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教育论文--课堂戏曲音乐教法的探索.doc
8页音乐教育论文一课堂戏曲音乐教法的探索戏曲音乐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行中学音乐课本 中(浙江版教材)有一半的内容是民族音乐,其中传统戏曲音乐占了 16.6% o怎样教好戏曲音乐,让学生喜欢它,接受它,这是我们音乐教师们必须 重视并解决的一个实践问题为什么学生对学习戏曲片断不感兴趣,为什 么一些较长的句子学起来非常困难,有没有适合教学戏曲音乐的切实可行 的教唱方法,为此,我想到了那种已经被我们音乐老师们冷落许久的梨园 式教唱法——心传口授传统戏曲音乐应该用传统的方法来教心传曰授”这种师傅唱徒跟 的方式,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这种方式关系到我国传统音乐 (包括其它艺术)的审美,创美的问题,牵涉到我国传统的哲学、美学、 音乐思维和音乐形态等各方面的问题从前的音乐教学采用的多是这种方 式,只是近来因认为其落后渐渐弃之不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千百年来代代 相传靠的就是这种方法,并培养了一代代大师级声乐和表演艺术家,这个 事实足以说明“心传口授”是教唱传统戏曲的最好方法1、视唱法不适宜传统戏曲音乐的教唱现在我们音乐教育用的是以德、奥为中心的欧州音乐教育体系他们 严格忠于原谱,谱子上详细的记录了音乐的绝对音高、节奏、节拍、速度、 力度、表情、线条、气口等。
演唱(奏)者一般“唯谱是从”,丝毫不能 变动,否则就算是错误我们中国人认为音乐是活的,谱只是一种符号, 只能对音乐作一种大概的记录,并不能完全代表音乐本身,音乐中许多细 微之处,谱子也是无法体现的谱上一般只记录演唱(奏)的音高、节拍、 指法、气曰等,对节奏却不做详细的记录,只有一个框架,给演奏,演唱 者留有再创造的空间,一般不用僵死的谱子来限制流动的音乐所以用“视 唱法”来教唱戏曲音乐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枯燥” O视唱法强调尊重原谱,用来表达戏曲音乐显得机械 因为戏曲音乐是程式化的音乐,用视唱法相对显得机械和无法充分表达戏 曲的韵味美,所以学生在学唱过程中无法体验到戏曲音乐真正美的所在, 从而较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觉得“枯燥"而缺乏兴趣第二、视唱法较难表现戏曲中的韵味美戏曲音乐从谱面上看旋律往 往简单而重复,但其追求轻、重、缓、急,唱腔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韵 味美、微分音、装饰音的运用大都无法通过视谱来体现,尤其是语言,地 方语言的运用是戏曲韵味美的一大特点,这也是视唱法无法体现的如果 戏曲音乐也像平时唱歌那样严格地按歌谱来学唱(奏),那么其韵味将荡 然无存第三、普通歌曲的旋律和中国戏曲曲调的差别。
每一首歌曲都有不同 的旋律,可以说没有两首歌曲会有同样的旋律,所以学会视唱法就等于掌 握了学会不同歌曲的最佳途径而中国戏曲则与普通歌曲不同,戏曲有程 式化的特点,从其角色的动作、服饰、脸谱、唱腔等方面都体现出这一特 点,在戏曲中,学会了一个唱腔等于学会了许多个唱段,但每一个唱段间 虽有相似的旋律却又在语言、意境、韵味、装饰音等诸多方面有着众多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视唱法适合普通歌曲而不适合戏曲音乐的另一方面2、心传口授是课堂戏曲的好教法中国传统戏曲、曲艺千百年来代代相传靠的就是“心传曰授”这种方 法,心传是内容、灵魂,口授是形式说明它有许多优点第一、省时高效从科学的角度讲,凡是花费最小的精力和投资,获 最大收益的方法被认为最科学的方法也就是说效率越高,存在的意义越 大心传口授”就是那种省时高效的方法,它最明显的优越性是快捷 我国传统的艺术(音乐),长期来受儒、道、佛儿家雅正、中庸、无为、 消遥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意会”为主的审美、创美情趣,是一种体 验式、感悟式的艺术,一种风格的把握完全是凭审美经验对艺术的直接领 悟和体会,当老师以“口授”这种形式教唱时,其实已经把戏曲的音乐旋 律连同他所领悟到的唱腔中意境美、线条美、装饰美、语言美、韵味美等 通过这种简单的口授形式直授让学生心领神会,也就是已做到了 “心传”, 为学生以后怎样处理音乐提供一种快捷的途径,缩短了学生摸索的时间。
第二、心传曰授能最大程度表现戏曲的韵味美我们中学音乐课本中放入传统的戏曲、曲艺传统音乐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 学唱一些片断了解我国传统戏曲、曲艺的美的所在从而达到继承、弘扬 传统音乐的目的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唱过程中采用“心传曰授”的方法, 像民间之人那样,在剧中人物(或乐曲)的思想情感基础上,根据老师自 身的音乐修养、艺术素质、审美情趣以及嗓音条件,在基本唱腔(乐谱) 的框架上对课本中的曲谱进行加花、润腔作再创造,通过外部表情,动作、 眼神就能充分让学生体会戏曲韵味美的所在另外,戏曲唱腔中地方语言 的运用也是戏曲韵味美的一大特点也只有通过心传口授这个方式来教学 总之,“心传口授”是最能体现戏曲韵味美的教学方式第三、心传曰授能诱发学生兴趣用“心传口授”的方式进行教唱时,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感就明显的 缩小了,师生间的交流也频繁了老师教唱时其生动的表情、优美的唱腔、 细致的讲解,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也能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中的 问题学生在一句句跟唱中体味到了戏曲的韵味美之后,将产生浓厚学习 戏曲的兴趣3、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以前我在教授戏曲音乐时,采用常规的视唱法,学生普遍没有兴趣 我了解了一下原因,有些说听不懂;有的说一个字唱上半天太慢了;有 的说与平时听到的歌曲不同,不习惯听;有的说太难学了。
后来在教授 越剧时,我特意在课前提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觉得越剧难听?” 学生回答:“太拖、太难了”然后,我在教唱《化碟》时(浙江版第 四册)采用先词后曲,并用心传口授的方式,我范唱一句,学生跟一句, 学生很快就摇头悦脑唱得津津有味学会以后,再要求他们视谱,他们 也愿意了上完课我又问了一个问题:“越剧到底好听还是难听? 好 听!” “好听在哪里? ”“拖腔的地方唱起来特别有韵味我在教授戏曲课中采用先词后曲和心传口授的方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以 越剧为例做了这么一个调查,被调查学生是初二年级,人数为186人, 结果如下:1 、L14 4 2 •上课刖人数比例我喜欢越剧47 A25. 3%原因:1、越剧很优美,容易上口31人66%2、不同于流行歌 曲,觉得新鲜2人4. 3%3、 受家庭影响,从小喜欢4、 用京胡伴奏,9人19. 1%好听5、不知道1人2. 1%4人8. 5%上课后人数比例我开始喜欢越剧15482. 8%了原因:1、现在觉得越剧婉转、优美,很有韵味,有表现力,好听2、越剧是民族传10266. 2%统戏曲,应该继人承14. 3%3、老师唱得好听,22 A在老师指导下,不11.7%知不觉喜欢了。
5.2%4、与通俗歌曲完18人2. 6%全不同的风格,感8人觉亲切4人5、不知道我不喜欢越剧13974. 7%我还是不喜欢越3217. 2%剧原因:1 >从来不51人36. 7%原因:1、太慢,13 A41%听越剧,或很少不好听35人25. 2%2、没兴趣3人9%2、太慢,不好听,3、歌词听不懂,歌词听不懂谱子太难学3、没兴趣42 A30. 2%4、与平常歌曲不6人18. 7%4、不知道11人0. 8%同,不习惯5、不知道或2人6. 3%没写原因)8人25%从这个调查表看出,原来喜欢越剧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5. 3%,课后上 升为82. 8%,上升了 57. 5%o课前不喜欢的人数占学生总数的74. 7%.课 后下降为]7.2%,下降了 57.5%从这些数据上看,用“心传口授”法 并用“先词后曲”来教唱戏曲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在戏曲教学过程中,如何来体现戏曲音乐中的韵味美,我认为是最 主要的环节,只有学生感悟到这种韵味美,被其吸引,为其陶醉,才能 激起浓厚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我们继承、弘扬民族传统音乐的目的通 过实践我认为“心传口授”不失为课堂戏曲音乐教学的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