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二).docx
18页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二)2022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二〕名词说明 1、贾湖骨笛:11016至1101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展挖掘时,发觉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这批骨笛形式固定,制作标准依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头距今约8000年之久贾湖骨笛是中国目前所见年头最为长远的乐器,它的发觉,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开展水平有了新的相识和评价 2、韶:传闻中舜时的乐舞,又有《韶箾》、《箫韶》、《九辩》、《九招》、《九歌》、《九韶》等名据史籍记载,《韶》乐规模宏大,代表了原始乐舞的最高水平,它的演出可到达“《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效果《韶》乐始终被视为古代音乐的最高典范,在中国音乐史上影响极其深远,受到多数文人名士的赞美季札称其“德至矣哉”,孔子赞其“尽善尽美” 3、大夏:大禹时的乐舞称作《大夏》或《夏龠》,以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大夏》共有九段,以编管乐器龠为伴奏乐器演出时,演员头戴皮帽,下穿白裙,赤裸着上身表演 4、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有原始时期葛天氏族部落的乐舞表演:三个人手执牛尾巴,踏足而歌,边舞边唱。
全曲共有八段,一曰《载民》,即歌颂负载着人民的大地;二曰《玄鸟》,是歌颂他们的图腾黑色的鸟;三曰《遂草木》,是祝福草木旺盛生长;四曰《奋五谷》,是祝福五谷丰收;五曰《敬天常》,是表达对上天的敬意;六曰《达帝功》,是表达对老天爷恩惠的拜谢;七曰《依地德》,是对大地厚德的歌颂;八曰《总禽兽之极》,是对各类鸟兽多多繁殖的祈求,以供应人们源源不断的食物这是一首特别重要的有关古乐舞的记载,它完整地描写了先民的生活,歌词中既有对天地、图腾的歌颂,又有对种植、养殖丰产的期望,可说是一首表现原始人们生活的组歌 5、雅乐: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高雅纯粹”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西周雅乐有特别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此时此刻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 6、六代乐舞:亦称六乐指黄帝至周代六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乐舞: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周时的《大武》六代乐舞是西周雅乐的主要内容,分别用于祭祀天、地、四方神、山川、先妣、先祖3、八音: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周代乐器种类繁多,见诸文献记载的西周乐器已有近七十种,把这些乐器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就是“八音” 7、曾侯乙墓编钟: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的编钟编钟共有六十四件,分三层悬挂,上层纽钟三组,共十九件;中下层甬钟各有三组,共四十五件曾侯乙编钟具有制作精致、数量众多、保存完好等特点,其音域跨越了五个八度,其中中心音区的三个八度可以构成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并可以转调,每个甬钟可发出呈三度关系的两个音整套编钟共有约2800字的铭文,为探究我国传统乐律学和音乐理论供应了珍贵的资料 8、乐府:乐府是秦代创立的宫廷音乐机构,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大乐府的职责主要是采集、改编民间音乐,创作新作品并进展表演乐府对民歌的采集已超出《诗经》,普及黄河、长江流域的广阔地区 9、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根底上经过加工而成其开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终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10、相和大曲:一种大型的歌舞曲,是相和歌的最高形式,由艳、曲、趋、乱等局部组成艳一般出此时此刻曲前,其音乐华美抒情;曲是相和大曲的主体局部,由多段声乐曲组成,段与段之间加有的器乐曲或舞蹈称为解;趋和乱一般出此时此刻结尾,节奏较快,心情热情,是乐曲的高潮局部 11、清商乐:东晋以后,相和歌由北方流传至南方,汲取了当地的民间歌曲,形成了清商乐北魏时清商乐又自南方传至北方,成为在全国范围流传的民间音乐清商乐的主要组成局部是吴歌、西曲吴歌是东晋以来流行在江南一带的民歌,西曲是齐、梁时期产生于“荆、郢、樊、邓”一带的湖北民间歌曲,比吴歌略晚由于地区不同,西曲和吴歌在语言、音乐形式等方面都存有差异 12、鼓吹:是以打击乐和吹管乐为主并兼有歌颂的一种器乐合奏形式鼓吹也许在秦末汉初传入内地,被我国北方牧民所用汉武帝时,鼓吹已由民间开展到宫廷,被广泛应用于仪仗、宴飨、军队等场合之中依照用途和乐器配置的不同,鼓吹可分为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铙歌等数种 13、李延年:汉代音乐家他出身卑微,后被汉武帝任命为协律都尉,成为乐府的主要领导人,对乐府的开展做出了重要奉献史传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并依据张骞出访西域带回的胡乐《摩诃兜勒》创作了二十八首新的曲调,用于仪仗中运用的军乐。
14、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相传为我国东汉流传的一首着名古琴曲其曲谱最早见于明朱权《奇妙秘谱》,共有四十五段,分为六大局部,即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从每段的小标题判定,《广陵散》的表现内容和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情节相符,具有怫郁大方、戈矛纵横的斗争精神六局部中正声是全曲的主体局部,主题音调充分呈现,音乐由消沉愁闷开展到豪迈激扬,采纳了拨剌、撮音、泛音等演奏手法,描写聂政由怨恨到愤慨的思想改变过程开指、小序、大序诸局部是正声的酝酿打算阶段, 在音乐上出现了两个主题音调的雏形,旋律哀婉低叹,表现了对聂政凄惨遭受的怜悯乱声、后序是正声的开展持续,音乐进一步绽开,拨剌等各种手法的运用造成了热情辉煌的效果,表现对聂政不屈精神的歌颂 15、酒狂:古琴曲,相传为三国魏阮籍所作该曲短小精炼,创作手法新奇,众多九度以上大跳的运用,加之切分音的协作,可谓新颖绝妙,三拍子节奏的采纳更别具匠心,在古曲中非常罕见大跳形成旋律的跌宕起伏,切分造成节拍的轻重颠倒,三拍子使节奏富有动感,始终处于不平稳的状态,惟妙惟肖地描写了醉酒之人摇摇摆晃、踉踉跄跄、头重脚轻、步履不稳的形态。
16、乐记:音乐美学论着,其作者存有争议,有两种观点:一说是战国时的公孙尼子;一说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及毛生等人《乐记》原有二十三篇、二十四篇两种传本,仅有十一篇的文字留存至今,其余的十余篇仅存篇目保存的十一篇为《乐本篇》、《乐象篇》、《乐言篇》、《乐化篇》、《乐施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情篇》、《宾牟贾篇》、《师乙篇》、《魏文侯篇》等,分别论及音乐的本原、音乐的特征、音乐和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用、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方面,其思想干脆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音乐美学理论的开展 17、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论着,三国魏嵇康所撰文中通过秦客和东野主子八个回合的辩难,批判了儒家音乐思想,确定了音乐的自然之美嵇康认为表达自然之和的音乐只能引发人的躁静反响,而不能引起人的哀乐之情,明确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即音乐不表现任何感情,它只是音响的自然运动虽然本书的一些观点回避了人在音乐创作、演奏、观赏中的能动作用,割裂了音乐和感情的联系,但其对音乐本体、音乐特性、音乐审美等问题的探讨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仍具有开创意义 18、宫廷燕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来宾时所用的音乐唐代的宫廷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由汉魏至隋音乐的根底上开展而来,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19、龟兹乐:西域龟兹国的音乐,在今新疆库车一带汉代吕光和龟兹交战,曾带回数种乐曲和乐器,龟兹乐从今传入中原唐代龟兹乐风行一时,有《善善摩尼》、《婆伽儿》等曲流传,被列位胡乐之首,也是当时宫廷燕乐多部乐中重要的乐部之一 20、二部伎:即立部伎和坐部伎,唐代宫廷燕乐的不同表演形式:“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两者的演出规模和音乐特点均有差异,一般立部伎的演出场面特别宏大,表演人数较多,最多可达180人,音乐气场雄壮;坐部伎那么抒情优雅,演出人数较少,一般有3-12人二部伎中坐部伎的演出水平比立部伎要求高坐、立部伎的曲目共规定有十四曲,其中坐部伎有六曲,分别是《燕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立部伎的八曲那么为《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21、阳关三叠:唐代歌曲,又称《阳关曲》或《渭城曲》,歌词选自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全诗只有四句,但离愁别绪、真挚情意尽在其中该曲宋时已失传,目前所传唱的乐谱是依据清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整理而成,歌曲共分三大局部,后有尾声。
歌词形式有较大改变,只在每段的段首用王维的原词,后面参加三段不同的歌词音乐缓慢美丽,凄凉缠绵,运用了八度大跳、转调等手法,将乐曲推向高潮,听后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22、歌舞大曲:唐代大型歌舞曲,由器乐、声乐、舞蹈综合而成典型的歌舞大曲构造一般有散序、中序、破三局部其中散序节奏较为自由,一般由器乐演奏,没有歌词;中序是主体,以歌颂为主,有器乐伴奏,节奏稳定,音乐缓慢抒情;破一般以舞蹈为主,速度较快,音乐热情欢跃,与前段形成比照 23、霓裳羽衣曲:唐代最着名的歌舞大曲,又称《霓裳羽衣舞》,相传为唐玄宗李隆基所作该曲规模巨大,共有三十六段,其中散序有六段,中序有十八段,破有十二段音乐抒情,舞姿奇妙,是一部充溢浪漫主义情调的歌舞套曲 24、奚琴:我国最早的拉弦乐器,出自北方少数民族,陈旸《乐书》对此有载:“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 25、离骚:古琴曲,晚唐陈康士作乐曲取之我国战国时宏大诗人屈原的同名诗作全曲共十八段,用各种改变开展的主题,提醒了屈原屡遭迫害、空怀报国之志的郁闷心情,显示作者对这位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爱国情感的赞美和对他苦难遭受的怜悯。
26、瓦子勾栏:宋代市民音乐的主要活动场所瓦子也称瓦舍、瓦肆,是商品贸易集中地,瓦子中用栏杆和幕布围起来的固定演出场地叫勾栏或乐棚,用于各种民间艺术的演出 27、姜白石:南宋着名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作有自度曲多首,存于词曲专集《白石道人歌曲》中,着名作品有《杏花天影》、《扬州慢》、《长亭怨慢》、《鬲溪梅令》、《淡黄柳》等 28、扬州慢:宋代歌曲,姜白石作全曲曲调平稳,委婉凄凉,抒发了作者故国不堪回首的惆怅哀思之情 29、杏花天影:宋代歌曲,姜白石作歌词音节协宛,精工细琢,音乐哀婉悲凉,真实地描绘出了作者愁思绵延的情怀 30、诸宫调:一种包含有多种宫调的大型说唱音乐,由北宋活动于汴梁勾栏的山西艺人孔三传缔造其演出形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多用来演唱长篇故事,伴奏乐器有鼓、拍板、笛、琵琶等 31、货郎儿:货郎儿是宋元时广泛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由卖货郎的叫声开展而成元代艺人将《货郎儿》曲牌分为两个局部,在中间参加不同的曲调,从而形成了《货郎儿》的较高形式《转调货郎儿》 32、窦娥冤:元杂剧作品,关汉卿所作,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悲剧作品。
该剧反映了在官僚腐败、恶人横行的年头,一个平凡妇女窦娥的凄惨生活,揭露了元代官吏昏庸、草菅人命的社会现实,塑造了一个和善、正直、坚毅的女性形象《窦娥冤》的剧本构思奇妙,富有必须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唱腔词曲结合严密,音乐质朴精炼,完备地表达了剧中人物的感情 33、郭沔:(约1190~1260)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