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导学案6.docx
8页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长江三峡》导学案6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词语积累检查 二、文本研读: 1、 读第一部分并分析: 引用给朋友的信中片段,表达在此次航程中的新奇强烈的感受,对三峡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提问:说:“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飞翔”用得恰当吗?为什么? 明确:这句话是作品的神,起统摄全篇的作用,“雄伟而瑰丽”,概括了三峡景致的特点通篇所写景物,全在这 “雄伟”“瑰丽”四个字上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方法,把长江三峡比喻为一支交响乐,非常恰当,因为作为本体的三峡与作为喻体的交响乐之间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激越雄壮,声势浩大,催人警醒,令人振奋 “飞翔”一词用得恰当,一方面,它写出了山陡流急的形势,使人不禁想到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它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在航行中寻兴奋、激动、神采飞扬的心情 2、第二部分分析: 提问: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用了哪些词语?写了哪些方面? 明确:在这一部分中,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用诗谚为佐证。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长的江面”“江随壁转” 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 这一段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段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3、第三部分分析: 提问:是用什么手法写巫峡的秀美?引用了哪些神话传说?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在这一段,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如第5段中的山岩、草坡、山峰等 在这一段引进了美女峰的传说,表达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丰富了作品内容,并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 作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坡、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体现出巫峡的“美”,你看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的白云,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绿草,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像一个崇山峻岭中漫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
4、第四部分分析: 提问:这一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恶?引用屈原、王昭君的传说有什么作用?在这一部分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这一部分首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然后重点写了三个著名的险滩:泄滩、青滩、崆岭滩 泄滩:凶险在漩涡多 青滩:凶险在江面落差大 崆岭滩:凶险在暗礁密布 在这一部分引述了屈原、王昭君的故事,不仅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意义,也使文章在结构上和情调上有密有疏,有缓有急 在这一部分,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人类在一切斗争中,只要掌握住事物的客观规律,急流勇进,就一定能够排队万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三、课文总结: 1、 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 (1)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 作品是游记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对祖国山河的真挚情感,使作品充溢着诗一般火势的激情他用满含情感的语句,摹山状水,绘云画雾,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条逼真的山水画廊,而在写景抒情的过程中,又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那就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更伟大。
我们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看到,所乘的“江津号”在滚滚的江水之上,巍巍群山之中,破浪前进,百折不回,长江是险恶的,但人类能够战而胜之,这不正是人类的伟大力量的明证么? 课文的第8自然段结尾,又用点睛之笔,揭示了革命就要冲破险阻,百折不挠的哲理 (2)联想丰富自然,充满浪漫气息: 作品在写景过程中,信手拈来的引用了古诗、古谣、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联想自然,毫无生硬之感,可谓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这样写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而且对表达主题思想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又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给读者以广泛的审美空间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A比喻:比比皆是,丰富而有变化,贴切形象,生动自然有明喻“前面天空上露出一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有暗喻“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全文共用比喻十八处之多,手法随机变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B拟人:“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等句子,运用拟人,使作品生动形象,渲染气氛,引发联想,耐人寻味。
C通感:通感是两种感觉的沟通,以视觉写听觉,以听觉写味觉等,它可以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能更深刻细致地表现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更多联想和想象,因而更有艺术感染力 “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是比喻、拟物、也是通感,把视觉形象三峡江流,写成听觉音响交响乐,而又用视觉词语“雄伟”“瑰丽”修饰听觉音乐交响乐,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余地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也同样是视听的沟通 (4) 语言优美精炼,生动形象 四、课堂训练: (一)阅读课文第2节,回答问题: 1、瞿塘峡“像一道闸门”,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勾勒这种特点 2、 第2节中写船进入瞿塘峡后的情景,先写“江随壁转”,再引述杜甫诗句和民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江随壁转”一词写出江流什么样的特点? 3、 文中交代滟滪堆这黑色巨礁早已炸掉,既然如此,为什么“瞿塘峡中仍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4、 文中“雷霆万钧”与“涛如雷鸣”可以调换吗?请简述理由。
(二)阅读课文第8节,回答问题: 1、文中“原来这就是王昭君诞生地香溪,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一句里“这”和“它”分别指代什么? 2、“兵书宝剑峡”有哪两个特点?文中暗示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3、本段的线索清晰,写了五处三峡的处所地点,请一一写出来 4、段末“船上的同志”说的一番话,暗含的意思是什么? 五、课堂总结: 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峡》,它不像一般山水游记写景物的“各自特点”,而是用审美的眼光,从美学的角度来写三峡的共同的美——雄伟而瑰丽,来写它的壮美与优美的映衬美,和谐美从文中点出“壮观”、“壮美”看,突出三峡的壮美是明显的;从文中写“色彩”用墨如泼、写西陵峡以优美传说作替补看,强调三峡优美的意图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刚有柔,雄伟而瑰丽,这就是《长江三峡》的主旋律,只要把握住了这一主旋律,就能准确地欣赏这一曲歌颂祖国壮丽江山的交响乐章!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第 8 页 共 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