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潼关高程升高原因及对策的探讨.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55015876
  • 上传时间:2018-09-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5.50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潼关高程升高原因及对策的探讨潼关高程升高原因及对策的探讨梁国亭 姜乃迁 田玉青1 1 潼关高程演变基本情况潼关高程演变基本情况潼关位于黄河、渭河和北洛河三河汇流区的出口,距三门峡大坝 113.2km潼关以上汇流区河谷宽阔,黄河小北干流河段(龙门至潼关河段)最宽可达 18km,而潼关处的河谷突然缩窄到 1km,形成天然卡口在三门峡水库兴建前,遇到较大洪水时,有卡水壅高水位的现象,潼关以上三河汇流区是天然的滞洪滞沙区由于潼关的特殊地理位置,潼关断面是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的局部侵蚀基准面,潼关河床高程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小北干流和渭、洛河下游河道泥沙冲淤、防洪及除涝,因此历来为各方所关注为了反映潼关断面的冲淤特性,潼关高程用潼关(六)断面 1000m3/s 流量时的水位表示三门峡水库建成以前,潼关水文站自 1929 年开始观测,期间有些年份停测,到1959 年为止共有 19 年观测资料从 19 年水位差的平均结果看[1],非汛期每年上升0.35m,汛期每年下降 0.28m,就全年来说,潼关高程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抬升0.07m三门峡水库投入运用以后,在蓄水运用期,由于回水影响,潼关高程(流量为1000m3/s 时的水位,下同)大幅度淤积抬高,1969 年 6 月达到最高值 328.70m,比建库前抬高 5.30m 左右;随着三门峡枢纽工程的两次改建和运用方式的变更,1970 年潼关高程逐渐下降,1973 年汛后降至 326.64m;1974 年水库采用“蓄清排浑”运用以来,潼关以下库段非汛期蓄水淤积,汛期降低水位冲刷排沙,潼关高程也随之升高和下降,呈现周期性变化[2]。

      1973 年汛后到 1985 年期间,潼关高程虽然在年际间有上升或下降的波动,但从1973 年的 326.64m 到 1985 年的 326.64m,水库基本冲淤平衡1986 年 10 月龙羊峡水库投入运用以来,使汛期和非汛期年内来水比例发生较大变化,再加上上游工农业用水增加的影响,因此除 1989 年天然来水较丰外,截止到 1995 年已连续 9 年汛期枯水枯沙在此期间潼关高程累计上升 1.51m,到 1996 年汛后潼关高程达到 328.08m2 潼关高程居高不下的原因潼关高程居高不下的原因2.1 入库水沙条件变化的影响自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入库水沙条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段,即1973 年 11 月至 1985 年 10 月和 1985 年 11 月至 1996 年 10 月第一个时段汛期潼关高程平均下降 0.48m,在这 12 个运用年内潼关高程基本上达到冲淤平衡,年平均水量和来沙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接近,而汛期水量则比多年平均值偏多;第二个时段汛期潼关高程平均仅下降 0.19m,比第一个时段下降幅度偏少 60%,并且潼关高程在此期间还抬升了 1.53m,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第二时段汛期水量比第一时段减少了 92 亿 m3,特别是第二时段洪峰水量比第一个时段减少了近三分之二,洪水历时减少了 50%(见表 1) 。

      由此可以表明,在有利的水沙条件下,潼关高程可以冲刷下降或实现冲淤平衡;不利的水沙条件时,潼关高程淤积上升,若遇到连续枯水年则连续累计抬高2.2 水库运用对潼关高程的影响三门峡水库在非汛期承担防凌、春灌、发电等任务,在蓄水期潼关高程是上升的,当 坝前水位在 315m 时,大禹渡开始受到回水影响,水位在 320m 时,古夺开始受回水影响 断面受坝前回水影响之后,断面附近的水深增加,流速减缓,水流挟沙力降低,泥沙落淤, 由此引起河床抬高当坝前水位超过 323m 以后,进库泥沙主要淤积在潼关-古夺河段,引 起潼关高程的上升由表 2 可以看出,潼关高程升降幅度与坝前水位超过 323m 的天数成 正比;若库水位不超过 323m 时,潼关高程在桃汛期间冲刷下降表 1 汛期潼关高程升降与洪水历时、水沙量关系汛期全年洪水期项目 时段水量 (亿 m3)沙量 (亿 t)水量 (亿 m3)沙量 (亿 t)水量 (亿 m3)沙量 (亿 t)历时 (天)潼关高程 升降值(m)1974~19852368.440110.51557.058-0.52 1986~19951326.52877.6524.429-0.19 1974~19951897.63499.41085.846-0.37表 2 非汛期运用超过 323m 天数与潼关高程升降值 时段(年.月)坝前水位>323m 天数(d)潼关高程升降值(m) 1973.11~1979.10510.70 1979.11~1985.10400.35 1985.11~1992.10280.37 1992.11~1995.1000.29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控制运用以来,由于汛期水库运用水位较低,潼关河段一直保持自然河道状态,潼关高程虽受来水来沙条件的影响时冲时淤,但总的趋势是冲刷下降。

      2.3 潼关高程近年发展趋势分析近十年来汛期连续枯水,平均入库水量 132 亿 m3,比 1974 年~1985 年均值减少30%,1991 年汛期水量只有 61.3 亿 m3,偏枯 71%为了适应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库区冲淤进行自动调整(见图 1)由图 1 中可以看出,汛期不同来水量与潼关-北村河段比降很好地落在一条曲线上根据资料分析表明,在汛期低水位运用的情况下,水库朔源冲刷的距离一般在大禹渡附近,由此可知,水库运用对大禹渡以上河床冲淤的影响逐渐减弱,而来水来沙条件对河床冲淤的作用逐渐加强,大禹渡以上河床冲淤变化主要受来水来沙条件的影响,也就是说近十年来潼关高程发展趋势与汛期来水量急剧减少有密切关系0.2000.2050.2100.2150.2200.2250.2300.2350.240100.0150.0200.0250.0300.0Water Volum(108m3)比降(*1000)实测值回归线95-9692-9489-9186-8877-7980-8274-7683-85图 1 潼关至北村汛后比降与汛期水量的关系3 河床调整对潼关高程的影响河床调整对潼关高程的影响在河流上修建水库,水库淤积自动调整,使上游来的水、沙全部通过水库,达到新的平衡。

      当来水来沙条件发生变化,库区河道平面形态也在演变,河床与冲积河流一样,适应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进行自动调整,河床自动调整的速度在多沙河流上是比较快的3.1 河床调整过程中河长的变化表 3 为三门峡水库建成后,水库不同运用方式和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等因素引起河床自动调整过程中河道长度的变化情况表 3 典型断面距坝里程的变化情况340m 高程中心线(km)主河槽中心线(km)1960 年1971 年1984 年1993 年断面号距坝里程间距距坝里程间距距坝里程间距距坝里程间距北村(二)43.446.245.648.3黄淤 2755.211.862.015.860.615.063.515.2大禹渡68.413.276.114.181.420.891.127.6古夺94.025.6105.028.9110.328.9121.130.0潼关(六)113.219.2125.620.6129.018.7142.421.3由表 3 可以看出河长变化的特点:1971 年的测量成果反映了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方式 和枢纽泄水建筑物改建等引起的河床自动调整,形成高滩深槽时的河长,来水来沙条件变 化不大,与 1960 年测量成果对比,潼关距坝里程增长 12.4km;1984 年的测量成果,反映 水库蓄清排浑运用后河床调整引起河长的变化;1993 年的测量成果,反映水库运用改善, 使北村水位下降,汛期来水量大幅度减少,潼关距坝里程比 1971 年增加 16.8km,占原来 河长的 13.4%,其中潼关至古夺和大禹渡至灵宝河段的河长分别增加 1.3 和 13.5km,分别 占潼关距大坝里程增加量的 7.7%和 80.4%,其余两个河段的河长增加不多。

      3.2河床调整过程中的比降变化 比降是河床调整过程中的一个非常活跃的因素,现将潼关至北村之间不同河段不同时 段的比降变化列于表 4,表中时段划分与表 1 相同同时列出 1960 年汛前和改建后汛期畅 泄时(1973 年汛末)各河段的比降,便于进行比较表 4 各河段的水位差、河长、比降变化潼关~古夺古夺~大禹渡大禹渡~北村时段北村1000m3/s水位(m)水位差(m)河长(km)比降(‰0)水位差(m)河长(km)比降(‰0)水位差(m)河长(km)比降(‰0)1960 年汛前301.855.1020.62.486.8228.92.369.7529.93.261973 年汛末306.965.7820.62.817.2528.92.516.6229.92.211985 年汛末310.083.9318.72.105.7828.92.006.7235.71.881994~99308.564.1721.31.966.4830.02.168.8442.92.06可以看出:1973 年汛末的比降为库区冲刷时的比降,除大禹渡至北村河段的水位差和 比降小于 1960 年汛前的比降外,大禹渡以上各河段的水位差和比降均大于 1960 年汛前的 比降,原因可能是溯源冲刷仍继续向上发展,没有达到相对平衡。

      1973 年水库蓄清排浑运 用后,至 1985 年潼关高程回落到改建初期的水平,即 326.51m,北村水位长期维持在 310m 左右,可以说库区在这种水沙条件下,基本达到相对平衡1986 年以后,潼关汛期 来水量大幅度减少,各河段的河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古夺以下二个河段的水位差和比 降较前均有增大,这是符合一般冲积河流随着水、沙变化而自动调整特点的,河弯平面形 态特征(弯曲半径,河弯跨度和幅度等)与流量成正比,比降与流量成反比;但是,潼关至 古夺河段的水位差也增加了,由于河长的增加,比降还没有发生明显的增加,其原因是否 是该河段仍正在调整过程中或者是潼关河段清淤的作用[3],如果是前者,潼关高程还可能 要持续升高;如果是后者,欲使潼关高程稳定在目前的状态,现在清淤研究成果尚未有这 样大的论据;至于“河道向宽浅游荡演变,河床坦化淤积”之说,从实测资料还看不出来, 有待进一步研究;不过从比降过程线来看,潼关至古夺的比降还处在上升的趋势,总之, 还有待实践进一步检验 3.3 改善潼关高程措施的探讨 改善大禹渡至灵宝河段的河弯,缩短河长,改善潼关高程 1986 年以后,潼关至北村河 段的河长增加 10.7km,其中大禹渡至黄淤 27 断面河段的河长增加 6.8km,占 63.6%,主 要集中在弯顶位于黄淤 29 断面(东垆湾)和黄淤 28 断面上的两个河弯,这样如何改善这两 个河弯,限制河弯自由发展,缩短河长,对改善潼关高程是有益的,初步估算,潼关至北 村河段的河长控制接近 1984 年的河长(这个河长已经较 1971 年增长 5.9km),即缩短 5~6km,则潼关高程可下降 0.5~0.7m,同时还可以改善库岸坍塌和其下游的河势。

      必须指出:河长是随水沙条件变化而变的,因此,只有进行详细的科学研究,才能较好地确定整治河道的河长3.4 加强水库运用的研究,继续发挥三门峡枢纽的综合效益 近十几年泄流工程又进行了改建,闸门起闭设备的更新和改造,缩短闸门起闭时间, 适应来水来沙的变化进行水库调整,对水库排沙具有显著效果;同时进行了浑水发电试验 和汛期发电试验通过浑水发电试验,对水轮机的防护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通 过汛期发电试验,提出“洪水排沙,平水发电”的运用方式,在提高水库排沙能力、改善 库区冲淤与分布、延长发电时间、增加发电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作用 今年汛期 11 和 12 号底孔又可以投入运用,根据现有的泄流曲线查出,流量 3000m3/s 时的水位下降 1.5~2.0m,应该对潼关高程具有降低作用,当前如何充分利用这二个底孔投 入运用后,使水库形成的侵蚀基准面下降 1.5~2.0m 的有利条件,达到改善潼关高程的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