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科学公开课上影响学生概念形成的几种现象.doc
5页浅议科学公开课上影响学生概念形成的几种现象听科学公开课,我们都是带着学习的心态去参与学习上课老师对于教材的合理取舍,对于探究的有效指 导, 对于课堂的自如驾驭 我 们也怀着挑剔的眼光去审视,不 仅取长补短,而且也要适时地谈谈自己的 见解与困惑由于公开 课的特殊性,我发现公开课中不免出现了形式主义的踪迹为了课堂的精彩与气氛的热闹,为 了环节的流畅与生成的把握,我们的教师舍弃了一些日常课堂中最基本的教学策略,在华丽的包装下却陷入了舍本逐末的旋涡,阻碍了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与巩固为此,我将从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特点说起,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关注学生前概念水平和科学概念形成的科学教学,与我们现阶段科学公开课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比较,来分析其中的利害得失,凸显一些常见的课堂现象和处理方法对于小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负面影响一、小学生的前概念特点1、小学生的前概念中感性的成分很多小学生的前概念往往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只是凭借感官对现象进行一些直观的解释这些解释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缺乏严格的推理和实验验证,有 时他们借用表面类 似的现象对事物进行解释2、小学生的前概念中的一些解释缺乏守恒性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大都还处于“前运算” 的阶段上,他们对于一些现象的认识缺乏守恒性,造成了一些 错误认识。
比如在光 线 通过放大镜的解释中,他 们有人认为光线通过放大镜后会变多,有的还认为光线会变粗3、小学生的前概念中有的存在“泛灵论”的成分“泛灵论”是指把本来没有生命的物体 赋以意识或借用神一 类的虚无事物来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在年 龄越小的学生的解释中“ 泛灵论”成分往往也越多比如,对于力的存在,年龄小的学生往往认为有生命的物体才有力量再如,对于“生命死亡以后会怎样” 的解 释中,有的小学生会想到“ 天堂”或“ 上帝”这类虚无的事物4、小学生的前概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于学生感性认识比较丰富的那些前概念,它们在学生的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而且这 种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建构于一定的认知框架或体系中,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教 师要改变学生的 错误认识比较困难二、科学概念教学策略前概念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础之上有些学生不理解新的学习内容,不是因为他们智力低下,而是由于他们的已有认识和新内容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因素,造成了认知上的困难当科学概念和前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反之,他 们就会觉得很难1、要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前概念是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基础,也是教学的始发点。
在科学教学中存在“ 此岸”与“彼岸”一 说 “此岸”即是学生已有的观念,“彼岸 ”是我们教学目标要达到“彼岸”,必 须要从“ 此岸” 出 发所以教 师在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在教学要从学生的身边的、感 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循序 渐进、由易到 难的教学规律 2、要提供合理方法把学生的前概念充分地暴露出来把学生前概念暴露出来的主要方法是: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出问题,教师 鼓励并激发学生对新问题进行猜想和解释,在必要的时候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质疑和辩论把学生的前概念暴露出来后,教师还要对它们进行一些分析、梳理和归类 ,然后 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3、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前概念对于学生的前概念教师要予以充分地尊重,要把它们作为一种尝试性的解释加以处理,不能武断地否定掉一些“不科学”的前概念4、要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来改变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改变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有的前概念非常顽固,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得到转变改 变学生错误前概念一定要讲究策略美国学者纳斯伯姆和诺威克曾提出了“ 矛盾事件 ”的方法,具体做法为:首先通过一定的方法暴露学生的前概念;然后使学生明确意识到他们和别的学生想法不同;接着让学生尝试解释一个矛盾事件,引起概念冲突;最后鼓励和引导进行认知调整,建立与科学概念相一致的新的概念模型。
5、为新概念的最终形成提供巩固和系统化的机会在转变错误的前概念并建立新概念以后,还要提供对新概念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机会因为孤立的概念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也 难迁移到其他的情境中巩固新概念的方法有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新概念,通过各种练习进行强化等三、现象分析在分析现象之前,我简要地介绍了小学生的前概念特点和相关的教学策略,就是要大家认识到我们概念教学应该遵循的出发点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概念教学但是我们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和策略,或思想上重视,但在行动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弱化甚至抛弃了学生的前概念水平和特点对于他们形成正确概念重要性回忆一下我给大家例举的几种现象,我们就会形成共鸣现象一:学生上课不带书课本,顾名思义是上课用的书本,是教 师最基本的教学工具、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材料在这些年的教学以及听课的过程中,我 发现 我们许多科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堂课下来几乎没有碰过课本,甚至 课前课 后也不怎么关心学生究竟有没有在阅读课本但是我们 知道,科学新 课程的课本在 编写的形式和体系上更加强化了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过 程中, 应重视对课本功能的挖掘我们的科学教材,采用以主题覆盖、多元 线索、螺旋发展来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知识与观念的建构,理解力的发展, 认知结构的形成。
如四上年级的溶解单元,就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来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在这样的主题覆盖下,安排了 7 个课题的学 习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并上升的过程她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比 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影响了溶解的快慢?100 毫升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围绕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而我 们的科学课本,正是很好的提供着这一学习和思考的线索 虽然学生在翻阅的 过程中不会与我们一般去探询其中的联系,但我们知道,如果单独地听一个音符,与把这个音符放在一段美妙的旋律中来欣赏,感 觉肯定是不一样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考和扎实的行动,并利用当前先进的科技手段,积 极探索适合当前教学的新路子,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这 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围绕课本,思考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所以我认为 ,上科学 课不带书,是在人为地设置学习的障碍,是科学课注重探究的形式而忽略科学知识的整体性与连续性的结果。
现象二:探究反馈不全面1、反馈的是小组内个别成员的见解概念的得出,不是组员探讨后形成的一致意见,而是个别强势成员的意志反映我们 会发现,有些小组成员根本就没有在组内发 表自己的见解,而是看着 别人做,听着别人说2、反馈的是执教老师的预设学生探究,教师当然不会闲着,上 课的教师总是忙碌于各小组之间他 们会对学生暗授机宜,甚至直接 说出等下老师反馈时所需要的答案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教学的艺术与手腕,成为 了教师参加评课与展示的基本功之一3、反馈的是成功小组的探究结果我们会发现,科学课上的反馈,特 别是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单或学生自己汇报时,出错 的往往是少之又少,从而为科学探究, 为概念的得出铺平道路但这其中,是多少的一将封侯万骨枯啊,光鲜的背后,掩盖了多少教学的生成点因为教师早就已 经知道了每个小组的研究结果,有的甚至在学生探究时,就已 经收集了成功的案例,用来展示自己教的成功了我举例这 3 点,就是想说:探究和反馈的不全面,使科学概念的教学在得出环节就出现了不平等的现象,再加上教师在选择反馈对象上的偏差,使得我们的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掌握不均衡、不深入、不系统,成功的事例隐去了学生太多的困惑。
现象三:知识概念不练习语文有练习,数学有练习,但似乎我们更愿意相信我们的科学课与语文、数学是截然不同的——语数的练习是抄写计算,而我们的练习就是探究但我认为,如果要深入与巩固科学概念,书面练习的环节同样 不可少,而且作用巨大 虽然我们绝大部分的科学教师,在平时都把与教材配套的《科学作业本》视为重要训练项目,但我们又有谁看到我们的科学公开课上,老师让学生进行判断题、 选择题、填空 题的训练了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得出相关的概念, 这被我们科学教师广泛认同但得出概念,并不是认识概念的结束,而是还要从概念出发,讨论他的内涵及外延、区别、含义,用途,推论等,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对概念的认识要使学生牢固、清晰地掌握概念,必须通过概念的巩固深化阶段,也就是 让学生进行适当的,不同层次的,多种维度的练习依据 认识论的观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经过由感性的具体发展到抽象的规定,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因而将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明确它 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深化概念最有力的措施,在教学中设计概念的运用阶段也是概念教学必不可缺少的环节现象四:实验记录不重视我们的科学老师在上科学公开课的时候,大部分老师对于实验记录单采取的态度都是虎头蛇尾。
每当上课结束,小组的实验记录单有的被学生带走,有的静静躺在桌子上,有的被塞在抽屉里……总之教师没有明确告知学生,记录单到底如何处理,反正我是不要了,有这种态度第二,就算收起了记录单,也是不批改的, 课已经结 束,记录单也已经填好交流过了但我们可以去看看学生的记录单, 远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有的小组没填、有的半途而废,有的不知所云,有的离 题 千里,有的妙想连篇……第三,就算批改了,也很少有保存的如果我们对于实验记录单采取不收交、不批改、不保存的态度,那么我 们的学生所掌握的科学概念,必然是不清晰、不完整、不巩固和不系统的我们科学课的主旨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在公开课这种带有一定表演性质和功利目的的心态驱使下,我们的科学公开课有时显得比较浮躁在选择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环节方面,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来表现教师自己的特点,怎样来展示自己教的成功,而尽量掩饰学生学的失败和盲点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了,我们 开课教师,首先要面对的是讲台下几十双稚嫩而又渴求知识的学生的眼睛,其次是要关注教室四周十几双热情而又质疑苛求的听课教师的眼睛,而不要让形式主义迷糊了自己的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