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多维度试探.docx
11页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多维度试探文化遗产旅游是指以艺术、习俗、仪式、建筑物、遗址遗迹等文化传统和文化遗存为旅游吸引物,到遗产所在地域欣赏遗产景观、体验遗产文化气氛的一种特定形式的文化旅游活动20世纪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及其盛行,激起了人们对文化遗产及其所承载的思想和文化价值的强烈兴趣口],再加上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多和“念旧思乡(nostalgia)”的心理诉求,以文物古迹资源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文化遗产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现代的生活方式之一,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增加最快的一种旅游产品[2]遗产旅游包含的庞大商机,促使遗产地掀起了一股旅游开发的执潮可是,由于开发的不尽合理,致使了遗产旅游地十分严峻的商业化和文化遗产原真性破坏,出现了诸如遗产地“更名风”、“为遗产地命名”、“在遗产地建设旅游设施”、“在遗产地进行旅游展示,在讲解中以大同小异、似是而非的传说和神话,代替基于文化、历史、科学的介绍”和“基于经济利益的遗产产品复制”等有损遗产原真性的问题⑶遗产保护及遗产旅游者的原真性体验面临窘境,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矛盾加倍尖锐一、旅游原真性(一)原真性概念“authenticity”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自己做的”、“最初的”,最初用于描述博物馆的艺术展品,于20世纪70年代,延伸到旅游研究领域图。
尽管国际遗产界一致认为,将这一重要概念准确地转译为其他语系,是相当困难的[可,但国内许多学者从学科语境的词义与概念演变以及对《奈良原真性文献》(NaraDocumentonAuthenticity)中的相关理解,一致认为应该将“authenticity”统一译为“原真性”[6-9]原真性”概念被美国景观建筑学家麦肯奈尔(MacCann印,1973)[10]引入旅游研究后,旅游体验研究开启了一片新的领域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原真性”概念经历了“客观主义一建构主义一后现代主义一存在主义”的发展过程口1]总的来看,“原真性”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旅游客体原真性和旅游主体体验原真性就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来说,前者以旅游客体一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讨论遗产物的原真性,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原真性;而后者是从旅游者体验的角度,研究遗产旅游活动中游客对原真性的感知,是一种存在意义上的原真性二)原真性旅游体验旅游体验是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是旅游者的内在心理活动与旅游者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相互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是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形式实现的一个时序过程02]。
旅游体验以追求旅游愉悦为目标,是旅游者活动的主体内容,其满意程度决定了旅游的质量感知水平原真性体验是旅游活动的本质要求,可以满足游客“求知”和“求真”的需求,使其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深层次满足原真性旅游体验是实现旅游愉悦的助推器,在遗产旅游活动中,旅游者能否获得原真性体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二、不同利益群体对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理解与构建(一)专家学者对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理解国际遗产界对遗产原真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静态到动态、单一性到系统性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根据学者徐高龄(2008)(7]、张朝枝(2008)[8]的研究,国际遗产界对原真性概念的理解,大致经过以下几部国际法规文献的发展与完善,见表lo专家学者对遗产原真性的理解,主要是利用文献、考据等手段,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客观的标准和鉴定程序来识别和保护遗产的原真性因此,专家所理解的遗产原真性在一定时期、一定文化背景下,有一个客观“绝对”的判断标准,这是遗产识别和保护的执行标准正是基于上述对原真性的理解,一些学者才对文化遗产旅游中的“非原真性”(inauthentic)现象提出了批评[10,13]从长远来看,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处于恒久变化之中,人们的认识能力、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专家对遗产原真性的认知并非一成不变,也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国际遗产界对“原真性”慨念理解的演进过程文献名《威尼斯宪堂》(1964)《交口原立性文献》(1%4)一原■氐桂而阐述疝解库不仅嚏雨严瓜审的液态反而且霎保护”所宥时期的正当贡A和装饰,”要保护古迹周阴环境,还强调不仅霎保护“最耳lyingslate),而且要保护”所有时期的正当贡献”(thevalidcon一卜)从方.法学上将原真性期念分为,,设计、材料.工艺、环境’愿舒丽言乩应包括“形态与设计.材料与材质,使用与与功与环境,精神与情感,其他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索丁《巴拉宪布》(1999)《会女议定书》(2003)《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1997-2002年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1977-2005)2005年版文化价值包括:地方、实体构成、环境、用处,意义、文献记载、地方.相关的事物6保护方式包括:维护、保存、恢冗、重建、才应性改变、展示对原直性的信息分为“主要信息源、次要信息记天物而应丽石历史的真实性,保留后史的原状,并将历史旃恢友的刻象作r明确界定◎匕要采纳《威尼斯宪球》中的“原我性”思想,并归纳为:・设计四个方面接纳了《奈良文献》关于原真性概念的全部思想J的表述和拓展。
明确界定了“原我性”的信息源包括“所有的电型和图像型的信息来源工扩充了《奈良文献》中有关〃原真性的信息内容二概括为“形】质,使用》功能,传统、技术和管理制度,位置与环境,港言和;神与情感,其他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00费料来源;根据徐武龄(2008产和张朝枝(2(m产文献中的内容编制从旅游体验方面来看,专家学者对原真性的熟悉经历了一个由静态到动态、客体(object)到主体(s*的转变进程布尔斯廷(Boorstin,1964)以为在公共旅游经历中,文化商品化、旅游经历标准化致使旅游者所体验的都是“伪事件”,旅游者无法体验到原真性口引这种观点以为旅游客体原真性是旅游者取得体验原真性的必要条件,把旅游客体原真性与旅游主体原真性体验直接对立起来,此刻看来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学界对旅游体验研究的深切,研究者们发觉,旅游者体验复制的、“舞台化”的、乃至一些完全非原真的文化遗产(如迪斯尼乐园等主题公园)也能取得旅游原真性体验,这说明旅游者取得原真性体验并非以原真性的旅游对象为必要前提,旅游体验原真性是旅游者自我构建的产物遗产物原真性与旅游原真性体验必然联系的解除,为调和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综上可知,专家学者们对遗产物的原真性的认知结果是一个客观、可评价的标准,它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遗产旅游体验原真性的获得并不一定依靠原真的遗产物,体验原真性是旅游者自我建构的产物二)旅游者对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理解正如前文所言,旅游体验原真性是旅游者自我构建的产物游客追求的是自己大脑建构的一种“原真印象”,即旅游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旅游经历对自己大脑对目的地建构的一种“印象真实”作出的主观判断,是一种连续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一,“原真印象”的构建阶段原真印象”的构建阶段又可细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人们在尚未决定旅游之前,日常生活的知识积累在大脑中沉积,潜移默化地形成遗产地本底“原真印象”;其次是旅游者有了出游动机和选择目标后,主动收集关于目的地的各类信息,并进行内化,进一步形成出游决策时的引致“原真印象”其二,“原真印象”的检验与修正阶段游客到达目的地进行实地旅游,通过自己的旅游经历,对此前形成的“原真印象”进行检验和修正,最终形成一个复合的感知原真性印象,见图1麦金托什和普林迪斯(McIntosh&Prentice,1999)对遗产旅游者的研究发现,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原真性的体脸存在增强认同(reinforcedassimilation)、认知理解(cognitiveperception)和追溯过去(retroactiveassociation)三个思维过程[14]o这正是旅游者根据实际体验对过去的“原真印象”进行检验和修正的过程,说明体验原真性受到个人过去的经历、知识背景及旅游动机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极强的主观性。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旅游者可以不依靠原真的遗产物而获得原真性体脸,但这并不意味着旅游者不追求遗产的原真性,追求遗产原真性是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之一[15]日常知识积累棒藤〃原真印象”|旅游媒体I引致“展真印旋,体验门东道地」民“表和复合型感知“原真性”01旅游者体验原真性的形成进程根据文化动机及对遗产原真性要求的不同,遗产旅游者可以分为求知型和观光型两类求知型旅游者并不仅仅满足于目的地的物质享受,还需要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他们对遗产旅游原真性的认知和理解是以体验本真文化为动机,实现其扩大知识面、追述历史、体验不同文化所带来的“文化震撼”为目的他们所构建的“原真印象”与遗产原真性有较高的契合度,对遗产原真性有着较高的辨别能力,因而他们对遗产物的原真性或者是“舞台化表演”逼真的要求较高否则,他们在遗产旅游过程中将不容易获得满意的原真性体验而观光型游客所构建的“原真印象”与遗产原真性相距甚远,并且他们很少有能力和动力去辨别遗产物的真伪他们到遗产地的目的,只不过是追求一种“大饱眼福”、“到此一游”的符号消费,或是对文化遗产的肤浅了解,并不要求完整、准确、深刻地理解遗产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更关注的是旅游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表层文化。
因此,观光型遗产旅游者易于接受旅游业创造的非原真的或舞台化的表演,容易获得“原真”的旅游体验[16]三)旅游经营者对“原真性效果”的制造与生产经营者开发遗产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他们的行为是市场导向的,更确切地说,是旅游者导向的原生的、客观的“真实”往往不能吸引足够多的旅游消费者,不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而经过经营者包装的“真实”却往往能满足旅游者们的需求口刀经营者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便迎合消费者,于是根据游客的期望、想象和偏好来组织、设计文化遗产,构建出“舞台化”的“原真性效果”这种“原真性效果”经过媒介的宣传,促使旅游者在大脑中形成“原真印象”当他们带着这样一种认知模型去检验遗产旅游产品时,就可能获得原真性体验,尽管“舞台化”制造的“原真性效果”事实上是非原真的因此,在遗产旅游过程中,游客获得的原真性体验大多是建立在经营者所生产与制造出来的“原真性效果”基础之上的,即通过“舞台化”构建和展示的“原真性效果”让旅游者获得了原真性体验,这为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冲突的解决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四)东道地居民的原真性展示与构建东道地居民是当地文化的传承人和诠释者,他们所处的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就代表着本真的遗产地文化。
在旅游尚未开发或开发初期,这种本真的目的地文化可以继续保持这一时期,居民通常会对陌生的旅游者表现出传统的好客情感和行为,向旅游者展示原真的目的地文化,而旅游者可以通过旅游活动与东道主接触、互动、交流而体验到传统的、地道的、真实的目的地文化口8]然而,随着旅游目的地商业化程度加深,东道地居民的好客行为就会逐渐染上商业化色彩,本能的逐利心理使当地居民向游客展示目的地文化的行为具有表演意义,其目的是通过发展旅游业为自己(也为本地)带来经济收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种表演性会逐渐增强,最终成为旅游经营者制造和生产“原真性效果”的一部分三、不同利益群体对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互动机制在遗产旅游活动中,不同利益群体对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认知和理解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通过旅游媒介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循环体,存在如图2所示的内部互动机制体验本真文化,获得原真性感受、旅游消费遗产旅游者通过媒介获得遗产旅游•原真印就阳通过媒介介绍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知识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