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校大学体育优化实验探讨论文.doc
3页普通高校大学体育优化实验探讨论文普通高校大学体育优化实验探讨论文预读:摘要:一、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淮北师范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作为研兖对象.根据研究需要,将实验人群分为 两个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为随机选取的淮北师范大学2013级周四下午体 育课的的学生,男生241人,女生152人.对照组为淮北师范大学2013级周二下午上体育课的 学生,男生263人,女生146人.实验时间:2013年9月-2014年6月,包括2013-2014学年度两 学期.实验地点:淮北师范大学各体育场馆.2.研究方法.(1)教学实验法.为了便于实验操作, 选取两组在不同时间上课的学生,实验前借用大学生入学体制测试数据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 数据采集,并进行身体主要基本素质指标的T值检验,结果均显示P>0.05 (表1,表2),即实 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试验步骤:实验组采用的是选项分层式教育教学模式,即将 各个供选项目都按教育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类,依次为娱乐健身类、技术技能类、竞技训练 类,每个学期都不能重复上一个项目,教学实验时间为连续两个学期.对照组采用的是在现行 选项教育教学模式,即率先确定上课时间和班级,然后提供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供双方互相. 最后通过期末大学生体制测试获取各指标,将实验组跟对照组进行比较.(2)数理统计法.利 用SPSS 11.0软件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身体素质状况和运动技术的熟练运用程度进行数理 统计和测量评估.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主要选取50m跑、800m跑(女)、1000m跑(男)、引 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坐位体前屈、跳远和肺活量,能集中反映学生的速度、爆发 力和有氧耐力练习情况,由于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基本趋于平稳而未选取身高和体重指标.二、研究内容1.教学现状及误区.淮北师范大学的体育课程改革在基于本校实际和学生身体素质等整体 情况进行了探索,开展了小范围内的双向选项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它有利于体育教育教学活动 的开展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也能增强体能素质、培养学生坚强勇敢、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与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目标 相符合.但是随着体育课堂教学的进行,这种根本上还是按照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很难从 源头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被迫学习自己亳无兴趣的运动项目和内容,过程很是煎 熬,总体学习内容过多且练习时间不足,久而久之,体育课反而成了很多学生的负担,造成了学 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水平逐渐呈现多元方向发展,发展 状况良莠不齐;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对运动产生兴趣,更没掌握一项体育运动.因此小范 围内学生自主选课的教育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体育需求,对于养成体育学习的兴 趣、爱好和观念想法有着较大阻碍.所以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只能认为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 设定,抹杀了学生对于学习体育知识和进行锻炼的积极性,证明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 性.2.课程模式的新构想.教育教学模式应该在明确教学目标、基本教材以及学习者的发展水 平之后提出最优化合理的教学设想.这种以教学目标变量作为参考依据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以 分为两种目标,即高级目标和初级目标.高级目标为了突出主体性学习,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终 身体育锻炼的精神.初级目标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为了为更好地理解特定知识与技能,让学生 更好更熟练的运用技巧.多种教育教学模式虽然不在同一个层而上,每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只是 在目标和功能上略有不同而已,实际上并没有好坏之分.随着大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体育 课程教育教学模式也逐渐呈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传统的“大一统模式”过渡到“俱乐部模式”和 “三自主模式",力图实现课程教学中的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却显示 与之相反的过程性和目标性.本文主要结合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教学实例,尝试将把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成分层式教育教学模式.3.教学模块分组及 实验操作.(I)模块分组.将教育教学内容根据所属阶段性质进一步细分为三个不同的运动技 能板块,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科学合理的融会贯通,己求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一是娱乐健身类, 以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为主,除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还要将健身和娱乐巧妙的 融会到一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思想.二是基本技术技能类,这个板块 主要是补充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基本技术和技能,用来补充因中学课改所造成的不同地区的学 生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弥补在中学时•代技术技能上的落后与不足.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学过 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熟练运用一至二项体育运动技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三是竞技训练类, 在加强对学生运动技术和技能培训的同时,要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在实 战训练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灵活反应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思 想.(2)实验操作.实践组把实践和理论分开.在理论课方面,从健康教育、运动处方理论和体 育人文社会学过渡到终身体育理论、竞赛与欣赏和体育美学欣赏等.实践课上由学生自主选 择项目,而学校则为实验对象提供一些比较普及的常规体育项目,例如田径、篮球、乒乓球、 羽毛球、武术等,还有一些富有时代特色的体育项目,如健美操、体育舞蹈、散打、跆拳道等, 还有一些带有休闲娱乐性、吸引学生注意的项目.所有的项目按照教学目标划分为三种板块 结构体系,即娱乐健身、基本技术训练和竞技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身体素质进 行自主选择.开学前两周作为技术评测时间,然后确定项目人数.并旦把身体耐力时间短和力 量素质下降明显的学生,强制性的把800m-1000m作为体能训练的方式让学生经常性的去训 练.在期末进行测试,把测得的800m-1000m跑成绩记入学期末的体育成绩中.对照组的内容, 按以前的一定范围内的选项课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练习.三、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分析.从表3、4的主要身体素质指标测试不难看出,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后实验组 和对照组在部分指标上有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在男女生的50米跑和立定跳远上两组存在 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学生在爆发力方面得到了有效的锻炼;男生的引体 向上两组的差异也较为显著,实验组整体水平好于对照组;在体现学生有氧耐力和无氧能力 的中距离跑方面,实验组在男女生方面都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善 和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其他指标上,两组虽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实验组的数据相对集 中,也反映了实验组教学效果比较好.综上,进行模块教学后的学生,实验组的学生整体身体素 质要高于对照组的学生.证明了在学期初引入技术测评和训练对学生没有副作用,并没有影响 学生进行专项课程学习,也证明了学生不能因为想要熟练的掌握某一项运动技术,从而单独去 培养与运动技术相匹配的身体素质.2.实验组教学优势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长 时间实验之后发现,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中,首先强调了学生参加体育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 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学生对技术的学习有很大的 提高,弱化了传统体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强调了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 体,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体育运动技术.着力构建以课堂 教学为中心,以课内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训练比赛为拓展和延伸的递进式教学思路,促进不同层 次水平的学生接受体育运动知识,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力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和 进步.3.课内外体育参与的有机结合.通过实验,明显发现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学生,在课 后参加的体育锻炼的次数明显的有所提升.从男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的比例上看,女生参 加体育锻炼不管是人数还是次数上都有很大的提升,证明了通过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女 生对体育锻炼缘由的看法,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到了到运动所带来的愉悦,在锻炼中找到了快乐 同时也加强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在调查中,虽然女生锻炼次数不断增加,可身体素质并没有提 高很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女生大多参加的健体项目强度属于中等,难度并不大.而男生通 常更喜欢选择强度大的体育运动项目.致使对各器官组织的影响并不相同,所以产生的效果并 不一样.逐渐形成了课堂内外的有效衔接,强化体育锻炼的自主参与度,为实现体育终身化起 到了启迪作用.4.实验组教育教学模式推动的障碍.实验组对大学生体育课堂有效开展和延伸 起着有力的推动,为学生的接受体育知识和技能提供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一亟待 解决的问题.实验调查中反映出来的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学生的感兴趣的新兴、时尚项目 开设不足,场地场馆等硬件设施需要进一步改善.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未 能体现大学体育课堂特点,亦不能满足大学生体育教学的需求.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学期初体制测试和技能评定能有效掌握学生的初始状态,为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步 骤提供依据,科学指导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要充分了解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目的和任务,制定科 学可行的测量与评价标准,从而从整体上把握学生体质状况和技能水平.分层教育教学模式引 入三个运动技能板块,能在项目特点上产生优势互补的作用,满足不同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的 学生的锻炼身体的需求;层次教育教学模式的推进使得学生逐渐由建立体育兴趣过渡到主动 参与课堂学习,进而掌握和运用体育运动技能.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要与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紧密结合,推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实验组学生在课外参与体育活动次数增加,表明了学生 体育锻炼的白觉性形成,课堂课外一体化得以构建.体育课外锻炼能将体育课教育教学内容运 用于体育课外的实践,为实现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女学生的体育参与度较男学生有更大 的提高,说明层次教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女生的体育兴趣和技能的传播和接收.科学配置体育资 源,解决场地器材的失衡状态,满足口益增大的体育活动方面需求;发挥体育教师的一专多能 特长,充分调动教师的专业潜能;不能盲目跟从,要着眼于培养大学生体育素养,科学规划和制 订大学体育课程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