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之谊:试论乾隆《戡定安南复封黎维祁为国王功成联句》诗.docx
3页国家之谊:试论乾隆?戡定安南复封黎维祁为国王功成联句?诗摘要:?戡定安南复封黎维祁为国王功成联句?诗系乾隆和当朝诸臣所作,就诗而论,将汉武帝开创的君臣联句诗推向政治化的极致,就事而论,那么和记录相同事件的史书形成相表里,表达清代统治者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政治、文化技巧乾隆将数首内容互有矛盾的与安南有关的诗均收进?御制诗集?,并对安南事件进行反思,说明其并非完全“老而昏愦〞,而是保持根本的政治反省能力关键词:乾隆安南联句清代康、乾二帝,尤喜以诗赠予藩属国君,以朝鲜和安南为最多其所以如此,乃因清朝统治者认为这二者是尊重儒家文化的“文献之邦〞,故特显“优眷〞之意【1】将对方称为“文献之邦〞并赐以诗歌,说明了清朝统治者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尤重视“文化〞之谊这些关于“文化之谊〞的文学文本,因为事关国与国的关系,并且彰显了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故大多数在各式的官方文件中得到了保存但有些时候,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文本会转而变成统治者决策失误的证明这些文学文本常常和记录同一事件的史学文本相为表里,反映出同一事件的不同侧面一、?戡定安南复封黎维祁为国王功成联句?诗的写作背景乾隆五十三年〔1788〕,应内斗失势的安南黎维祁氏所请,乾隆帝发兵安南。
十一月,清军在孙士毅的统领下出镇南关,不月余而定升龙,乾隆遂下旨复封黎维祁为安南国王清军轻胜,又值年尾,疏于防范,阮惠氏剩余趁机聚集,复败清军,孙士毅狼狈逃回乾隆认为黎维祁软弱无能,遂转而成认已经成势的阮文惠〔光平〕为安南国王,并赐以印信诗章此一事件是中越关系史上的大事,围绕这一事件产生了众多文本,既有史学的,亦有文学的史学之文本,可参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2】,所述最为简明文学之文本,那么以乾隆的御制文集和诗集所存最多文如?御制文集?三集卷七中之?戡定安南复封黎维祁为国王功成班师之记??书安南始末事记?,卷八中之?十全记?,诗如?御制诗集?五集卷四十二之?孙士毅奏报克复黎城复封黎维祁为安南国王诗以志喜?,卷四十三之?戡定安南复封黎维祁为国王功成联句?,卷四十八之?安南阮惠进表悔罪投诚归顺既允其请诗以志事?,卷五十之?降旨封阮光平为安南国王诗以志事即书赐之?①等因为这些诗文都收在名义上是个人所作的诗文集当中,所以外表上都使用私人口吻但因“御制诗文集〞将来肯定要颁示天下,故其中的詩文必然表达官方意志,具有“公共作品〞的意义在所有与安南有关的诗文中,最能表达出御制作品这种“私人与公共兼具〞性质的,当属?戡定安南复封黎维祁为国王功成联句?诗。
说其“私人〞,因其由皇帝发起,并收在个人文集中,说其“公共〞,因其是满朝政治精英的集体创作,代表一种以政治为根底的群体意识这首诗按内容和清廷举行茶宴联句的惯例推断,当是作于乾孙士毅初平安南之后的乾隆五十四年〔1789〕正月,也就是阮文惠举兵反攻的同时二、?戡定安南复封黎维祁为国王功成联句?诗对于文学传统的开展古诗联句之体,起源众说不一其中最常见的说法,一说是源自汉武帝柏梁之诗,一说是源自?诗经?或?尚书?宋方勺?泊宅编?据刘向之说,认为联句诗起于?诗经式微?【3】刘向之说见?列女传贞顺传?,盖谓黎庄夫人本为卫侯之女,但不被黎庄公所喜,傅母恐其不幸,遂作诗曰:“式微,式微,胡不归?〞夫人那么以“妇人之道,壹而已矣〞,不愿离去,遂作诗曰“微君之故,胡为乎中路〞,借以明志【4】,今人多以为不可信又明王三聘?事物考?卷二以?夏书五子之歌?“亦联句之体〞【5】按?夏书五子之歌?,据传太康失国之后,五个弟弟感怨之作虽是联句体,却不属于“君臣〞联句假设论起“君臣联句诗〞,当以汉武帝及群臣的柏梁联句为最早老柏梁诗?今犹存【6】,观其所作,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既无连贯的意脉,又无整饬的结构,不过各由群臣,敷衍本职,使略就音韵而已,整体上亦更切合登台宴饮的娱乐性质。
汉武之后,各朝亦多有仿效行君臣联句者,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就曾有?悬瓠方丈竹堂飨侍臣联句?【7】诗,稍后的北魏节闵帝拓跋元恭同样亦有联句诗存世普泰二年〔532〕正月乙酉,中书舍人元翙献酒肴,帝因与元翌及〔薛〕孝通等宴,兼奏弦管命翙吹笛,帝亦亲以和之因使元翌等嘲,以酒为韵〞[8]观此二诗,孝文帝一诗虽属君臣联句,但根本属于楚歌体,和柏梁之体不全合至于节闵帝一首,本为五言,中间又换韵,那么其在创作上的随意性,似又超过孝文帝一篇联句之风到唐宋时期大盛,民间文人的联句姑不管,宫廷之中亦保持着逢吉日聚宴联诗的习惯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降诞〞条就曾提到“中宗常以降诞宴侍臣贵戚于内庭,与学士联句柏梁体诗〞[9]可知自汉武之后,宫廷内的节庆联句之诗,多是效仿柏梁体功能亦多是联络君臣感情,为盛宴娱乐之一助将以前各代之君臣联句诗与乾隆帝之?戡定安南复封黎维祁为国王功成联句?诗相较,那么知君臣联句诗至清代一大变戡定安南复封黎维祁为国王功成联句?诗前有序,详细介绍出兵安南之理由及孙士毅平安南之经过,文多不引,仅节录诗于下,略明其体制:〔御制〕承天庥命御纮埏,西北开疆晏卅年何事内讧闻海国,特申大义薄云天南讹攸宅神尧典,交趾曰蛮小戴篇。
……说赐古稀俾共仰〔臣纪昀〕〔御制〕诗承朝泽望长绵出奔眷属流离亟,求救隘河匍匐跧……累朝奕世君臣分,绝继灭兴经史传……许昌义返虚声破,乌大经驰劲队联德色易形诏风动,臣伊龄阿严科必肃令霜悬……鹙善泅沈终自没〔臣胡高望〕鸮思反覆岂容翩……〔御制〕春秋之法彻霄渊武功六七兹蒇八,昊贶古今独异前方寸旰宵惟自问,作何保泰作何乾即此诗之本身,已较前代各诗为巨,写法亦严格遵循汉武帝柏梁体“七言一韵〞的写法全篇从皇帝的人生经验写起,以皇帝的自我反思作结,穿插对安南历史及复封黎维祁为国王事件的记叙和描写,全诗结构谨严,虽包含不少标榜吹嘘的成分,但起承转合,章法完备除去首尾,全诗皆用排律对仗之法,上人作诗,以出句止,而下人联诗,那么以对句始,包含考验文采的成分为保证读者不至对诗句产生误解,全诗采用句下加注释的形式,对所涉的史事详加说明如在“唐至德烦都护镇〞句下,便有注曰:“自马援讨平交阯,后置交州,领七郡三国吴分立广州,徙交州治龙编县,即今黎城也宋、齐仍旧梁、陈于交州置都督府隋初郡废,改为总管府唐初仍曰交州调露初,改安南都护府至徳初,改镇南都护府〞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梳理了中国与安南的历史关系,而且将黎氏求救、清廷发兵的始末表达得清清楚楚。
这些注释虽非联句当时所加,但因其被刻入“御制〞诗集之中,同样具有官方文献的意义,范式上的严谨性远超汉武帝的柏梁诗虽然外表上还带着宴饮娱情的私人性质,但实际上已经被彻底政治化了清代君臣联句诗的这种极端政治化,实际上是伴随着明清以来皇权的不断加强而来的如果说传统的联句诗还包含着“讽〞的意思,那么到了乾隆时期,联句诗已经变成纯粹的“颂〞了,制度的制约进一步使这种诗体形式化在有清一代的文献中,多处提到对宴饮联句活动的具体规定国朝宫史续编?卷四十六曾记“茶宴联句〞之规矩:其联句诗,奉御制句为发端首倡,余那么臣工继响……岁正月吉,皇帝召诸王、大学士、内廷翰林等于重华宫茶宴联句奏事太监豫进名签,既承旨,按名交奏事官,宣召入宫祗竢……懋勤殿首领太监等具笔墨纸砚,诸臣俱以次一叩,列坐御制诗下,授简联赓宴毕,颁赏诸臣,跪领,行三叩礼趋退[10]由此也可见?戡定安南复封黎维祁为国王功成联句?一诗写作之情况除重华宫茶宴之外,其他场合亦多有联句的情况如?国朝宫史?卷七?典礼三?所记之“瀛台锡宴仪〞,便有“筵宴毕,驾幸淑清院曲水流觞,设宝座赋诗,并命从宴诸臣联句〞[11]的记述正因联句成为庄严又烦琐的宫廷礼仪的一局部,才能形成后来谨严整饬的形式。
康、乾时代,每当节庆喜,或有大的政治事件发生,往往都要举行君臣联句国朝宫史续编?卷九十五曾著录?节年联句诗帖?一部,这部诗帖本是皇帝命令词臣缮写,以次刻石的,仅其下著录的各年的联句诗就有?玉盘联句??赵北口冰嬉联句??耕织图联句??天禄琳琅联句??宁寿宫落成联句?等四十八种[12]由此可见清代宫廷联句活动之盛三、结语乾隆的?戡定安南复封黎维祁为国王功成联句?诗将汉武帝开创的柏梁体推向政治化的极致无论是规模的宏大性,还是形式的严整性,远超过前代的同类诗颇具挖苦意味的是,就在此诗完成后不久,清廷就被迫成认阮文惠建立的新政权尽管乾隆完全可以将这些令其为难的诗文统统删掉,但不知何故,最终还是保存下来在一些文章中,比方?书安南始末事记?及?再书安南始末事记?等,乾隆对整个安南事件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反省,既想到乃祖“戒之在得〞的圣训,又想到“黎维祁之庸昏〞“孙士毅之失算〞,亦表示了对将士阵亡之痛,且预设了国家“久长之至计〞,其中虽难免有文过饰非之语,但总体反映出乾隆仍保持着政治反思的能力,并非完全“老而昏愦〞乾隆御制诗文集中的这些文本,从私人和内部视角,反映清廷处理与安南关系的过程,反映出乾隆心中的痛苦和矛盾。
虽然作为一个皇帝,他不能将这些痛苦和矛盾表现得太过明显至于乾隆后来为何又将这一次失败的军事活动收入自己的“十全〞武功当中,那么显然和政治宣传需要息息相关[13]注释:①本文所引之乾隆御制诗、文集均据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不出注参考文献:【1】清实录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上〔第2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1196.【2】[民国]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M].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卷32.【3】[宋]方勺.泊宅编[M].明稗海本,卷中.【4】[汉]刘向.古列女传[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4.【5】[明]王三聘.事物考联句[M].明嘉靖四十二年刻本,卷2.【6】[宋]章樵注.古文苑[M].四部丛刊本,卷8.【7】[清]王闿运.八代诗选[M].清光绪十六年江苏书局刻本,卷20.[8][唐]李延寿.北史[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36.[9][唐]封演.封氏闻见记[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3.[10][清]庆桂等.国朝宫史续编[M].清嘉庆十一年内府钞本,卷46.[11][清]张廷玉.国朝宫史[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7.[12][清]庆桂.国朝宫史续编[M].清嘉庆十一年内府钞本,卷95.[13][日]丰冈康史.?御制安南記?与?御制十全记?之间:乾嘉年间对越南北部地域政策的转变和基调[J].中国边疆学,2021〔2〕:7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