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宿建德江》教案及原文.docx
6页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宿建德江》教案及原文 《宿建德江》课文原文 孟浩然 〔唐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看课文,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读好。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 2 、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生字吗 3 、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看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板书)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4、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 、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罢罢罢,还是看这里, 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五、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不变的月。
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回读或背诵全诗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 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人的背影如此美丽;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们到那诗人的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之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古诗的无限境界齐背古诗) 六、拓展: 读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 《宿建德江》教学反思 在这个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天,我带着一份执着、一份期待、一份激动的心情,走进了美丽的光谷一小,和这里的孩子们一起学习孟浩然写的古诗《宿建德江》更让我欣喜地是教研室的领导和各兄弟学校的教学主任、教学精英一起和孩子们走进了建德江不管教的成功与否,我的心如那悠悠江水,漾漾不平 古诗《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是一首抒写旅途愁思的诗诗人独自一人漂泊客乡,日暮之时,舟泊建德江上,触景生情留下这千古绝句诗人由景及情,由情及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复杂的感受。
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全诗围绕一个“愁”字,把诗人的孤寂、愁闷、思念、困惑等复杂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品味、反复推敲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大胆猜想,说出欣赏后的初步感受,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最后,我再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并通过感情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为了升华情感,在拓展中,我利用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人羁旅中的惆怅,思念,体味人生坎坷的复杂情感 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结合多媒体来辅助自己的教学,不管是在画面的选择上,还是音乐上,都紧紧围绕诗的意境和情感,体现出一个“愁”字 但授完这课,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教学过程并不如我所愿教学效果竟比校内的试讲差远了说实话,我很失落,我自认为,我不比别人差,但我毕竟败了静下心来,我也好好检查了自己 首先,在授课的前三天,不小心摔在楼梯上,把腰部软组织摔伤,在家躺了三天,寝食难安的我不想就这么放弃,执意授课,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声音偏小,这只是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我为了营造诗中那“愁”的氛围,低沉了我的声音,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压抑了学生,结果弄巧成拙 其次,我过高的估计了学生,没有好好分析学生的学情短短二十分钟的接触,只是感觉班级很吵,但我自信我能够驾驭课堂,因此,只是要求学生回去预习古诗而已导致上课时,学生并不按自己的设计思路上走,影响了自己的教学效果,但也可说明我太感性了,这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其三,对时间的掌控不够由于看错下课的时间,总感到时间过于充足,因此,在学生感悟诗情这一环节上,时间放得太多,以至于事先准备好的课文的小结和拓展没有落实,如能挤出两分钟,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为此颇为遗憾 授后虽很失落,但也感欣慰,看到孩子们能声情并茂的读出诗人的孤独,寂寞,思念,惆怅,我感受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就把这次的尝试当成一种成长经历吧,相信未来的我更自信,更成熟!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宿建德江》教案 第 6 页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