数就是系统的频率响应 可以证明,它是单位脉冲响应h(n)的FT(DTFT) 进一步,可以将系统函数表示成如下形式:进一步,可以将系统函数表示成如下形式:可以看出分子B(z)、分母A(z)都是z的有理式形式,因而能求出多项式等于0的根,其中分子B(z)=0的根称为系统函数的零点,分母A(z)=0的根称为系统函数的极点于是上式也可以写成如下形式:整个系统函数可以由它的全部零、极点来唯一确定用极点和零点表示系统函数的优点优点是,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求系统频率响应的几何方法。 系统频率响应系统频率响应在z平面上,ejω-ci可用一根由零点ci指向单位圆上ejω点的向量来表示,而ejω-dj可用极点dj指向ejω的向量 表示于是 分析上式表明,频响的模函数由从各零、极点指向ejω点的向量幅度来确定,而频响的相位函数则由这些向量的幅角来确定,当频率ω由0~2π时,这些向量的终点沿单位圆反时针方向旋转一圈,由此可估算出整个系统的频响令:基本原理:(1)当单位圆上的 ejω 点在极点 d j附近时,分母向量最短,出现极小值,频响在这附近可能出现峰值,且极点 dj 越靠近单位圆,极小值越小,频响出现的峰值越尖锐,当 dj 处在单位圆上时,极小值为零,相应的频响将出现∞,这相当于在该频率处出现无耗谐振,当极点超出单位圆时系统就处于不稳定状态对于现实系统,这是不希望的2)对于零点位置,频响将正好相反,ejω点越接近某零点 ci ,频响越低,因此在零点附近,频响出现谷点,零点越接近单位圆,谷点越接近零,零点处于单位圆上时,谷点为零,即在零点所在频率上出现传输零点,零点可以位于单位圆以外,不受稳定性约束 这种几何方法为我们认识零、极点分布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概念,这一概念对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都十分重要。 例Im[z]0*xRe[z]a01零点在单位圆上0, 处;极点在 , 处 ω0又例:引入零极点后,得到的结论:(1)收敛域中不含极点,因为在极点处Z变换不存在,因此ROC总是用极点界定其边界a0a0因果序列非因果序列(2)系统的稳定性因果稳定系统的充要条件:所有极点均在单位圆内非因果稳定系统的充要条件:所有极点均在单位圆外习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