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宋词鉴赏(46-50首).pdf
8页筹笔驿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 风云长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 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 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 梁父吟成恨有馀 鉴赏: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 此筹画军事大中九年( 855 )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此驿, 写下这首咏怀古迹的诗篇此诗同多数凭吊诸葛亮的作品一样,颂其威名,钦 其才智;同时借以寄托遗恨,抒发感慨 不过本篇艺术手法上,议论以抑扬交替之法,衬托以宾主拱让之法,用事 以虚实结合之法,别具一格 诗写诸葛亮之威、之智、之才、之功,不是一般的赞颂,而是集中写?恨? 字为突出 ?恨?字,作者用了抑扬交替的手法首联说猿鸟畏其军令,风云 护其藩篱,极写其威严,一扬;颔联却言其徒有神智,终见刘禅投降,长途乘 坐驿车,被送往洛阳,蜀汉归于败亡,一抑;颈联出句称其才真无愧于管仲、 乐毅,又一扬;对句写关羽、张飞无命早亡,失却羽翼,又一抑抑扬之间, 似是?自相矛盾?,实则文意连属,一以贯之以其威智,霸业理应可成,然而 时无英主,结果社稷覆亡,一恨;以其才略,出师理应告捷,然而时无良将, 结果未捷身死,又一恨末联?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
是说,昔 日经过锦里(成都城南)诸葛武侯庙时,吟哦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恨无 穷而所谓 ?恨? ,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 ?隐然自喻?以一抑 一扬的议论来表现 ?恨?的情怀,显得特别宛转有致 古典诗歌中,常有 ?众宾拱主 ?之法李商隐这首诗的首联,用的就是这 种手法出句 ?猿鸟犹疑畏简书?是说,猿 ( 一本作?鱼?和鸟都畏惧诸葛亮 的军令,说明军威尚存;对句?风云长为护储胥 ?是说,风云还在护卫诸葛亮 的营垒,说明仍有神助正如范仲温《诗眼》所说的:?惟义山‘鱼鸟’云云, ‘简书’盖军中法令约束,言号令严明,虽千百年之后,‘鱼鸟’犹畏之;‘储 胥’盖军中藩篱,言忠义贯于神明, ‘风云’犹为护其壁垒也诵此两句,使人 凛然复见孔明风烈这里没有直接刻画诸葛亮,只是通过猿(鱼)鸟风云的状 态来突出诸葛亮的善于治军猿鸟风云的状态在作者想象中,是由诸葛亮引起 的反应,这些都作为 ?宾?,用以突出诸葛亮军威这个?主?这些作为宾的自 然景物是拟人化,有某种特别的象征意义 猿鸟风云,作为筹笔驿的实景,还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使人有肃穆之感; 但是并不是单纯的气氛描写,而是化实为虚,实景虚用,以宾拱主,直接突出 ?孔明风烈 ?这一主体。
李商隐好用典故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云: ?李商隐诗好积故实 ?他爱把古人罗致笔下,自由驱使,不问时代先后, 都可以在他的诗境中同时出现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本题所咏乃诸葛亮,则此联对句中的关羽、张飞为其同时人,是今;管仲是春秋时人,乐毅是战国时人,远在三 国之前,是古用事以古今成对,出句以古人比拟诸葛亮,对句实写诸葛亮同 时人关、张,即以古对今,以虚对实,而且对得极为自然其所以如此,是因 为诸葛亮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 ,故以管仲、 乐毅直指诸葛亮便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所谓?管乐?可以说虽 ?古?犹?今?, 虽?虚?犹?实?,与关、张对举,可称为 ?奇? ,然而却又不足为奇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红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长在荆门郢树烟 鉴赏:元和十一年( 816 )暮春,柳宗元的从弟柳宗一,自柳州赴江陵, 柳宗元怀着沉厚的感情写了这道诗 头二句写送别时的情景 暮春时节,落花飘零,诗人送别从弟宗一来到柳江边两情依依,相望垂 泪不语诗人凝望着一去不返的江水,不由悲从中来:长期的贬谪生活,心灵 已千疮百孔,患难弟兄好不容易相聚,现在又要远别,使他更加黯然神伤。
南 朝江淹《别赋》中说的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但此时作者的感伤实比江 赋这二句还要更进一层 这两句是总写,?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一身, 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三、四两句紧接着伤叹自己的贬谪身世: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 年 ? 作者自永贞革新失败,不断遭受打击、迫害,先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 又被贬为柳州刺史,柳州离京城长安约六千里,前后被贬僻荒正好十二个年头 这两句排比、铺陈,对仗工整: ?一身? ,形象地说明身世的孤零, ?万死? ,沉 痛地诉说了遭遇的历尽艰危 ?去国六千里?,展示了离开京城的遥远路程; ?投 荒十二年? ,表明了被贬僻荒的漫长岁月每一个字都渗透着作者的悲愤不平之 情 五、六两句分写别后各自在柳州和途中将会见到的景色 ?桂岭瘴来云似墨?,写诗人所居留的柳州,遍地崇山峻岭,林木浓密,气 候湿热,经常有瘴雾浓云迷漫,黑压压地如同泼墨,气氛郁闷难爱 ?洞庭春尽水如天?,写宗一此去江陵,路经洞庭湖,在这暮春时节,更是 碧波万顷,一望无际,水天相连一色,景象空阔迷茫 这两句对偶,一写山,一写水,诗中有画,景中寓情,用浓墨重彩渲染出 了在去留离别间黯然神伤的两种不同境界,烘托出了无尽的离情别恨。
结尾两句,写今后的相思之情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相思梦? ,彼此梦中思念荆门 郢树?,指柳宗一今后所居之地这两句是说,别后两地相处,料想彼此相思成梦我今后相念你,我的梦魂会经常到江陵一带与你相见,那荆门的山,郢都 的树,正是我的梦魂凝望处 这首诗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尽情地发挥了赠别 题材的特点,把自己被逐后的生活感受,融合在对亲人的惜别或挚友的怀念之 情中,诗中渗透着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悲愤,全诗用语精切,富于感情色彩三、 四句写得尤为沉痛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 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 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 乘兴还来看药栏 鉴赏:这处诗作于上元元年( 760)杜甫卜居成都草堂,诗题一作?有客? 诗题里的 ?宾? ,当指事先通报 ?车马?而至的?贵介之宾?,有别于 ?花径? 不扫, ?不速?而来的?相知之客?,从选辞上,是 ?各见用意所在?(陈秋田) 的诗中未确指 ?宾?之姓名,全诗表现出傲岸语气,且含嘲讽之意,可见此 客为诗人尊而不亲甚或不喜见之人 一、二句先写延客之状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
忽闻通 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但?老病人扶? , ?再拜?起伏,实感艰 ?难? 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 三、四句写惊讶之情江干? ,江边从上句看,此宾当是耳闻杜甫文名, 特通报相访的为此诗人说,我初到成都,哪有震?惊海内?的?文章?,竟然 徒劳?车马?枉驾暂?驻江干? ?岂有? 、 ?漫劳?四字,在这里起了宾主对称 作用我岂有文名,您徒劳过访,运用散文的笔调,驭律诗的对法,傲岸之态 可掬,嘲讽之意自见,很能体现杜甫七律诗的特色 五、六句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既避免与诗题相重复,也为 了平仄协调这句说:你这位?佳客? ,入门就 ?坐? , ?淹留? ?竟日? ,我虽不 能盛馔相饷,也算尽礼了 ?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说:我一生食?粗粝?,身 为?腐儒? ,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在自谦中实含自伤之意 七、八句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供给?指酒肴药栏? ,花药之栏, ?看药栏? ,即看花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 ?供给?菲薄,还望 ?乘兴? 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 此诗诗题虽突出 ?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 的是诗人自己。
从强调 ?幽栖?少客,迎 ?宾?为?难?到表明?岂有?文名, 漫劳垂访,到如果不嫌简慢,还望重来看花,虽始终以宾主对言,却随处传达 出主人公的简傲自负神态 ?岂有文章惊海内?, ?百年粗粝腐儒餐? ,在杜甫笔下,一为自谦之辞, 一为自伤之语,也是诗人自慨平生的深刻写照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鉴赏: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 载: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 八万, 士卒死者六万人。
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 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 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 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 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 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 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耶娘妻子走相送 ?一句,不仅写出送 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 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 ?走相送?的?走?(跑的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 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 速行进的时候,一个 ?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牵衣、 顿足、拦道、哭 ?四个动作,更将送行者的留恋、悲怆、绝望的感情与神态完 整地展现出来 第二段从 ?道傍过者问行人 ?直至结尾,叙述行人的答话。
诗人让行人自 己申述一生悲惨的经历,以突出诗的?非战?思想,而不加诗人的一语一评, 颇似客观描述的 ?春秋?笔法 这一段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自 ?道傍过者问行人 ?至?被驱不异犬与鸡?,写征夫在边庭冒着流 血死亡的危险去参战,家中只有妇女耕作,以致田园荒芜、民生凋蔽这层开 始,诗人以 ?道傍过者 ?的身分向征夫中的一个 ?行人?询问,探究造成这凄 惨送别场面的原因行人回答问题时,首句就是?点行频?,这三个字一针见血 地点出造成祸害的根源,可谓全诗的?诗眼? 接下去就具体叙述 ?点行频?的 情况:从十五岁就去 ?防河?,到四十岁仍要去军队里 ?营田?;去的时候是里 正给?裹头?的小孩子,回来时已白发苍苍了还要被拉去?戍边?如此不幸的 一生是何人一手造成的呢?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原来是唐王朝最高统治者为开拓疆 土,不惜用人民 ?成海海水 ?的鲜血频繁地发动侵略战争控诉之矛直指皇帝 唐玄宗 在唐诗中,借汉武帝以指唐玄宗的例子是很多的诗人在这首诗里如此大 胆地指控,使我们看到一位胸怀正义的伟大诗人,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是 何等地激愤!接着诗人用 ?君不闻?三字领起,又将人们的视野从?行人?及 ?边庭?的?微观?世界引向 ?山东二百州 ?的?千村万落 ?这一?宏观?世 界—— 华山以东的广大地区,人烟萧条,田园荒芜,见不着男劳力,即使有一 些妇女在把犁耕种,也难改变?禾生陇亩无东西 ?的局面。
更何况关中秦地一 带的人素来以英勇善战著称,被征调的就更加频繁在统治者眼里,这些人连 鸡犬都不如,这一层是由 ?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地揭示出 ?点 行频?给人民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