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初探.docx
6页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初探 洪义梅对于“物质的量浓度”一课,《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内容要求上,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教学提示上,整体规划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学业要求上,运用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能运用实验基本操作实施实验方案,具有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基于以上文件的指导,我对“物质的量浓度”一课进行精心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一种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物质的量浓度,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符号和单位,以及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溶液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三者的关系二、评价目标1.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和应用的学习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浓度计算的认识2.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验的能力三、教学流程1.复习溶质质量分数学习任务1:温习用溶质质量分数去描述溶液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认识学生活动1:初中学过如何表示溶液浓度?设计意图1:复习初中学过的溶液的组成,溶质质量分数,为物质的量浓度的引入做准备。
2.引入物质的量浓度及其计算学习任务2:物质的量浓度及相关计算评价任务2: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和相关计算的交流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学生活动2:预习后讨论: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①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②符号:c③单位:mol/L④与物质的量的关系:c=n/V学生活动3:简单应用1.200mL2mol/L的H2SO4溶液,含H2SO4的物质的量是2.20gNaOH配成100mL溶液,则物质的量浓度是学生活动4:有关物质的量的浓度的计算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换算c =1000ρω/M mol/L②濃溶液稀释依据: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即:c (浓)*V(浓)=c (稀)V(稀)设计意图2:(1)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2)能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简单计算在微观与宏观转换中提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学习任务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评价任务3:诊断并发展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学生活动5:认识容量瓶(1)常用的容量瓶的规格有哪些?常用规格有100mL,250mL,500mL,1000mL(2)容量瓶上有哪些标记?标有容积,温度(20C)和瓶颈有一条刻度线(3)容量瓶使用前要查漏,如何查漏?关键词:注水——盖塞——倒立——观察——正立——旋180——倒立——观察学生活动6:各小组按下面步骤,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实验步骤①计算:n=c*V=1.00mol/L*0.1L=0.1mol m =n*M=0.1mol*58.5g/mol=5.85g②称量:用托盘天平秤NaCl5.9g。
③溶解:在烧杯中进行(可用量筒量20-30mL水溶解,也可以不用量筒,加适量水溶解即可),在溶解过程中有的有热效应,故还要冷却④移液:转移液体时要用玻璃棒引流⑤洗涤: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其目的是使溶质尽可能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以防产生误差⑥定容:当向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1~2 cm处时,再改用胶头滴管至刻度处⑦摇匀:使溶液混合均匀,这时如果液面低于刻度线,不用再加水⑧装瓶:容量瓶不能长时间盛放液体,应盛装在指定的试剂瓶中,并贴好标签学生活动7:实验误差分析(思考)请同学们思考以下操作会引起所配溶液浓度发生怎样的变化?(1)溶解时,有部分溶液溅出2)移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3)定容时,俯视刻度线4)定容后,经振荡、摇匀,液面下降,再加少量水到刻度线设计意图3:(1)让学生知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步骤,诊断并发展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简单计算的水平(2)通过实验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四、教学反思1.注重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物质的量浓度相关内容贯穿整个高中的化学学习中,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重概念的理解和灵活用于计算2.强化规范操作,提升实验素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学生必做实验之一,在学生小组实验中,应强化规范的实验操作,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
3.活用信息技术,落实‘教学评一体化(1)电子白板电子白板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媒体工具,承载着教师的授课材料,包括图片、视频、动画、文字材料在本节课中,教师利用电子交互白板开展互动教学法即时了解学生学情,诊断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和应用水平2)希沃授课助手拍照上传教师用对学生实验中的正确操作或错误操作拍照,然后通过授课助手将相应图片上传,一体机上立刻显示全班信息共享,落实自评互评2017年版课标首次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理念,注重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整体性、一致性设计,从而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课例是我对“教学评”一体化的探索,其优势在于教师能即时对教学进行诊断,从而优化教学活动,落实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