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空气采样操作规程完整.docx
21页一、采样工作流程1、接受任务现场监测和采样承担部门的负责人在接到任务后提前通知有关科室配合 , 质量管理室填写任务传递单,将任务传递至现场监测人员2、对监测项目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现场监测人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设备 、工艺流程 ,清楚主要污染 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行情况 ,监控 生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如:气象、水文、污染源)有关参数和周边环境敏 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安全性 ,搜集与编制技术(监测)报告有关的各 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的记录3、领取并检查采样所需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进行采样前准备现场监测人员根据任务传递单领取采样容器 、滤膜,准备现场监测和采样 所需的仪器设备、器具、样品标签、现场固定剂等,并完成仪器设备的运行检 查1)采样前准备的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包括:采样器、风速风向仪、气温气压计、GPS ;吸收瓶(内装配置好的 吸收液,装箱,含空白、 平行)、 滤膜( 含空白和备用膜 )、 镊子、 凡士林、 剪刀、 手套、 封口膜、 电池、 原始记录单 、 交接单、 样品标签和笔等相关仪器 物品 2)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在领用时,要检查并填写仪器的使用记录 ,尤其检查采样器流量是否需要 校准,并对采样器进行气密性检查。
3)现场采样前的准备1)复核现场工况,是否适宜进行采样;2)观测现场风速风向、局地流场、大气稳定度等气候条件,确定监测点位 置;3)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并检查连接是否正确;4)气密性检查,检查采样系统是否有漏气现象4、现场采样(1)气态污染物采样1) 将气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 至所需的采样流量, 开始采样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气样温度、压 力等参数气样温度和压力可分别用温度计和气压表进行同步现场测量2) 采样结束后,取下样品,将气体捕集装置进、出气口密封,记录采样 流量、 采样结束时间、 气样温度、 压力等参数按相应项目的标准监测分析方 法要求运送和保存待测样品2) 颗粒物采样1) 打开采样头顶盖, 取出滤膜夹, 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 膜支持网表面上的灰尘 , 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 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同时核 查滤膜编号, 放上滤膜夹, 安好采样头顶盖启动采样器进行采样记录采样 流量、 开始采样时间、 温度和压力等参数2) 采样结束后 , 取下滤膜夹 , 用镊子轻轻夹住滤膜边缘 , 取下样品滤 膜, 并检查在采样过程中滤膜是否有破裂现象 , 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 的现象。
若有, 则该样品膜作废, 需重新采样确认无破裂后, 将滤膜的采样 面向里对折两次放入与样品膜编号相同的滤膜袋 (盒)中记录采样结束时 间、采样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参数5、采样记录相关事项环境空气质量采样记录包括 :监测项目、样品批号、采样点位 、采样日 期、采样时间(开始、结束)、样品编号、气温、大气压、采样流量、采样体 积、天气状况、风速、风向、采样人、审核人填写采样记录注意事项:1)样品批号和样品种类一定要填写;2)标况体积一定要计算正确;3)发生异常情况,备注栏和附加说明处一定要填写清楚;4)记录单上不能有涂改的痕迹,有错划掉,盖监测人印章6、样品转移、交接工作结束后,现场监测人员应妥善保管原始记录 ,安全、规范运输样品, 及时与样品管理员进行交接并填写交接记录二、采样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1、采样前检查气密性时要接干燥瓶,吸收瓶不能接以防倒吸2、采样结束后,取下样品,将气体吸收装置进、出气口密封,按相应项目 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要求运送和保存待测样品3、用超细玻璃纤维滤膜采样时,应对着光线检查虑膜是否有损坏,如有损 坏,停止使用4、采集气体样品时,注意吸收瓶溶液的颜色,如未采样已变色,则该样品作废。
5、现场空白样的放置:启动采样气路时,同时将空白样的吸收瓶封口膜打开,气路采样结束时,同时将空白样封口;准备空白滤膜装入切割头中放置在 空气中,采样结束后按照滤膜采样同样方法放入滤膜袋中 ,运回实验室检测 , 如空白滤膜前后两次称量质量之差应远小于采样滤膜上的颗粒物负载量 ,否则 此批次采样监测数据无效6、向采样器中放置和取出滤膜时 ,应佩戴聚乙烯手套等实验室专用手套 (和实验室人员称量滤膜所带的手套相同),使用无锯齿状镊子7、采样进气口必须暴露在空气中(箱体盖子可以不盖,几乎不影响吸收液 温度)8、夏天仪器应尽量避免放置在太阳下暴晒,以防吸收液蒸发,可将仪器放 置于树荫处或适当遮盖9、采样器显示的气温和气压未经过校准,不能直接读取;现场气温、气压 应用经校准过的气温、气压计测定读取10、现场记录实况,标况需根据实况计算,实况和标况都要在原始记录中 体现11、采样记录单上采样人员签字应为2人,其中1人为监督人员12、干燥硅胶不宜放置太多 ,超过1/2一点即可 ,注意检查硅胶罐的密封 性三、采样过程中的问题1、如何进行采样器流量校准(1)气态污染物采样气路校准(皂膜流量计)1)用注射器把适量肥皂水在皂膜流量计下侧小口注入(不宜过多),将流量计与需要检测气路的采样瓶进气口连接 ,按采样器所处的环境条件 (环境气 温、气压)设置流量计参数;2)启动需要检测的气路,按下旁边红色按钮使肥皂水起泡,点击测量(多 次);3)当流量计读数与采样器读数差值在±5%以内时,流量校准成功。
2)颗粒物采样器流量校准(中流量校准器)1)连接好校准器(需放滤膜),设置好采样器流量,启动“尘1”,2)进入“维护”(密码8628)—“4流量”—“1”点(将光标移至行末电压值 处),比较校准器流量与“1”处流量值,若校准器流量较小,长按“上”键,反之 则按“下”键,直至两者读数误差在±5%以内;按一下“回车”键确认;3)同样操作校准“2”点2、如何进行采样器的气密性检查(气态采样气路,简)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并检查连接是否正确;启动气路,先检测整段气路 的气密性,堵住进气口 ,若采样器流量读数有明显下降 、松开后读数迅速回 升,则整段气路气密性完好;若堵住进气口后,采样器流量无明显变化,说明 有漏气现象,需要分段检测气密性,步骤如上3、监测前需要了解哪些基本情况(1)被测单位基本情况调查1)被测单位的名称、性质和立项建设时间被测单位立项建设的时间:是为了确定其应执行现有源还是新建源的排放 标准2)主要原、辅材料和主、副产品,相应用量和产量等应重点调查用量大,并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的材料和产品 应列表说明,并予以必要的注解目的是为了确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3)单位平面布置图标出基本方位;车间和其他主要建筑物的位置 ,名称和尺寸;有组织排放 和无组织排放口及其主要参数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速率 ;单位区域内的 主要地形变化;单位周界围墙的高度和性质(封闭式或通风式)等。
单位周界外的主要环境敏感点 ,包括 :影响气流运动的建筑物和地形分布;有无排放被测污染物的源存在等进行调查,并标于单位平面布置图中2)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基本情况调查除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速率 (估计值)之外,还应重点调查被测无组 织排放源的排出口形状、尺寸、高度及其处于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等 ,应有无组 织排放口及其所在建筑物的照片3)排放源所在区域的气象资料调查一般情况下 ,可向被测污染源所在地区的气象台 (站)了解当地的“常年”气象资料,其内容应包括:1)按月统计的主导风向和风向频率;2)按月统计的平均风速和最大、最小风速;3)按月统计的平均气温和气温变化情况等如有可能,最好直接了解当地的逆温和大气稳定度等污染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了解当地“常年”气象资料的目的,是为了对监测时段的选择作指导4、怎样进行监测点布设(无组织排放)1)布点原则1)代表性,即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2)可接近性,即选择易于到达的采样位置;3)可操作性,即选择能实施采样的地点;4)安全性,即选择安全可靠的采样位置;5)符合性,即与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布点要求的符合性,当已设点位不符 合又无法更改时,应考虑增加测点数量。
2)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方法 (适用于现有污染源无组织排放二氧化 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监控点设置)1)参照点的设置方法:① 设置参照点的原则要求:参照点的设置,要以能够代表监控点的污染物 本底浓度为原则参照点应不受或尽可能少受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影响 , 参照点要力求避开 其近处的其他无组织排放源和有组织排放源的影响 , 尤其要注意避开那些可能 对参照点造成明显影响, 而同时对监控点无明显影响的排放源② 参照点的设置范围参照点最好设置在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上风向 , 以排放源为圆心, 以距排放源2m和50m为圆弧,与排放源成120°夹角所形成的扇形范围内设置③ 平均风速>1m/s时参照点设置参照点可在避开近处污染源影响的前提下 , 尽可能靠近被测无组织排放源 设置④ 平均风速< 1m/s (包括静风)时参照点设置既要避开近处其他源的影响 ,又要在规定的扇形范围内比较远离被测无组 织排放源处设置2)监控点的设置方法① 设置监控点的原则要求:设置监控点于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距排放源 2~5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设置监控点时不需要回避其他源的影响② 一般情况下设置监控点的方法 : 在无特殊因素影响的情况下 , 监控点应 设置在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下风向 , 尽可能靠近排放源处(距排放源最近不得 小于2m ), 4个监控点要设置在平均风向轴线两侧,监控点的设置应根据情况 于可能的浓度最高处设置。
3) 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方法(适用于除现有污染源无组织排放的二 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之外的监控点设置)1) 监控点最多可设置4个2) 监控点一般应设于周界外 10米范围内 , 污染物排放浓度最高点 ;但若 现场条件不允许(例如周界沿河岸分布) , 可将监控点移至周界内侧 ;若经预 测, 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区域超出 10米范围之外, 也可将监控点移至该 区域内设置3) 测点高度范围为1.5-15米4) 当具有明显风向和风速时, 监控点应设置于平均风向轴线的两侧, 监控 点与无组织排放源所形成的夹角不超出风向变化的标准偏差 (10个风向读数的 标准偏差) 范围之内5) 当无明显风向和风速时, 可根据情况于可能的浓度最高处设置4个点6) 在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具体位置, 还要考虑围墙的通透性(即围墙的通风透气性质)① 当围墙的通透性很好时,可紧靠围墙外侧设监控点② 当围墙的通透性不好时, 亦可紧靠围墙设监控点, 但把采气口抬高至高 出围墙20 ~ 30cm③ 围墙的通透性不好, 又不便于把采气口抬高, 此时, 为避开围墙造成的 涡流区,宜将监控点设于距围墙1.5 ~ 2.0h ( h为围墙高度(m )),距地面 1.5m 处。
4 ) 需要注意的问题1 ) 1997年1月1日前设立的污染源SO2、NO2、颗粒物、氟化物测点,一般 应于无组织排放源上风向2-50m范围内设参考点,排放源下风向2-50m范围内 设监控点2) 1997年1月1日起设立(包括新建, 扩建, 改建) 的污染源及1997年1 月1日前设立的污染源除SO2、no2、颗粒物、氟化物四项以外,一般应设于排 放源下风向的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如预计无组织排放的最大 落地浓度点越出10m范围,可将监控点移至该预计浓度最高点5、 采样频次及采样时间(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