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古代运动心理学思想考究.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卢**
  • 文档编号:182868339
  • 上传时间:2021-05-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36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古代运动心理学思想考究 中国古代运动心理学思想考究 摘要: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之上,对中国古代运动心理学思想做了一点粗浅的考究重点探究了运动技能形成心理思想、心理训练的心理思想、运动竞赛心理思想和运动保健心理思想 关键词:中国古代 运动心理学思想 考究 任何一门科学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中国古代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萌发了一些同体育运动有关的心理学思想,如运动保健心理、技能形成心理、运动竞赛心理、心理训练等,这些思想散见于《礼记》《孟子》《黄帝内经》《庄子》《史记》《吕氏春秋》等名著中,对中国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有着一定启发意义本文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加以论述 一、运动技能形成心理思想 现代运动心理学认为,运动技能是在体育运动特定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种种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并顺利进行,其形成是有阶段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受到诸如学习、迁移与干扰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对此,我国古代学者也有类似论述,概括如下: 1.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集中注意力是一个先决的心理条件,否则一无所成,即所谓“心志于彀”《孟子》记载了一个奕秋教棋的故事,不专心致志,则学不成。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学者只有把注意高度集中于射箭动作技术上,才可能形成射箭的技能《刘子新论》也有类似论述:奕秋败棋,隶首先算是“心不专一,游情外务”一手画圆,一手画方,不能俱成,是“心不两用,手不并运”画圆是一种动作,画方是另一种动作,注意力只能集中于一种活动,才能形成这种动作的技能 2.在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掌握一定规律和方法,而不是简单的重复练习,即所谓“道有门户”据记载,一位善于击剑的姑娘答越王问击剑的规律时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可这里的“道有门户”就是强调掌握了击剑的规律和方法,就能形成击剑运动的技能《韩诗外传》:“夫射之道在:手若附枝,掌若握卵,四指如短杖右手发之,左手不知,此盖射之道,景公以为仪而射之,穿七札这里一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说法,而重其技能 3.运动技能必须不断巩固、完善,达到自动化阶段,即所谓“目视之,日为之,手狎也”王充在《论衡》里指出:“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

      目视之,日为之,手狎也学习技术必须在实践中反复操作运用,才能形成熟练技巧刺绣织锦的技能技巧是在“目视”“日为”“手狎”中形成的《欧阳文公集》里卖油翁的故事,油滴入钱孔而不湿,此种技能也是“惟手熟尔” 由此可见,心理因素在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首先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所要学习的运动技能活动上,其次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去训练,最后是在实践中反复练习运用 二、心理训练的心理思想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相结合,构成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其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教育过程通过心理训练改善运动员运动专项所需的心理因素和个性特征,学会调节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心理潜力,以便在训练和比赛中促进身体和技术水平的发挥我国古代学者历来强调心理训练(即治心),也有非常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与方法 1.强调心理意志训练 宋代苏洵在《心术篇》里论述用兵方法时分为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时、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以治心为主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不养其心,一战而后,不可用矣。

      将它运用到体育运动中来,就是要加强心理训练先秦的思想家早就持治心的观点荀子说:“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主张重视心术《庄子》也说:“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治心”“养心”就是指的锻炼思维、意志、信念等一种成功的心理意志训练应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2.强调集中注意反求自身 心理训练的又一个重要内容是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列子・汤问》记述“纪昌学射于飞卫”的故事,飞卫要求纪昌“学视”两年,每天看妻子织布机踏脚板而不眨眼,“虽椎末倒眦,而不瞬也”,能“视小而大”“视微如著”,从而使纪昌成了中国古代著名的神箭手这说明注意力的心理训练大有益于运动技能技巧的提高反之,射箭不中也应从自身的心理上与技术上找原因孟子说:“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中庸》有着同样的思想:“失诸正鹄,反求诸其心所谓正己就是要求端正自己的姿势,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失败了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应从自身找原因 3.强调用情绪激励运动能量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激励之后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古人对此已有明确的认识,如嵇康说:“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七日不饥”是由于“衔哀”的情绪状态所支撑的,而“达旦不瞑”则因“殷忧”情绪所致,这些情绪激励使人的活动能量大大超越常态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代作战与运动中的许多典型事例都可得到正确的理解了例如,《左传》上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就是要利用情绪激励后马上产生的巨大能量又如史书记载: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簇,视之石也,因复射之,终不能入石矣”老虎在前,性命相关,激起最大的情绪能量,甚至箭可入石当看清不是虎而是石头时,就激发不起那种巨大的情绪能量了,当然箭就射不进石头了总之,在运动竞赛中应当而且可以利用激励情绪产生的能量来提高运动成绩 4.运用气功心理训练法 现代运动心理学中,许多心理训练技术手段都来源于中国的气功《黄帝内经・素问》提出的“精中生气,气中生神”,是各种气功锻炼方法要达到的目的――固养精、气、神《庄子・人间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即所谓练气功就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在练气功的过程中强调精神、心理对生理的调节作用。

      现在流行的一些心理训练手段,如肌肉放松或紧张的调节、呼吸频率的调节、言语暗示、集中注意力等,都是在意识、心理主导下,进行体内生理功能的自我调节和锻炼 三、运动竞赛心理思想 运动竞赛突出的特点是以取得优异成绩为主要目标,是与运动员追求优异成绩相联系的,取得好成绩是激励运动员前进的一种重要心理意向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古代学者的注意运动竞赛既具有强烈的竞争性、高度的紧张性,又是一种有规则的竞争它不仅对心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而且也有运动战术的心理问题,其目标在力争取胜,又合乎运动道德中国古代运动竞赛心理方面主要有如下值得借鉴的思想 1.注重心理状态对比赛的影响 《韩非子》记述:“赵襄王学御于王于期”,赵与王比赛,“三易马而三后”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并指出“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的规律,“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这则故事具体证明人的心理状态会影响比赛的结果,其机制是“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又据《庄子》记载:列御寇射箭每射必中,伯昏氏不服两人在登记山、临深渊劳累之后的条件下比赛伯昏氏从容而射、处之泰然,而列氏汗流浃背、魂不附体。

      伯昏氏认为,技能高的人,意志训练、境界也要高,如遇困难和危险就心慌意乱,恐怕连箭都发不出去,还能射中目标吗? 2.注重运动战术心理 孙子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只有计谋多、战术好才能取胜,反之则败当然这些战术是建立在“知彼知己”的战略思想上的《孙子兵法》等兵书在战术上主张: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变化无穷;主动出击,不制于人;兵无常势,因敌制胜它们虽然是军事战术,同样也可以作为运动竞赛的战术下面一个典型事例更能说明这一点战国时贵族中盛行赛马赌博,齐将田忌常常赌输孙膑发现田忌每个等级的马都比别人的差一点,于是教给田忌一个取胜的办法即用下等马跟齐王的上等马比,先输一局;然后分别用中等、上等马跟齐王的下等、中等马赛,胜两局这个战术思想在现今的运动竞赛中仍被人们灵活地运用 3.注重运动品德心理 早在东汉有关蹴鞠的记载中,要求裁判员“不以亲疏,不有阿私”,而运动员则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这是运动竞赛中最基本的运动品德心理运动中的“竞争”有规则和品德心理要求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论语》孔子曾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退而饮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

      古代的射箭比赛是君子之争,即是礼射的比赛,要按一定的规则和礼节进行射箭比赛所争的是目标,看谁射得准,主于中“的”,而不是主于贯革,因为人的力量有强弱不同的等级现代的体育运动竞赛也是一种君子之争,必须讲究运动品德心理 四、运动保健心理思想 古代学者认为体育运动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三国华佗曾说“昏疲之身心,即疾病之媒介”即身心健康与身、心两个方面都有关,要达到身心健康,运动是重要的途径归纳起来有三方面的运动保健心理思想 1.“养生”“养心”的身心健康思想 道家养生学主张以静止噪,使心理保持平静状态来达到养生的目的老子认为养生要做到“致虚极,守静笃”,即要排除各种心理杂念,使内心达到“空虚”的极点,同时让内心保持极高的清静状态,这样才能做到以静养心,道家以静养生的思想对后世养生、养心有很大的影响 2.“养备时动”的养息运动思想 如果说道家主张以静养生的思想,那么《吕氏春秋》则以“流水不腐,以其逝故也;户枢不蠹,以其运故也”来强调经常运动与养生的重要关系;战国时期哲学家子华子也认为,正常生理“营为之行,无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故能不久而不腐”所以,主张以“动”养生、以疏通气血为养的观点;《三国志・华佗传》中还说:“摇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由此可见运动对增进健康、延缓衰老的功效 3.“导引神气,以养形魄”的运动心理疗法 《庄子》说:“导引神气,以养形魄,延年之道,驻形之术所谓导引术,即是一种强调以动功为主的功法,其特点是以意气结合、身心合一的操练方式练功行气另三国时期华佗发明的五禽戏,以模仿虎、鹿、熊、猿、鸟等的动作、姿态进行运动,可以说是一种身体锻炼与意念相结合的运动心理疗法 参考文献: 【1】《孟子》. 【2】《黄帝内经・素问》. 【3】《庄子》. 【4】《史记》. 【5】《吕氏春秋》. 【6】《三国志・华佗传》. (作者系江西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