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三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血常规检查课件-.ppt

87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602015257
  • 上传时间:2025-05-1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857.47KB
  • / 8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BEA Confidential.|,*,第三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一、白细胞计数(,WBC,),二、白细胞分类计数,三、红细胞计数,四、血红蛋白,五、血小板计数,六、红细胞沉积率,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一、白细胞计数(,WBC,)(掌握),(一)简述:,白细胞无色有核,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参考范围,成人末梢血(,4.0,10.0,),10,9,/L,成人静脉血(,3.5,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2,岁婴幼儿(,5.0,12.0,),10,9,/L,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二)临床意义(掌握),1.,白细胞增多,(,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严重酷,热、饮酒、餐后等。

      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2,)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化脓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的急性中毒2.,白细胞减少,(,1,)疾病,主要见于流感、麻疹、脾功能亢进、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4,)其他 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掌握),大家族,参考范围:成人与儿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6,(,1%,6%,),嗜酸性粒细胞,0.01,0.05,(,1%,5%,),儿童,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0.40,(,20%,40%,),单核细胞,0.03,0.08,(,3%,8%,),白细胞,有粒,无粒,中性,嗜碱,嗜酸,淋巴,单核,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主要的吞噬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的比例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减的,临床意义,如下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掌握),(,1,),急性、化脓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脓肿、疖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轻度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可,10.0109/L,;重度感染可,20.0109/L,,并伴明显的核左移2,),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药、有机磷中毒(农药)3,)出血和其他疾病 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掌握),(,1,)疾病:,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过敏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度恶病质、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2,)中毒:,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含碳化合物,如苯酚、醇、醚,石油、天然气、棉花、染料、化纤、天然和合成药物等)、放射线损伤。

      3,)用药:抗肿瘤药、,苯二氮(艹卓)类,镇静药、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有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二)嗜酸性粒细胞,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过敏反应)或细菌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掌握),(,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3,)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4,)用药 应用罗沙替丁、咪达普利,或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呋辛钠、头孢哌酮等抗生素等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掌握),(,1,)疾病或创伤 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2,)用药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皮质素、坎地沙坦、甲基,多巴等。

      伤寒、副伤寒:嗜酸性、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三)嗜碱性粒细胞,无吞噬功能,,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其中主要为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在,免疫反应,中与,IgG,具有较强的结合力,结合了,IgG,的碱性粒细胞再次接触相应的过敏原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细胞发生脱颗粒现象继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变态反应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掌握),(,1,)疾病,慢性粒细胞(增多)白血病,,可达,10%,以上;或淋,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罕见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转移癌2,)创伤及中毒 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铋中毒以及注射疫苗,后也可见增多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掌握),(,1,)疾病 速发型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2,)用药 见于促皮质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四)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1.,淋巴细胞增多(掌握),(,1,),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许多,传染病的恢复期2,),血液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细胞计数绝对性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3,)其他,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2.,淋巴细胞减少(掌握),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此外,发生各种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时,淋巴细胞相对,减少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五)单核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转化为巨噬细胞,除了能吞噬一般细菌、组织碎片、衰老的红细胞、细胞内细菌(结核分枝杆菌)外,尚可通过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活化,T,、,B,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单核细胞增多(掌握):,(,1,)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如结核、伤寒、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2,)血液病 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淋巴细胞增多)。

      3,)其他疾病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三、红细胞计数(,RBC,),(,掌握,),(一)简述,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A:,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的同时运输二氧化碳,;,B:,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C:,免疫黏附作用,:,可增强吞噬性白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消除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防止复合物在易感区域形成可能有害的沉淀物参考范围,:,男性(,4.09,5.74,),10,12,L,女性(,3.68,5.74,),10,12,L,新生儿(,6.0,7.0,),10,12,L,儿童(,4.0,4.5,),10,12,L,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二)临床意义,1.,红细胞增多(掌握),(,1,)相对性增多 连续性呕吐、反复腹泻、排汗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为一种暂时的现象2,)绝对性增多,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L,。

      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2.,红细胞减少(掌握),(,1,)造血物质缺乏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4,)继发性贫血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四、血红蛋白(,Hb,)(掌握),(一)简述,“血色素”,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亚血红素,=,结合蛋白质,除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外,尚可与某些物质作用形成多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在临床上可用以诊断某些变性血红蛋白症,和血液系统疾病临床意义与红细胞相同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红细胞减少程度;,巨幼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减少程度,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

      参考范围:,男性,131,172g/L,女性,113-151g/L,儿童,120-140g/L,新生儿,180,190g/L,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二)临床意义,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不能确定贫血的类型,,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1.,血红蛋白量增多(掌握),(,1,)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