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
6页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警惕“娱乐化解读”蒂 尼网络传播技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这种阅读方式,可以称之为“娱乐化解读” 各种新名词发展神速,常常是让你没 办法不感兴趣的“事儿” 比如炒作得火热的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时间成为网民 热读和谈论的话题,据有关资料统计,这本书竟然在市场上畅销到百万册有人说:“一样是说史,当年明月用的笔法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另有人说:“探寻历史真相的过程是沉重的,是需要我 们用思考去慢慢体会的和娱乐化解读历史方式的外壳相比,也许我们 更应该关注的是历史发展的深 层客观规律以及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明朝那些事儿》过多纠缠 于如何现代化娱乐化包装 历史的讲述方式做法,距离清醒的历史守望者已经很远很远 ”我比较认同后者的说法作为现 代人,今天我 们如何消费历 史?怎么理解历史?“娱乐化解读”应该针对的是历史事件的讲述方式而言,而不 应该 是随意的娱乐, 这样会造成对历史的误读和误解近两年来,中国大地上刮起了“重读” “戏说”风,按理说,如此“繁荣”的学术研究和文化研究热的景象,是 值得国人高兴的事儿。
可是,我们看到,除了史学界、文学界之外的研究人员们也迫不及待地参与进来, 对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以“或正说解读、或调侃恶搞”的形式 纷至沓来,再加上出版界、电视和网络等媒介的宣传造势,出现了很多戏说类书籍,这种形式的 书籍很快为大众所接受阅读,变成了“悦读” 阅读变成了一种让人轻松的“精神按摩 ”,这样的阅读已不再承载更深刻的思想和沉重的文化使命同时一些人在“悦读 ”中还会染上对知识、 对历史不恭的游戏状态 “娱乐化解读”和 “恶搞”的游戏性一样,最突出的表现为:戏拟经典故事,将历史遗产颠覆成为一种“大杂烩”——东拼西凑之后的取悦品不论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 的社会文化形态中,文学和 历 史都具有认识、教育、 审美、娱乐等基本功能然而,在消 费时代的文化的背景下,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却极度膨胀解读历史和阅读文学作品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 针对传统 的经典名著和历史故事,原则上是不能歪曲、不能篡改、不能恶搞的,要强调和弘扬传统文学经典名著的精神让古人行现代人之事、说流行话语,对于追求新鲜、刺激的读者来说,可能是图一时好读、好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 消费历史,不但削弱了教育作用,对于所承载的历史和思想价值的传播也会受到影响,其后果无法补偿, 这是很可怕的事。
节选自 2010 年 12 月 27 日《光明日报》)1.从文中看, “娱乐化解读”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加以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第二段列举了两种不同的述史方式,作者为什么不认同“娱乐化解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文化解读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母语文化及其他陈先义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已到了非常 严重的程度 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拟标题到 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是刻不容缓。
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已经 到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 吗?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中,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 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 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 汉字了今天社会 对汉语 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麻木的状态眼下不是英 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 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 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为我所用但是融合并非照搬,比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 ,用意译有了汉语的“” ,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 “芭蕾舞” 这些文字,都是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第一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 “骆驼” “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教语中引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 这是舶来品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 “坦克” “沙发” “吉普车” 等,从日 语中引进了“组织” “纪律” “政府” “党” “政策”等词语,至今 这些词语已融入我 们的主流语言。
第三次高潮是近些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对外交往的扩大,外来语似大潮汹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其实,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汉语言的应对办法还是很多的,改造也罢,融合也罢,有先辈经验可资借 鉴,关 键是重视不够洋泾浜”的拥趸者,有一种悖 论, 认为中国方块字字义多,太难学,不如 26 个拼音字母易懂易记,随便几个字母组 合就是词组,含 义深广其实, 这大大误读了中国汉字根据中西方文字学家共同研究考察的结果,以独立 单字为单位的中国 汉字,无 论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他文字特别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成为书写艺术的文字它在文字与 艺术、象形与表意的 绝妙结合上,堪称世界一绝曾有人为汉字不能进入计算机表示过担心, 认为方块字束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手脚岂料,随着聪明智慧的中国人对输入法的研究开掘, 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中国文字昂首进入计算机时代,现在汉字已经成为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了有例 为证 ,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 6 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 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 话语权之争在 这场 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同 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 汉语言文化传统, 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们 的万世基业。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4.作者为什么说“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是刻不容缓”?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母语文化现状的角度,分析第二段画线部分的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母语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角逐中,为什么“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