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与白的交织.docx
6页蓝与白的交织 走进幽静的大理古城,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店铺里挂满了用白花蓝底扎染制作的衣服、袴包、床单和桌布,琳琅满目、独具风情店主会向前来光顾的游客热忱地介绍:“这是白族的民间工艺品,不仅花色富有民族特点,所用的原料和工艺也是传统的都是全棉,手工扎的图案,草药蓝靛作的染料这种布做的衣服穿在身上,不仅美观,而且还有保健功能 流传千年的白族扎染 白族扎染为什么如此受当地人推崇与青睐呢?除了其自身是特别的纺织品外,它还被称作中国古代扎染的“活化石”扎染古称“绞缬”,与我国古老民间工艺蜡染、夹染一起通称染缬,是现代印染艺术的鼻祖据文献记载,染缬“秦汉间有,陈梁间贵贱通服之”《诗经•小雅•采绿》一诗有句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蓝草采了一早上,撩起衣襟兜不满”)的诗描写的就是妇女们采集植物染料蓝靛的情景蓝草是扎染的染料,从这首诗可知在先秦时中原就已经有扎染技术 在唐代,中原的绞缬最为盛行;以后,这种技术在中原的大部分地区早已消逝,但在白族聚居的大理一带却流传了下来,并融入白族的审美特色,成为珍稀的民族民间艺术品现在这种纺织品在内地“寥落已尽”,而其“活化石”却能够“犹留此一奥”,这不能不说是自南诏以来白族社会的开放并擅长吸取、持续先进文化的功绩。
西汉博望侯张骞出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见到销售的蜀布与邛竹杖,从而发觉了一条未被汉政府所知的“蜀身毒古道”大理就是这条古道上的枢纽,白族的先民“河蛮”中的“贾客”(商人)均参加了蜀布的经营 唐代之前,大理地区已出现木棉布的纺织手工业到了唐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南诏从成都掳来数万各类工匠和“巧儿及女工”,“自是工文织(纺织)与中国(中原)埒(相当)”这使得白族地区纺织业发展快速并持续至今 白族纺织业历来以大理喜洲一带最为兴盛,清康熙《大理府志》载:“今大理耕织成风,凡衣食饮食,率皆随其地之所自给力田之余,负贩而出,则子妇勤织纺,贸布匹《大理县志稿》则说:“商务思想,唯喜洲一地人物为最优胜据统计,民国初期,人口不到一万的喜洲染布作坊就达30多个其中周城一村的扎染始终以自产土靛染制,成本低廉、做工精细,而畅销各地 周城扎染的独特之处 白族扎染的工艺始终保持着传统方法,即“其法先描花纹,以线缝之;俟后绉起,再以线缝,以此入染,则有线处不受色,呈现种种花纹”详细地说,扎染的工艺过程分为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折线、漂洗、整检等多道工序周城扎染先由擅长绘画艺术的技师在纯棉白布上用笔描绘出所需的图案,再由妇女在标记处一针一线细心缝扎起,线扎讲究松紧,松则染不出花纹,紧则空白多而纹变形。
扎好的布形成绉团,即可放入染缸内染制,一般染5至7道先热染,使布料充分入色,后冷染,防干后脱色染后拆去缝线,漂洗、晾干,经整检,即为成品因缝扎时的松紧和图形所在里外不同,染后图案显现出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有层次感的自然晕纹,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其艺术效果是机器生产不能取代的 周城扎染除开制作过程非常传统外,在布料选择、染料制作与设计图案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是布料的选择公元6至7世纪,大理地区已有蚕的饲养和麻的栽培,手工纺织已成白族先民的生产内容然而,只有纯棉布才是扎染最显神韵的志向原料而大理一地并不出产棉花,纺织棉料大多要从外地进口这是喜洲一带成为白族民族资本家发祥地的一个缘由,“河蛮贾客”和他们的后裔从缅甸、印度输入棉花和纺纱,经本地工匠织成布,扎染后投放市场或出口外地 自产染料是周城扎染得以发展的缘由之一,低成本和高质量则是提高扎染技术至关重要的条件周城种植扎染原料蓝靛的历史悠久,在塑料大棚出现以前,周城村的地里遍布木桩、竹竿和稻草扎成的种植蓝靛的棚子据《大理县志稿》载:“《旧云南通志》:靛出太和(即今大理)叶椭圆形,花淡红色而小,茎赤色有节植之者刈去梢及根,种其茎数节即能发生。
秋初,刈叶以水浸之至蒸发时和以石灰搅之,注于缸底者即靛也凡染青蓝色皆用之,获利甚大今北乡周城等村产靛,甚夥 周城扎染的染制过程是先将靛、石灰、猪血等染料配好,在缸内发热,使温度适中,把结扎好的白布置入染缸天气热时染料易发酵,一天可染一道;天气寒时要二三天才能染一道,扎染布染的时间和道数要比纯蓝土布多一些只有经过这样精细的工序,才能染出好布来 扎染的图案均衡、对称,以点和线的方圆、疏密改变形成节奏韵律,朴实无华外地扎染的图案一般多以圆点、简洁几何图形组成而周城白族扎染的构图严谨,布局丰满,以二方或四方连续纹样为普遍,大多取材于日常所见的动植物形象,如蝴蝶、蜜蜂、梅花、松、猫、鸟等,或传闻中的龙、凤、鹤等,组合出“花好月圆”、“双喜临门”、“松鹤延年”、“龙凤呈祥”等等图案,很具传统风格假如游客能在周城村旁边闻名的蝴蝶泉边买上一块有蝴蝶花纹的扎染壁挂,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旅游纪念品 装饰世界的周城扎染 白族有句谚语:“艳蓝领褂白衬衣,让人不得不宠爱说的就是白族妇女漂亮的服饰,因为在与那引人注目的用全蓝土布缝制而成的艳蓝领褂对比中,包在头上或挂在胸前一尺见方的扎染花布使女子显得更加妩媚动人。
但在化纤布料还未进入大理以前,这种蓝底白花的扎染布,并不是很简单就能够买到的那时候,手工制作的扎染布产量不多,而爱装扮的白族女子又酷爱用这种布料装饰自己在扎染布大规模生产化之前,妇女们只能到洱海北岸一年一度的渔潭会上去购买,那里曾经是白族妇女最繁华的嫁装集市 如今,洱海西岸喜洲镇的周城村已经发展成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扎染之乡”,成为白族扎染布的重要产地除了村里有集体的扎染布厂外,家家户户都成了扎花的小作坊妇女们在家里,按铅笔画好的各种图案将一匹匹棉布用线扎成起绉的布团,然后交给扎染厂染色,成批地生产不要说一块一尺见方的布,就是扎有精致图案的大块床单、桌布或壁挂也无奇不有,而且远销海内外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