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鞠氏的姓氏来源.doc
10页1关于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有后名曰弃(后稷) ,是周朝的始祖,弃之子不窋有个儿子叫陶,生下来时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 字,因此起名叫鞠陶鞠陶后来作了周人的首领,他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称鞠姓 以名为姓鞠陶的后代中有个叫鞠武的,在燕国任大夫,他的后人以其名字命姓,称鞠姓堂号"清河堂":鞠常原是五代时南汉乾佑进士到了宋朝开宝年间,赵普为宰相,提拔鞠常为著作郎,后来又作了清河令历史名人鞠文泰:高昌王国,据《唐书》和《西突厥史》记载:“鞠氏家族是汉族血统,自凉州金城(榆中)迁来,信奉佛教” ,又载:“金城鞠氏是中央王族,西平鞠氏是地方旁支” 公元 629 年,唐玄奘取经时曾路过高昌受到良好的接待;鞠文泰诚恳的邀请玄奘为高昌僧侣 300 多人宣经讲道,每次讲经前他都跪在地上让玄奘踩着他的后背走上法座以示虔诚玄奘离开高昌时,他赠送了大量的路费、衣物、日用品和马匹,并派使者和卫队携带高昌王致突厥可汗的 24 封公文陪同玄奘西行每到一处“通国书及信物,可汗自目之甚悦,令使者坐,命陈酒设乐” 《唐书》 鞠 武:战国时燕太子丹太傅,曾荐荆轲于太子 鞠 钺:明代名人。
正德时他与妻子于氏被敌人俘获至城南寺,敌人逼鞠钺屈服,鞠钺拒绝,遂被杀,于氏撞石而死 鞠夫人:宋代舞蹈家,高宗时,为仙韶院第一,时称" 鞠部头" 战国时有孔子弟子鞠语,宋代有殿中侍御史鞠咏、雍熙进士鞠仲谋 鞠 陶: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五世孙后稷名弃,传说是帝喾的元妃姜嫄“踏巨人足迹,而身动如孕” (《史记》 )所生弃在幼年时就有成人的志向,玩的时候好拿种植五谷杂粮作游戏长大成人后对什么样的地种什么庄稼,怎样种才能长得好非常有研究,老百姓都愿意向他学习帝尧听到后,把他请来封为管理农田耕种的官叫“农师” 由于弃管理有方,老百姓跟他学种地连年增产,功劳很大,帝尧就把邰地(今陕西武功一带)赏赐给他作封地,封号为后稷,姬姓 弃去逝后,这种农师的职务一直承袭了 10 余代,其中有叫檠玺和叔望的,当传到不窋(zhu 阳平声,发“竹” 音,同“窟” )时,夏朝的“帝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 (《史记》 )失国,诸侯互相侵扰不窋辞去职务不当农官,带着族人逃避到了西北戎狄住的地方,古时候叫北豳,也称北荒(甘肃庆阳,现已改为“庆城” ) 不窋到北豳时,他的儿子鞠陶已经长大成人;关于他名字的来源有这样一段传说:据说鞠陶出生时右手的掌纹很象古代篆文的“鞠”字,于是取名叫鞠。
到北豳后,由于当时周人的居住条件很差,大部分采用穴居,于是周人的首领不窋封鞠为专门负责挖陶窑的官职,他带领周人一边挖窑烧陶器,一边挖窑用于住人,一段时间后,周人都叫他鞠陶(鞠,盈多也;陶,窑也) 不窋去逝后,鞠陶作了周人的首领他是周先祖奔北豳后的第二代首领,也是周人在北豳的真正开拓者据史志记载,后世周人都尊称他为“周老王” ,现庆阳城西 60 里有周老王陵,一直保存至今,明、清时还作过修缮鞠陶在北豳时为周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一是开拓疆土他派儿子公刘(刘者,兵器也;公者,尊长也)专门负责安全保卫工作那时,兵器平时都由专人保管,遇到打仗时每人发一件,这便是军队的雏形公刘,这个带有军事首领色彩的职务名称就变成了人名据《丰镐考信录》记载:“盖自不窋窜戎以后,地非安乐,事多草创,历三世至公刘有令德” 那时,面对外部威胁和内部叛乱是打是和万事都得从头做起,鞠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二是发展农牧业生产北豳原是少数民族集居地,北临朔方,当地人以游牧为主周人刚迁来时,遍地杂草重生,狼豺出没,非常荒凉不窋和鞠陶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运用到北豳,种植、养殖、狩猎同时并举,椐史载:“好稼樯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 (《丰镐考信录》 ) ,农业和牧业都有很大发展。
三是建城镇村庄定居后,鞠陶带领人们一边生产一边集中修建窑洞,有了剩余产品设集交2换,村庄城镇应运而生,周人从此定居下来当时北豳的政治中心人称“不窋城” ,鞠陶当政后对不窋城继续修建,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修了城门,把城的形状修的象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史称“凤凰城” 四是兴修水利不窋城东西两面各有一条河流到城南汇聚成一条大河(今马莲河)向南流去,在城南横卧一山叫“土龙岭”档住去路,至使不窋城连年水患,鞠陶带领五百土工、五百石匠经数月挖通土龙岭,消除一大水患他的另一贡献是凿天鹅池洞不窋城西河叫马岭水(今称环江)水质差,含盐硷高不能饮用,城东河叫白马河(今称柔远河)水质好,城里居民都饮东河水当遇到水患或敌人围困时就会断水,鞠陶经过勘察在城里向东河挖一斜洞,把东河水引入洞中,并用石砌成台阶,人们顺台阶下洞取水不用出城,体现了鞠陶的聪明才智据庆阳史志记载,这项工程到宋代才失去作用 鞠陶的儿子公刘是一位很有作为的人物他在 22 岁时将首府迁至南冈(今宁县城西) ,史称“公刘迁囱” ,势力范围已经扩展到今甘肃东部及陕西西南各县 《诗经.大雅.公刘》 “乃陟南冈,乃靓于京” 讲的应是这段历史诗中讲道:公刘率领周人身着华丽的服装,手持刀枪,背上干粮,旌旗烈烈,威武戚扬,浩浩荡荡的向南冈进发的雄壮场面。
后来公刘的儿子庆节“建国于豳”的“豳”指的应该也是这一带,周人在这里生活至少十五代以上在这期间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大戏西周建国后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把庆阳一带称北豳,把为北豳开发建立不朽功勋的周人先祖不窋、鞠陶、公刘并称为“三王”或“三圣” 一些从事先周史研究的著名学者怀疑不窋、鞠陶、公刘不是祖孙关系,即他们之间可能有断代,因为他们所处的时期与夏末商初同时期在时间上不匹配同时读过这段历史的人都知到,鞠陶在历史文献上记录的资料很少, 《史记》上只记载了短短的一句“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 无论是否有断代和史籍上记载的多或少,鞠陶在先周时期作为承上启下的历史人物能够名留青史让后世周人永远纪念,足以证明了他的历史功绩 在甘肃庆阳一带有关“鞠老王”的历史传说很多,其中《鞠老王喜得贵子》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故事说到:不窋年岁已高很想要个孙子阳春三月的一天晚上,人们发现鞠陶住的窑洞烈焰升腾光照山川,大家都以为着火了便来救火,等到近前一看院内一片寂静,正在纳闷时忽然从窑洞内传出小孩的哭声震耳欲聋——公刘降生了!人们欢天喜地,奔走相告,杀猪宰羊前来祝贺此时鞠陶正在烧窑弄的满脸碳黑,听到喜讯后高兴得二话没说就往家跑,看到这付模样大家都笑他,可他却说:“笑什么,这是喜色” 。
大家听到后都互相把脸抹黑以示庆贺后来生孩子脸上抹碳黑成为当地习俗一直延习至今 到黄帝的 25 代孙古公亶父时,周人南渡漆沮二水到达歧山脚下的周原,历经三代到姬昌时将都城迁至丰邑(今陕西长安县一带) ,这时周人经过了将近一千多年发展已经具备入主中原的条件当殷纣王淫乱不理朝政,诸侯纷纷离他而去的时候,姬昌的儿子姬发率周国大军经牧野一战一举推翻商王朝,入主中原建立西周王朝,姬发是为周武王,谥父姬昌为文王由此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辉煌历史 从轩辕黄帝到周朝各王都是姬姓,鞠姓从何而来呢?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天下鞠姓一家人,源自鞠陶世代亲!周的先祖在北豳时,正是部落联盟解体的民族大融合时期,随着城帮的建立和个体家庭出现,家庭的代表符号“姓”也逐渐产生北豳人为了纪念鞠陶的丰功伟业,一部分家庭以鞠为姓,鞠姓由此诞生了因此甘肃庆阳应是鞠姓起源的根,鞠陶就是鞠姓族人的命姓始祖一些人考证说:战国时期制鞠(皮制,一种踢着玩的球)业有所发展,这些制鞠工匠的后代便以职业为姓这种说法甚是荒唐,古人信奉天地神灵,好占卜,其实是为了表达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怎么能以踢着玩的东西为姓? 关于鞠姓先民的迁徙很难考证,最近本人查阅了大量文献,对鞠姓家庭的早期迁徙过程有了一点了解,现归纳如下:大致分为东西两路,西路沿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路线经天山北麓到达高昌(今吐鲁番) ;东路随武王伐纣进入中原大地。
周人入主中原后,北豳的鞠姓家庭逐渐向南发展,他们在周先祖的根据地世代生息繁衍经过不断的政权更迭,大约在西汉晚期有一枝鞠姓家庭迁3徙到古代凉州的金城(今兰州西)榆中定居到前秦时,大将吕光奉命率 7 万人马征讨西域,当部队行进到姑藏(今武威一带)时,由于淝水之战失败前秦瓦解,吕光乘势占据姑藏建立后凉政权公元 390 年经朝臣群议,吕光决定派儿子吕覆为西域大都护镇守高昌,《晋书》载:“命大臣子弟随之” ,其随行人员中当有鞠姓臣僚眷属公元 460 年天山北麓的柔然人进入高昌,扶植了一个叫阚伯周的人建立了高昌王国,后被一个叫马儒的取代公元 501 年马儒想要内迁,高昌旧人恋土不愿东归,于是杀马儒立鞠嘉为王,可想而知鞠嘉应是力主不愿东归的大臣之一从此,由鞠嘉建立了一个承传九代历时 134 年的真正的高昌王国据《唐书》和《西突厥史》记载:“鞠氏家族是汉族血统,自凉州金城(榆中)迁来,信奉佛教” ,又载:“金城鞠氏是中央王族,西平鞠氏是地方旁支” 公元 609年隋炀帝巡视西域,高昌王鞠伯雅率西域 27 国国王佩玉披锦,焚香奏乐跪在道旁相迎,场面之壮阔在西域的历史上前所未有隋炀帝回朝时鞠伯雅又亲自相送,一直送到隋都长安,令隋炀帝十分感动。
在长安“观风殿”隋炀帝亲自设宴款待,并把鞠伯雅请到自己身旁设坐以示重视此后鞠伯雅又陪同隋炀帝远征高丽,为感谢他,隋炀帝“妻以戚属于文氏女,号华容公主” (《唐书》 ) ,612 年归国后下令全国采纳汉式服饰到鞠文泰时,由于突厥人的不断侵扰不得不采用双重进贡的方式,一边对付突厥人一边应付隋朝皇帝,当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商旅的过境费公元 629 年,唐玄奘取经时曾路过高昌受到良好的接待;鞠文泰诚恳的邀请玄奘为高昌僧侣 300 多人宣经讲道,每次讲经前他都跪在地上让玄奘踩着他的后背走上法座以示虔诚玄奘离开高昌时,他赠送了大量的路费、衣物、日用品和马匹,并派使者和卫队携带高昌王致突厥可汗的 24 封公文陪同玄奘西行每到一处“通国书及信物,可汗自目之甚悦,令使者坐,命陈酒设乐” 《唐书》 后来鞠文泰与唐朝的关系恶化,公元 640 年,唐朝派侯君集远征高昌,此时鞠文泰发病而卒,幼子鞠智盛即位,因雅尔都城城高墙厚不肯投降,被唐军用“投石冲车”攻破,鞠智盛被俘囚至长安,高昌国灭亡被唐朝西州取代为了安抚高昌王眷属,唐太宗拜鞠智盛为左武卫将军封金城公;拜其弟鞠智湛为右武卫中郎将封天山公,并留在朝廷世代为官。
公元 690 年,鞠智湛的儿子鞠(麴)崇裕授左武卫大将军交河郡王,虽然官居二品但却受到武则天的宠信 随着西周王朝的建立,鞠姓先民获得了极大发展,一部分家庭跟随武王伐纣首先进入中原大部分家庭在周朝崇尚礼仪不断繁荣的同时,也先后迁徙到中原地区发展这种迁徙经历了不间断的漫长的过程这中间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孔子的学生鞠语;据《晏子春秋》记载:鞠语“明礼乐,审于服丧,其母死,葬埋甚厚,服丧三年,哭泣甚疾” ;齐景公出行路过此地看到后很受感动,倡议大家都应该这样做到了战国晚期的代表性人物是鞠武鞠武是燕国太子丹的老师,曾跟随太子丹到赵国都城邯郸做人质,对秦王的暴政非常了解,所以当太子丹为挽救燕国向他问计时,他便毫不犹豫的通过燕国名士田光把荆轲推荐给太子丹,接下来上演了一场著名的“荆轲刺秦,图穷匕见”的历史悲剧,从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太子丹身死,鞠武被迫逃难秦王朝建立后所实行的治国方略尽管对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的暴政和狭隘必然使他排除异己,鞠武及其家族难逃厄运,甚至其他鞠姓家庭也将受到株连秦汉时期氏族门第非常尊贵,氏族豪强各霸一方,其他小家族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甚至被迫隐姓埋名改换门庭的也当有之,西汉晚期的鞠谭就是一例。
据《汉书》和《元和姓纂》记载:鞠谭是汉哀帝的尚书令(尚书令是“九卿”中专门掌管皇帝奏章的一种官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