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整版)张爱玲散文集《借银灯》(版).docx
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完整版)张爱玲散文集《借银灯》(免费版) 引导语:"借红灯",大家了解是什么?下文是有关张爱玲的散文《借银灯》,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有一出绍兴戏名叫"借红灯"因为听不懂唱词,内容我始终没弄清楚,可是我酷爱这风韵天然的题目,这里就擅自引用了一下《借银灯》,无非是借了水银灯来照一照我们四周的风俗人情罢了水银灯底下的事,固然也有许多不近人情的,发人深省的也未尝没有 我将要谈到的两张影片,《桃李争春》与《梅娘曲》,许是过了时了,第三轮的戏院也已放映过,然而内地和本埠的游艺场还是演了又演,即使去看的是我们不甚熟悉的一批观众,他们所欣赏的影片也有讨论的价值 我这篇文字并不能算影评,因为我看的不是电影里的中国人 这两张影片同样地涉及妇德的问题妇德的范围很广但是普通人说起为妻之道,着眼处往往只在下列的一点:怎样在一个多妻主义的丈夫之前,愉快地遵行一夫一妻主义《梅娘曲》里的丈夫寻花问柳,上"台基"去玩弄"人家人""台基"的一般的嫖客似乎都爱做某一种噩梦,梦见他们自己的妻子或女儿在那里出现,姗姗地应召而至,和他们迎头撞上了这石破天惊的会晤当然是充满了戏剧性。
我们的小说家抓到了这点戏剧性,因此近三十年的社会小说中常常可以发现这一类的局面,可是在银幕上还是第一次看到梅娘被引诱到台基上,凑巧遇见了丈夫他打了她一个嘴巴她没有开口说一句话的余地,就被"休"掉了 丈夫在外面有越轨的行动,他的妻是否有权利学他的榜样?摩登女子固然公开反对片面的贞操,即是旧式的中国太太们对于这问题也不是完全陌生为了点小事吃了醋,她们就恐吓丈夫说要采取这种报复手段可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总是拿它当笑话看待男子们说笑话的时候也许会承认,太太群的建议中未尝没有一种原始性的公平很难使中国人板着脸作此项讨论,因为他们认为世上没有比奸淫更为滑稽可笑的事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强迫他们采取较严肃的评判态度的话,他们一定是不赞成的从纯粹逻辑化的伦理学观点看来,两个黑的并在一起并不是等于一个白的,二恶相加不能成为一善中国人用不着逻辑的帮助也得到同样的结论他们觉得这办法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太太若是认真那么做去,她自己太不上算在理论上或许有这权利,可是有些权利还是备而不用的好 虽如此说,这一类的问题是茶余酒后男宾女宾舌战最佳的资料在《梅娘曲》中,艳窟里的一个"人家人"便侃侃地用晚餐席上演说的作风为她自己辩护着。
然而我们的天真的女主角是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权利不权利的话一个坏蛋把她骗到那不名誉的所在去,她以为他要创办一个慈善性质的小学,请她任校长之职,而丈夫紧跟着就上场,发生了那致命的误会她根本没有机会考虑她是否有犯罪的权利——还没走近问题的深渊就滑倒了,爬不起来 《桃李争春》里的丈夫被灌得酩酊大醉,方才屈服在诱惑之下,似乎情有可原但是这特殊情形只有观众肚里明白他太太始终不知道,也不想打听——仿佛一些好奇心也没有她只要他——落到她份内的任何一部分的他除此之外她完全不感兴趣若是他不幸死了,她要他留下的一点骨血,即使那孩子是旁的女人为他生的 《桃李争春》是根据美国片《情谎记》改编的,可是它的题材却贴恋着中国人的心这里的贤妻含辛茹苦照顾丈夫的情人肚里的孩子,经过若干困难,阻止那怀孕的女人打胎——这样的女人在基本原则上具有东方精神,因为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以宗祠为重 在今日的中国,新旧思想交流,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颇占优势,所以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妇女典型,如果存在的话,很需要一点解释即在礼教森严的古代,这一类的牺牲一己的行为,里面的错综心理也有可研究之处《桃李争春》可惜浅薄了些,全然忽略了妻子与情妇的内心过程,仿佛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导演李萍倩的作风永远是那么明媚可喜尤其使男性观众感到满意的是妻子与外妇亲狎地,和平地,互相拥抱着入睡的那一幕 有这么一个动听的故事,《桃李争春》不难旁敲侧击地分析人生许多重大的问题,可是它把这机会轻轻放过了《梅娘曲》也是一样,很有向上的希望而浑然不觉,只顾驾轻车,就熟路,驰入我们百看不厌的被遗弃的女人的悲剧梅娘匆匆忙忙,像名人赴宴一般,各处到了一到——她在大雨中颠踬,隔着玻璃窗吻她的孩子,在茅芦中奄奄一息,终于死在忏悔了的丈夫的怀中,在男人的回忆里唱起了湖上的情歌合法的传奇剧中一切百试百验的催泪剂全在这里了,只是受了灯光的影响,演出上很受损失 多半是因为这奇惨的灯光,剧中所表现的"欢场"的空气是异常阴森严冷马骥饰台基的女主人,那一声刻板的短短的假笑,似嫌单调严俊演反角,熟极而流王熙春未能完全摆脱京戏的拘束仓隐秋演势利的小学校长,讽刺入骨,偷了许多的场面去——看得见的部分几乎全被她垄断了陈云裳在《桃李争春》里演那英勇的妻,太孩子气了些白光为对白所限,似乎是一个稀有的朴讷的荡妇,只会执着酒杯:"你喝呀!你喝呀!"没有第二句话,单靠一双美丽的眼睛来弥补这缺憾,就连这位"眼科专家"也有点吃力的样子。
名家散文读了不少,感慨颇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作人的散文自然冲淡,冰心的散文灵俊雅驯,朱自清的散文优美淳厚,林语堂的散文幽默闲适,徐志摩的散文铺张扬丽,丰子恺的散文理趣丰赡……然而,我更喜爱张爱玲的散文,因为它是洁俏灵慧与繁复凝重的相融相成 张爱玲卓异不凡的才情是世人公认的她的文学成就首推其小说创作,但作为一个十分优秀的散文家,她同样是当之无愧的尤其是她的散文集《流言》风靡全国也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同事家的书架上发现了它,翻了开头,当即借了来,读后我被深深的震撼了,说句心里话,我喜欢这本书,真的 张爱玲的散文,称得上是一流的讥诮漂亮,通脱睿智而又文采丰赡,理性、情趣、灵悟皆自然出之,不见丝毫刻意而为的匠气,充分显示了这位旷世才女的令人惊羡的才华 张爱玲的散文世界是丰富而独特的一方面,这个世界里处处笼罩着荒芜、凄冷、悲怆、苍凉、无奈的情绪氛围——“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这是咀嚼透了世事的无常与个体人生的渺小无力之后发生的沉重慨叹,是张爱玲的,同时也是广大人生的真实感受;——“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这是对现代人丧失了精神家园,在人生旅途中进退失据的尴尬与茫然心态的真实写照;——“时代的车隆隆地往前开。
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满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这是对冷酷自私的人性和孤寂可怜的人生的洞彻,悲凉与惨伤里积淀着张爱玲对社会对生活对传统对文明的真知灼见,烙刻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甚或是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印记来自我 ) 另一方面,这个世界又是温暖、可爱、生动、鲜活、灵俏,充满了世俗生活情调与趣味的张爱玲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关于吃、穿、钱,关于音乐、跳舞、绘画、读书等话题,常有令人拍案惊叹的深刻之处和令人捧腹叫绝的连珠妙语——“人生的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识透了这一点,因而她能在被常人忽略了的细枝末节处捡拾起一串串快乐的花环:她从翠蓝与青色的旧睡衣叠放在一起,看出了一种森森细细的美感,心中由此而生出悄悄的喜悦;她善于分辨各种各样的气味——比如清刚明亮的汽油味、牛奶烧糊的焦香味、太阳晒透了被褥和衣物的阳光味、雾的轻微的霉气味;她喜欢听市声、逛商店、挑买各种小玩意儿,并与货主讨价还价;她能数落出清朝历代女性服饰的变化,并敢穿着自己设计的奇装异服招摇过市,从不顾及别人说三道四……她对世俗生活的精细观察和充分享受,的确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传达出一种形下的物质的具象化的平民意味和气息。
在现代文学散文名家蜂起林立的局面中,张爱玲之所以能够卓然自立,若是没有独特的审美个性与艺术品质是难以想像的她以一种飞扬灵动的才情和敏细诡异的艺术感觉,从别人习以为常的景致和事物中,开掘出深致的哲思理悟,处处给人启发,又能在复杂深刻的人情世故里挑拣出肤浅与可笑,促人反思审省毫不夸张地说,张爱玲的散文可以使所有读到它的读者,都从中获得一种审美快感也许,对于如此精巧至极独特至极的文本,只有在逐篇的赏析解读后才会体会出它的韵味读张爱玲的散文是一段洗涤心灵的旅途 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