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练习03试卷及答案.pdf
3页11,古诗三首课时练习1、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三万里河”指的是_,“五千仞岳”指的是_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_和很_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多选)A比喻B夸张C拟人D对偶(3)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两句诗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4)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2、将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后面练习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1)一、二句中的“暗”、“孤”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边塞_的景象,突出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2)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心声,表现了他们_的意志和豪情3、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_4、对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2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5、填空1)从军行的作者是()朝诗人(),他尤其擅长写()诗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朝诗人(),此诗被称为他()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朝诗人(),这首诗是一首()6、关于从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前两句描写壮阔悲凉的环境,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B.“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是一座军事要塞C.“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百战”是虚数D.本诗的结尾没有体现出悲伤的情调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烽火”在诗中指_2)“家书抵万金”中“书”的意思是_从这句诗中可以体会到_(3)诗题中的“望”字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_”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_的期盼4)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大火D“深”字形象地描写了战乱中长安城草木丛生、满目凄凉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5)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指出诗句所蕴含的情感3_答案答案1、(1)黄河;华山;长;高(2)BD(3)C(4)表达了作者对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同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荒凉、严寒、空旷、阴沉(2)立誓破敌,决战决胜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4、D5、(1)唐;王昌龄;边塞(2)唐;杜甫;“生平第一快诗”(3)宋;陆游;爱国诗6、A7、(1)战争(2)信;战争使人民亲人分离,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3)国破山河在;亲人团聚(4)C(5)示例:诗人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远在他乡的妻子儿女,心中的痛苦无法排解,只好用手搔头白发越来越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