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实践反思中提高教师教学自我监控能力研究教学课例.doc
4页《在实践反思中提高教师教学自我监控能力研究》课题研究教学课例化学科组 黄海萍《氧气》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氧气是初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气体,它是学生在初中化学认识具体物质的开始通过氧气的学习,逐步使学生掌握一个认识物质的模式,为以后探索氢气、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质做铺垫学生在课题1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存在和用途,但对氧气的性质缺乏系统的学习另外,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基本实验操作,这有利于本节课实验探究的开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并通过实验演示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实验、观察等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整理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学习物质的性质;学会学习和认识新化学物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最后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所以,本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认识物质课型教学的三大要素:(1)生活与应用(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生活);(2)学法指导(学习认识物质的基本方法);(3)实验探究(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教学场景】设疑导入新课:——桌上集气瓶内的气体都是氧气,如何验证该气体?要验证该气体为氧气,必须先了解它的性质,今天我们就深入学习氧气的性质板书: 氧气的性质教师:观察桌上的氧气和自主学习课本P34页第一段,讨论归纳出物理性质学生:颜色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三态变化 无色 无味 气体 1.429g/L 不易溶于水 -183℃淡蓝色液体,-218℃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设疑:氧气无色、无味,那么无色无味的气体都是氧气吗?学生:不是,二氧化碳同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教师:进行课本[实验2-2]的探究学生:观察总结出氧气的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板书: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教师:故此同时可以证明氧气具有支持燃烧的性质板书:二、化学性质——支持燃烧过渡:为进一步说明氧气具有能够支持燃烧的性质我们再来做一些实验,通过多次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教师:演示[实验2-3]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如何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如何正确表达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板书:硫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在氧气中: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S O2 SO2设问:细心的同学应该注意到我们硫在纯氧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留有部分的水,为什么要在集气瓶底部留一些水,这部分的水有什么作用呢?学生:降温……引导:刚才实验我已经知道硫燃烧的产物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其实就是二氧化硫,上节课我们学习过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而且二氧化氯易溶于水,那么我们这里水的作用是??学生: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教师:演示实验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的燃烧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描述实验现象,书写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板书:木炭在空气中:红热现象 木炭在氧气中:激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的气体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碳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C O2 CO2教师:演示[实验2-4]铁丝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的燃烧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描述实验现象,书写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板书:铁丝在空气中:红热现象 铁丝在氧气中:激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的黑色固体 铁 + 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Fe O2 Fe3O4设问:注意我们铁丝在纯氧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同样留有部分的水,它的作用是不是与硫燃烧时的一样呢?学生:吸收产物;不是,是降温的作用……教师:这里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融化物掉落炸裂瓶底,同时水也可以用细沙代替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发现——物质在纯氧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要激烈,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故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并且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激烈教学监控反思】本人在设计《氧气》这一课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实验演示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综合分析能力。
让学生学会运用实验、观察等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整理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学习物质的性质;学会学习和认识新物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认真观察物质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实验现象,如实验中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以及发光、放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实验现象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把握实验过程所提供的信息,从而得出实验结论,而且通过不同实验的实验结论可以反推出反应的实质,确定实验原理将各个实验中所获得的信息与实验目的进行对比,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并确定实验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证实氧气具有能够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在得出结论之后,应及时回顾整体实验,一方面要注意实验现象是否符合实验结论,另一方面要特别留意实验现象与结论有出入的地方,如铁丝有时候在纯氧也同样不会激烈燃烧等一旦出现类似这种与实验结论不符的实验现象时,应分析其中导致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然后进行多次实验进一步验证然而,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理论与实际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基本知识已经传授,但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初中生有限的思维及基础知识,就像身处迷宫之中,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又或者在教师的引导下仍有彷徨迷惑的时候,比如在硫燃烧实验中集气瓶底部留部分水的作用,学生就一致认为是降温,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禁锢,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仍有部分同学不理解其原理与作用之间的关系。
在铁丝燃烧时集气瓶底部水的作用他们则认为同样是吸收产物,在听完我的解析后,部分同学仍然云里雾里,认为同样是水为什么作用就是不一样当提到铁丝燃烧集气瓶底部的水可以用细沙代替,但硫燃烧时不可以,学生更是糊涂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只是顾着看实验“热闹”,忽略了老师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引导这些都说明学生自控能力及分析推理思维的局限性,不知道去拓展去融会贯通,这时候就凸显教师的引导作用,要给他们在自由发挥的空间里在关键时刻果断引领他们往前走,这样的课堂才无疑更具备生命力,学生从中可以得到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像走充满挑战迷宫一样,当他们能够在迷宫当中找到一条正确的路时,那种成就感是任何糖果都无法媲美的基于我们学校的生源及本人所教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通常是很不顺利的,有一些学生的基本能力缺乏而无法跟上步伐,有部分学生只顾凑热闹看实验现象,更有个别学生专捣乱课堂纪律,让教学无法顺利进行,有时候只能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让他们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引导推理的过程,以至于他们体验不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如何能更好地掌控课堂,把握住学生,让教学更顺利进行,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来是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