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小观梆鼓舞0906.doc
9页试论小观梆鼓舞试论小观梆鼓舞李远梅 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小观学校 重庆 401344摘要:摘要:小观梆鼓流传于重庆市巴南区接龙地区,是小观民众首创的表现劳动人民防兽、防盗而击 梆追逐的情趣性舞蹈,小观梆鼓舞是巴南区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种,极具保护价值本文主要从小 观梆鼓舞及其特点、小观梆鼓舞的独特文化价值和小观梆鼓舞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三个方面来对小观 梆鼓舞这一民间舞蹈,进行初浅的分析,以便促使她的发展 关关键词键词: :梆鼓舞 文化价值 发展历程小观梆鼓舞是小观民众首创的表现劳动人民防兽、防盗而击梆追逐的情趣性舞蹈自 2006 年来小观梆鼓已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接龙吹打的一种伴奏乐这就证明了小观梆鼓舞有着她自身的价值,该种舞蹈已成为巴渝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这朵奇葩如此艳丽,如此芬芳,如此夺目,那是因为她有着她独特的内涵和魅力,这体现在节奏、技巧、队形上的独具特色,道具、音乐、表现特有的浓郁的地方特色,表现风格刚柔相济;同时,不管从梆鼓舞的道具,还是她的功能上都有着她特殊的文化价值,梆是一种特殊的生产、生活工具、打梆有表情达意的功能,还有着单单属于她的曲折演变过程本文就这三个方面,对小观梆鼓舞作一个初浅的分析论述。
一、小观梆鼓舞及其特点一、小观梆鼓舞及其特点(一)小观梆鼓舞的命名小观梆鼓舞是以竹梆为主要道具的舞蹈,以梆子为主要道具的舞蹈一般都命名为梆舞、梆子舞或木梆舞、竹梆舞,而小观人何以称其为梆鼓舞呢?这是因为:这种舞蹈形式一方面是以梆代鼓;另一方面则是她的表演形式,是从腰鼓脱胎而来的,在她的发展初期,她的节奏和动作都有着腰鼓舞的影子,所以,人们便把梆子称作梆鼓,把这种舞蹈形式命名为梆鼓舞,并称梆鼓舞的表演为“打梆鼓二)小观梆鼓舞的独特内涵和魅力1、小观梆鼓舞外在表现形式上的独特性:在小观梆鼓舞成舞初期,虽然她在表演的外部形式上与腰鼓舞非常的相似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社会的发展,纯朴的小观人及热爱她的人们,为她注入了新的活力,逐渐形成了小观梆鼓舞的独特性首先,在节奏上,腰鼓舞的基本鼓点为(咚叭 咚叭 咚咚叭 咚叭) ,人们在此节奏的基础上配以大鼓、大钗,创造出了(梆梆 梆梆 梆梆 梆梆梆)等变幻多样的新节奏男女表演者在打梆的动作和节奏上还可以进行交流,并且相互之间可以对敲,也可以在上、下、左、右等方位击梆,这样的设计是结合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要互相交流,转告经验,同时也体现 劳动人员在劳动过程中互相传达喜悦的心情,因而在舞蹈的语汇上较之腰鼓更为丰富。
还有,就是小观梆鼓舞的爱好者们在表演技巧上创造出了:踢、跷、跪、靠、并跳、飞、转等动作最后,在队型上出现了交叉、回旋、穿花、走“8”字、三角形、五角形、字型等精美图案,给观赏者以美的享受最有意思的是由于当时人们对飞机有一种非同寻常的神往之情,所以在小观梆鼓舞的队形里面特意设计了一个飞机的造型2、浓郁的地方特色(1)小观梆鼓舞是舞者对道具梆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首先,是把用绳或带系于腰间的竹梆从演员身上解下来,直接用左手持梆,右手敲击,使表演者有了更大的表现余地,便于提高表演的技巧,同时还提炼出了一系列的抒情舞蹈语汇比如:胸前横执梆,双手舞梆等,这些都是其他舞蹈和其他地方文艺所没有的2)极富民间地域风情的伴奏音乐小观梆鼓舞直接用接龙的民间吹打中的 Y 溪调、青山调等曲调为其伴奏,那就汇成了一道接龙风味浓郁的民间舞乐大餐同时,小观梆鼓舞又吸取了接龙民间吹打中的鼓点节奏,丰富了竹梆敲击的音乐性,使她在节奏上有了更多样的变化,还创编了新的舞步,这也是我们的地方特色在梆鼓舞中的体现3)表现力独具地方特色运用新创编的节奏、舞步、动作、队形、造型图案等多种手段,使小观梆鼓舞更多姿多彩,更具表现力突出其纯朴、粗犷、奔放、热烈、欢快、秀美、柔媚的舞蹈个性。
既有巴渝民间的浓浓乡情,又具有现实生活的强烈时代感所以小观梆鼓舞的表现力极具地域特色4)雅俗共赏,乡味浓郁小观梆鼓舞从充满乡土气息的本妆表演形式走向舞台艺术扮妆的歌舞表演形式按民俗学的观点看,成舞时期的梆鼓舞表演是属于不化妆,无伴奏的本妆表演;从一九八六年起,重新恢复梆鼓舞后,通过不断的加工、完善、她已上升为舞台艺术但她无论是在服饰的制作、搭配;伴奏旋律、节奏及乐队的配置,还是演员化妆、表演技巧上,都乡味十足小观梆鼓舞还独具适合于舞台表演与广场群体表演相结合的特点她可以从舞台艺术的高度去加工、创造、提高、使她走向更高的层次;又可以扩大参与面,成为群众性的自娱性的广场健身舞不论是广场表演还是舞台表演,始终有着一股大山田野的清风5)小观梆鼓舞与腰鼓舞相比,小观梆鼓舞的特色表现在梆子的特色上:首先,击梆时的音响效果独具特色,清脆秀气其次,使用方便灵活,由于梆子较小、较轻、不固定,因此舞动方便;再次,制作材料不需花钱,竹子家家户户都有,遍山都是;最后,制作简单,选楠竹或斑竹的中间取一节,再在竹筒上戳一道口子便做成了竹梆这些优势特点,使竹梆代替腰鼓的新型舞蹈风,很快在当地推广普及不仅在接龙山区的小观、石龙、花石等镇广为普及,而且在毗邻的姜家区的清河、折鹤、芦沟等流传,还流传到了南川县的大观、白沙、神童、綦江县的隆盛、三角、乐兴等区乡。
6)刚柔相济的表现风格小观梆鼓舞如果再用长 1.5 米以上、直径 20-40 厘米的大梆和直径 1.2 米以上的大鼓,再加上直径 30 厘米以上的大钗,还有表演者那种奋力、挺拔向上的舞姿,这时,寻威武刚强,不屈不挠的大山的男子汉们用刚劲、雄浑的脚步,踏出一个个波澜壮阔的世界那冲出九霄的力量,带上他们的豪壮,叱咤风云的吆喝声,表现了山里人的倔强与傲气当大鼓温柔起来,配以大梆的亲切,这时大山的儿女们手拿两根筷子长大拇指粗的鼓槌,翩翩起舞,又是那样的柔媚,表现了山里姑娘的纯洁、秀美二、小观梆鼓舞在地方文化中的独特价值二、小观梆鼓舞在地方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小观梆鼓舞发展到今天,已具备了高度的规范化,具有较为严谨的动作结构和美的表现力,她的动作已具备了在表演中自然地表现为一种美学意义的抽像的内涵,因而具有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一)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的反映在小观,在那久远的年代,梆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种工具人们敲打、舞动梆子时就产生了各种动作和姿态,以及能用这些动作和姿态来充分表达急切、喜悦、恐惧等情感还有击梆时产生的各种轻重缓急的节奏,能传达出不尽的情愫,这些都是小观梆鼓舞的客观文化价值之一。
二)梆是一种特殊的生产、生活工具梆(不论是竹梆还是木梆)是一种特殊的生产、生活工具,她主要是利用梆声传达信号,或利用她来表达某种情绪,这就促使家家户户自制梆子,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传统习俗小观梆鼓舞从原始的萌生状态到成为舞蹈艺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这原始的梆声舞态,还为大跃进、公共食堂、人民公社等政治运动所使用,多数时候只是充当开会、上工等其它统一行动的信号工具这敲击梆子而发出的节奏声响,实际上已经具备了舞蹈伴奏乐器和道具的功能这也是小观梆鼓舞的文化艺术价值要求之一三)打梆有表情达意的功能 小观梆鼓舞作为一种肢体语言艺术,能把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诠释得淋漓尽致人们在高兴时,就会兴意盎然地敲击着梆子,舞动着梆子,不停地变换着节奏,尽情地表达着心中的喜悦;不高兴或愤怒时,用猛烈的敲击梆子、挥舞梆子等方式宣泄着心中的怒火;伤心时,用轻柔的、不规则的梆声传达出无尽的心事,总之,打梆已经具备了用姿体语言、用变化多变的梆声表达情感,表现生活的功能,这也是她上升为舞蹈艺术的重要文化艺术因素之一四)小观梆鼓舞是庆祝家乡的喜事新风,并用她来招待四方来客的家乡美味大餐小观梆鼓舞是生命律动的显现,是群体跳动的形象,是在人民大众的劳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她是人民群众最喜爱的表现形式之一,哪家结婚或是有归,餐后,总会邀人来一段梆鼓舞,客人们围坐在周围尽情的观赏着舞者忘我的表演,拍手叫好,主人则会乐呵呵的送上喜钱,这说明梆鼓舞是小观人民常用来庆祝家乡的喜事新风和招待四方来客的家乡美味大餐,她表达着小观人最淳朴的情感,也是她的文化艺术价值的现实体现。
三、小观梆鼓舞的发展演变过程三、小观梆鼓舞的发展演变过程从总体上看,小观梆鼓舞的发展演变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原始萌芽阶段梆鼓舞发源于巴南区接龙镇小观四合村梆鼓舞的几位创始人讲:很早以前,小观地区的百姓就有制作和使用梆的习惯梆的用途有三:一是当地的先民们用击梆来防盗、防兽、打更人们在坡上庄稼时,在院里看门守夜时均手持竹梆,倘若哪家哪户发现大野兽偷食粮食、糟蹋庄稼,或是有盗贼行窃时,就猛击竹梆以示报警,四邻闻之便蜂拥而至,进行围追堵截二是叫花子也以击梆为乞讨标志三是在丰庆寿喜之时,人们会用敲打梆子和舞动梆子来表达心中的喜悦这些在生产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击梆姿态、舞梆动作确实非常的粗糙、单调、机械,似乎也不具备些什么舞蹈的客观因素,因而称不上舞蹈艺术,但笔者认为,这就是梆鼓舞的原始萌芽状态,也是梆鼓舞这所以成舞的潜在客观艺术因素以上三点证明,小观地区的先民们使用梆的行为,是在无意识中创造了一种以梆为道具和伴奏乐器的舞蹈当然,小观人使用梆的行为始于何时,打梆子萌生于哪朝哪代,准确时间无法考证,故而不敢断言,但梆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在当地已形成一种共识二)成舞阶段小观梆鼓舞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一九八三年底,历经三十余年,这段时期,可称为小观梆鼓舞的成舞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老百姓为了表达翻身得解放和当家作主人的喜悦心情,调动了一切娱乐手段:唱山歌、打莲宵、溜秧歌、划彩船、舞狮子、玩龙灯、打腰鼓等等其中打腰鼓是最吸引人,因为腰鼓是外地传入接龙地区的“外来文化” ,属“舶来品”系列,人们对此感到新奇,并且跃跃欲试之情溢于言表但腰鼓毕竟不是莲宵,用竹棍、小钱就成;腰鼓也不同于秧歌,用红布缠腰就行;腰鼓也不同于划彩船,用竹子加折纸画画也可,这些都可就地取材,制作也简单宜行可要打腰鼓还得花钱到重庆去买,当时山里的人们既愁山高路又远,又愁没有钱当时的乡公所只有二、三十个腰鼓,全乡除少数的文艺骨干能使用、过过瘾外,其余的广大爱好者只能望鼓兴叹此时,该镇四合村文艺积极分子、青年教师黄吉均是位有心人,他看到这种情形,尽有一种堵得慌的感觉他经常抽出时间参加排练,观看别人排练,慢慢的,他的脑子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能否用家里的竹梆来代替腰鼓呢?他自己也在家里反反复复捣弄着那个梆子,经过一段时间,他觉得值得一试于是他找来了几个青年腰鼓迷商量,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这个颇具创意的构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他们纷纷拿出梆子来舞弄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红布系住竹梆的一头,把梆固定在腰上,照着腰鼓的打法训练。
试验的结果证明此法可行至此,小观梆鼓舞就此诞生了,这证明梆鼓舞形成是当地人民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运用当地的竹梆作为道具进行创造性编排表演的三)艺术升华阶段1、节节拔高,令人眩目(1)蓓蕾初绽小观梆鼓舞诞生后,还没来得及茁壮成长,就偏偏遇上了文革在“文革”时期,她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厄运难逃,被视为封、资的破玩意儿成舞功臣、创始人这一的黄吉均,被以子虚乌有的罪名开除了教师队伍,有的创始人招到批斗,甚至挂牌游街,从此这清脆悦耳的梆声沉寂了下来,那原汁原味的舞姿就隐匿了起来这一沉就是二十余年一九八三年冬,小观梆鼓舞在文化部门的文艺普查中,被行家挖掘出来,通过整理,大家一致认为她极具地方文化特色,是小观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弘扬价值当时还健在的黄吉均、少云等几位当年的创始人,又成了恢复传统梆鼓舞的骨干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一九八三年十月刚刚成立的小观乡“山花”文艺宣传队的文艺骨干们,首次排演了梆鼓舞,这是第一次把她排练一个成品舞蹈的从此,小观梆鼓舞走上了艺术舞台,并随着“山花”文艺宣传队的大姑娘、帅小伙子们的走遍接龙、姜家的山山水水、村村户户并传到了綦江、南川等的部分地区据“山花”宣传队的队员说,这是老百姓最喜爱的节目之一,这证明我们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