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课件剖析.ppt
20页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一、魏晋南北朝的官学教育制度,(一)三国时期的官学 魏国: 曹操于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建泮宫于邺城南(今河南省临漳县),以恢复官学. 曹丕继位后不久,即于黄初五年(即公元224年)创立太学于洛阳 制定“五经课试法”,置经学博士,诏令各州郡,“使欲学者皆遣太学” 蜀国: 刘备登帝位后,于公元221年,也立即开始恢复学校建设,并任命博士官“典掌旧文”,以教生徒 吴国: 孙权称帝后,即于黄龙二年(即公元230年),诏令建国学;到景帝孙休永安元年(即公元258年),又诏令兴学,要求按古“置学官,立五经博士,核取应选,加以宠禄”,,魏创立的“五经课试法”: “魏文帝黄初五年,立太学于洛阳,时慕学者,始诣太学为‘门人’;满二岁试通一经者,称‘弟子’,不通者罢遣弟子满二岁,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不通者听随后辈试,试通二经亦得补掌故满三岁,试通三经者,擢高第为太子舍人,不第者随后辈复试,试通亦为太子舍人舍人满二岁,试通四经者,擢其高第为郎中,不通者随后辈复试,试通亦为郎中郎中满二岁能通五经者,擢高第,随才叙用,不通者,随后辈复试,试通亦叙用-《通志·卷五十九·选举志》,(二)两晋时期的官学,突出的特点就是创办了旨在培养高级贵族子弟的国子学. 咸宁二年(公元276年),晋武帝诏令立国子学;咸宁四年(公元278年)确立国子学的官学制度,规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
选择博士的标准是:“履行清淳,通明典义” 国子学学生入学条件是文武五品官以上的子弟 “欲辨其泾渭,……晋世殊其士庶,异其贵贱《南齐书·礼志》,(三)南朝学馆的涌现,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时期,前后约170年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曾下令在京师开设单科性的四馆所谓:“文帝雅好文学,使丹阳尹庐江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散骑常侍雷次宗立儒学,为四馆《文献通考·学校考二》 明帝泰始六年(公元470年),又“立总明观,征学士以充之置东观祭酒、访举各一人,举士二十人,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南史·明帝纪》,(四)北齐创立国子寺,所谓“国学博士,徒有虚名” “学生俱差逼充员,士流及豪富之家,皆不从调备员既非所好,坟籍固不关怀又多被州郡官人驱使,纵有游惰,亦不检察《北史·儒林传序》 最值得提出的是:北齐创立了国子寺 国子寺是在国子学的基础上创立的,它虽然还保留着国子学的职能,但又不同于国子学,具有多种功能:训练胄子、统理学官和生员,行使着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二、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官人法”,汉代的选士制度是察举和征辟 设立科目:茂才、孝廉、秀才、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勇武知兵,(一)“九品中正”制度的产生与实施,刘备、诸葛亮主张“任人唯贤”,曹操则实行“唯才是举”。
曹操在七年中连续三次下令求贤 第一次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政策 第二次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他提到“士有偏短”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视其短而废其才,也应给予重用 第三次命令中说得最坦率:“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箫何、曹参,县令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向东,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他“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不可胜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天下尚未定”、“求贤之急” “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以孔融“违天反道,败伦敌理”,“无父之罪”而诛之,,九品中正的创始人是曹操建安中三次颁发求贤令时,已在“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官专人负责,评人物为九品曹操建立九品中正制的原因有二: 其一,东汉末年,经过农民大起义的动荡,继之三国逐鹿中原,战祸连绵,士庶大都离乡背井,流徙播迁,秦汉以来的乡、亭、里的组织大都被破坏,士庶的出身里爵,德才行状均难以稽考,再实行“乡举里选”已不可能了,据此才产生了这一制度; 其二,东汉以来,察举、征辟式的选士,逐渐为世家大族所把持,已达到“诳时惑众”的程度。
曹操为贯彻“唯才是举”的政策,必须另辟蹊径,为此将人物分为九品,设中正官,让他们专管人事大权,对士庶人物进行考查,做出独立判断,推选出人才来,即所谓“权立九品,盖以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通典》的作者杜佑称它为“魏氏革命” 据《通典》记载,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它把被选的士分九品三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品第中正官是将人物区分为九品的执行者 州有大中正或称都中正,郡和县中正称为中正或小中正 中正都由“德充才盛者”和“贤有识鉴者”担任,郡县中正皆由当地“著姓士族”来充任,州中正则以本地大士族在朝的现任大臣兼任 为了实行九品中正制,首先要综核九品名实,各等第都需要有一个客观标准,魏明帝曹睿又采取了措施,命《人物志》的作者刘劭制定了“都官考课法”七十二条 其次,中正官必先亲自或派人察访本地士人的身世,了解其牒谱,父祖资历,做官情况,爵位高低等等还要调查士人的言行表现,本人道德才能情况,作出行状评语例如王济对孙楚的评语只有“天材英博,亮拔不群” 王嘉为吉茂行状作评语更简炼,只有“德优能少” 第三,中正官所定的品级,并非一成不变,一般三年一清定 “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通典·选举二》,(二)“九品中正”制度的演变和流弊,于公元265年,司马氏取曹氏而代之,立国号为晋。
“盖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唐代历史学家杜佑曾称赞说:“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或以六升五;倘或道义亏阙,则降之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通典·选举二》 夏侯云指出:“自州郡中正品度官才之来,有年载矣,缅缅纷纷,未闻整齐,岂非分叙参错,各失其要之所哉!”《三国志·夏侯尚》 所谓“高门华阅,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正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三、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之推(公元531-约595年),字介,梁朝建业人(今江苏南京市).是公元六世纪后期最博学而有思想的学者,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颜氏家训》各篇中一)教育的作用与对象,他也把人性分为三品:上智、下愚、中庸人性三个品级的划分,与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颜氏家训·教子》 这种人性论,成为不同阶级享受不同教育权利的理论根据,(二)重视早期教育,主张“胎教之法”,认为孕妇“怀子三月”时,就应“出居别宫” 要求孕妇“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乐滋味,以礼节之” 《颜氏家训·教子》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教妇初来,教之婴孩”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颜氏家训·勉学》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训诲《颜氏家训·教子》,(三)重视环境习染的作用,“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以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颜氏家训·慕贤》,(四)处理好“爱”与“教”的关系,“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云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颜氏家训·教子》 “使为则为,使止则止”,认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而生孝矣” “当以疾病为喻,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骨肉乎!诚不得已也!”《颜氏家训·教子》,(五)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1.学习态度方面 (1)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为自己的修身利行,不是为了作为谈论与谋官的资本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颜氏家训·勉学》 (2)应当虚心学习,不可自高自大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颜氏家训·勉学》 (3)应当珍惜时光,不可以老废学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颜氏家训·勉学》,,2.学习方法方面 (1)眼学 “谈说制文,必须眼学,勿信耳受江南闾里,士大夫或不学问,差为鄙朴,道听途说,强事饰辞《颜氏家训·勉学》 (2)勤学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囊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颜氏家训·勉学》 他以义阳朱詹为例,家庭贫困,连日不炊,吞纸充饥,寒无毡被,抱犬而眠,犹不废业,终成学士 “钝学累功,不妨精熟” “皆欲寻根,得其原本” (3)切磋 “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颜氏家训·文章》,本章应掌握的事件、人物、名词及思考题:,1.国子学、国子寺 2.五经课试法 3.南朝学馆 4.九品中正官人法 5.《颜氏家训》 6.简述魏晋南北朝官学教育制度中的新情况和新特点. 7.简述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