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数除法教学叙事.doc
3页这 样 的 “生成” 更 有 价 值 ——“分数除法(一)”教学叙事 眉县首善镇东关小学 高海燕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儿童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一直坚持做到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体验探究,感受“做数学”的快乐在教学《分数除法(一)》时,为了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纸,课中提出这样的问题:手工折纸课上,老师让淘气折五角星,一张纸的再平均分成2份就够了,你们知道一份是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吗?问题提出,学生积极思维,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的一份就是÷2那么,÷2等于多少呢?片刻沉默后,尖子生郭炳祥举起了手:是4个,4÷2=2,2个就是,所以÷2=我在赞许的同时把这种思维过程简单的写在了黑板上,然后我又提出了问题:如果要折一个小一些的五角星,一张纸的再平均分成3份就够了,这次的一份又是多少呢?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举手,其中的一份是÷3,那÷3又得多少呢?教室里一片沉默,奥!原来是遇到问题了,这次不能再像上次那样解决了,因为4不能被3整除,那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我让学生拿出了课前准备的方纸动手折一折:先表示出整张纸的,再想办法把它的平均分成3份,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想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直观理解把平均分成3份,求其中的一份,就是求的是多少,从而把分数除法这个新问题转化成为分数乘法即解决过的老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同时,达到本节课的目标要求。
虽然课前我对教材挖掘透彻,也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出了实际课堂中情况的预测,但后来学生出现的问题还是我始料未及的前面学习分数乘法时都是直接对折,平均分整张纸,例:×,把整张纸对折两次就平均分成了4份,表示出后,再将整张纸的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即×而本节课是先要表示出,需要将整张纸平均分成7份,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做,有不少学生先平均分成了8份,然后再撕掉一份出现问题后,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做合理吗?学生思考之后得出:不行!这样纸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然后我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分才比较合理?一些学生就将手中的纸试着折,想把它分成较匀称的7等份,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又进一步启发:如果给你一条线段,你能将它平均分成7份吗?终于,在这样的启发之下,有些学生拿出尺子开始量这张纸边的长度了谁有好的方法了?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说道:我可以先量出这张纸的长,然后把它平均分成7等份,按这个去折,就可以把整张纸平均分成7份我的喜悦溢于言表,终于松了一口气,史料未及的问题解决了,然后我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分一分再折一折……后面的教学如我课前的预测,进行得很顺利,但由于在这个问题上时间的投入而导致实际应用、解决问题环节未能按预期进行完,虽然教学过程不是很完整,但我认为像这样,就实际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而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教学才是学生所喜欢的、有实效性的,这样的课堂“生成”才是有价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