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谈谈课程改革的地区差异.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41634007
  • 上传时间:2018-05-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8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谈谈课程改革的地区差异谈谈课程改革的地区差异目前,中国地理教学改革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的实践推进而逐步走向深入中国是个大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区经济、文化差异显著, 所以,在中国推动新课程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到地区差异问题,这样才能有助于全面启动和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早在 2001 年 9 月新课程已经在全国 38 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后来又逐步推广广东、山东、宁夏、海南是第一批进入新课改的省份,我们福建是第二批进入课改的省份去年我有幸作为福建省支教队的一员代表我们福建的地理教师,远赴宁夏支教在一年的支教过程中认识了很多地理同行我所执教的那所学校是一所政府出资的扶贫学校,规模非常大,所以招聘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老师,除了本地老师以外还有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和甘肃的还有来自我们福建和山东的支教老师,大家在一起交流的时候南腔北调,十分有趣大家相互交流后发现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就像自然地理现象一样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其中主要表现为对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上的差异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当前各地的文化地理环境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致使部分以移植方式进行地理课程改革的地方遭遇“水土不服” 。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呢?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教材编写者对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同地理新课程到底“新”在哪里?是教材“新”还是理念“新”?目前的情况是:针对新课程,各地多个出版社各自召集人马编写了各种各样的“新”教材,共有四种地理教材进入实验区,分别是: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和鲁教版编者们根据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各尽所能编写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材对于选用哪一种教材各地老师也各抒己见,所以大家用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我们以地理必修 1 教材为例,四种地理必修 1 教材的共同点有:①以课标为依据编写,不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最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②课文内容精炼,篇幅较旧教材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减,突出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删减了旧教材中“繁、难、偏、旧”的知识点,每本教材都控制在 100 页左右,利于减轻教与学的负担③表达形式多样,继续保留了地理教材图文并茂的学科特色,而且图表系统更为丰富充实④活动性课文比重大,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增多四种教材都在探究式学习素材设计上花了很多功夫,且各具特色如有的以“思考活动”、“探究活动”、“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有的则以“问题研究”、“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呈现;有的则以“双系列”的呈现方式,即在课文内容系列的同时,设计了一个探究系列。

      我们姑且将以上呈现方式各异的探究性学习素材统称为“活动性课文”这类课文所占篇幅的比重都在 1/4 以上,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的基本理念⑤突出典型案例剖析地理 1 主要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但教材并未也不可能穷尽地球表层所有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而是以典型案例形式,揭示最基础核心的自然地理知识 当然,四种教材还有很多的优点和各具个性的地方,这里不一一赘述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感觉到以下的一些困惑1、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解释是否需一致? 很多省是以地级市为单位,选用不同版本教材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往往会以本市所选用教材为基础,再参考其他一两种版本,以取长补短我们发现,对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和规律,四种版本的解释并不一样,有的还差异很大以下列举几则 地理名词 太阳活动 概念 1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 概念 2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地理名词 水循环 概念 1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概念 2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几个环节,水在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的交换 概念 3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地理名词 自然资源 概念 1人类可以在自然界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概念 2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以上地理概念的内涵实质一样,但表述的方式差别很大,有的语言通俗易懂,有的则显生涩欠流畅。

      从教学实际出发,基本的地理概念既要科学严谨,也应力求表述完整一致、简明清晰当然在文字表达上可以有所差异,如“水循环”之概念 1 和概念 2,但差异不要太大,如“水循环”之概念 3 及“自然资源”的两个概念的文字表述均有较大差异 对于基本地理规律的描述,则应尽可能一致,以免产生歧义甚至误导学生如地域分异规律,每种版本的教材描述不一致 地理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描述 1(中图版)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 描述 2(湘教版)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地带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 描述 3(人教版)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显然,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分类描述,四个版本都是正确的,只是文字表达的差异正是由于文字表达的差异,使用不同版本教材的学生在回答同一道测试题(见下题,04-05 学年广州市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 1 模块质量抽测第 19 题)时,答案明显不同 某地理考察队沿【图 8】AB 一线对澳大利亚大陆进行科学考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19~20 题 19.沿 AB 一线,自然带先后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有规律更替,这反映了 A.经度地带性规律;B.纬度地带性规律;C.垂直地带性规律;D.山地地带性规律 20.引起其自然带更替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B.水分;C.海拔;D.地形 该题考核的标准是“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而对于该条标准,几种教材的描述虽正确但差异较大。

      很多学生 19 题选择 A,其理由是:“从图所示,反映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确实,人教版教材对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这样解释的:“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也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由于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因此,按此推理,学生选择 A 是可以理解的而中图版教材则简明扼要地提出:“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的现象,叫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的现象,叫经度地带性据此,学生不难作出正确选择 B 同是课标“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几种版本的教材的解释不尽相同,教材解释的不同使得学生的理解出现歧义,从而导致在检测该条课标的试题中出现大面积的分化,这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也不是课改的目的虽然提倡百花齐放、标新立异,但在对课标的解释尤其是对于地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表述,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应力求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也应尽可能描述一致或接近教材的编写既应考虑教师的教也应考虑学生的学 二、各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地理新课程改革也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在评价机制上也有不同。

      评价制度尤其是对教师的评价是关系到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一个焦点,怎样的评价方案才是一个科学完善而又操作性强的方案?现实状况与理想的评价之间的矛盾变成课程实施的一个瓶颈,也导致教师对新课程理解的差异这些都是导致地理新课程改革存在地域性差异的原因三、实际教学环境的差异由于不同的省份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地理新课程改革理解的不同,导致他们制定相关政策有所差异,比如:教育评价体系对老师的评估直接影响了新课程实施的效果,所谓的高考大省对新课程的理解其实更落后,因为他们的旧习惯根深蒂固因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环境这种现象内地省份要比沿海省份更普遍但是并不是所有旧的东西就是不好的,也有很多经验是可以借鉴和沿袭的,我这里指的是与国家新课改精神相违背的部分在这些省份可能更多一些在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下,各地的教学工作者竭尽所能去完成各自的教学目标,这点在座各位一定深有感触现在的地理教学中,老师们不是花更多精力研究怎么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他们的眼界,而是更注重考虑怎么抓成绩目前在一线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一些现象:(一)老师对手头的教材不放心这种现象常出现在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尤其是应试经验丰富的教师身上他们常常在教材上补充一些旧教材上的知识点,尽量做到不遗漏或者少遗漏。

      这是长期应试教育的后遗症,短期内难以改变很多教师至今还停留在“用教材”还是“教教材”的争论上,而不是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这种现状的对策是:改变目前的高考模式,各省自主命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变革高考地理题中要有更多的选做题,不要求学生掌握高中地理教学中所有的知识点,只要掌握大多数就行重要的是要熟练掌握他们所喜欢的知识点,并学会加以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面面俱到的“教与学”!让学生掌握他们认为重要的对他们有用的知识,这样他们就不会缺乏学习的动力,而不是去实现让学生掌握所有知识这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二)学生对教材不喜欢因为很多教材的内容缺乏时代感,有些严重与实际生活脱节,学生难以理解或者根本就认为学了没什么用处,在生活中根本用不上,因此提不起学习兴趣!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上课瞌睡连连这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改变这种现状的对策是:注重教材编写者的年龄结构与生活阅历,教材的编写人员也应该有年龄梯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时代感三)领导们对教师的课改实施不满意很多教师从小以来一直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难以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因此对课改精神吃不透,导致课改实施上会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改变这种现状的对策是: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教师培训,特别是校际交流甚至是跨地区的校际交流 “走出去请进来”才能互相学习,让老师们多出去走走,只有互相学习才会共同进步井底之蛙永远只能看见那一小块天空再者,不同地域的学校办学规模、软硬件设施和办学理念也有很大差异这也是导致地理新课程改革存在地域性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总而而言之,我认为不管任何地域,教学的最终任务就是让所有的学生,不论其社会出身,都能获得基本知识,并掌握走上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地理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地努力,真正用心去体会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使孩子们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掌握更多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更多在现实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技能,让地理新课程改革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能“因地制宜”结出累累硕果新课程改革在我们福建省已经实施了第四个年头了在参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体验了课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与学方式和“新”的评价方式,也感受到课改的“辛劳”与收获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和契机,当然成长中我们又不乏有困惑,所以希望今后有机会能和在座的各位同行进行更多的交流谢谢大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