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鼎革对李渔话本创作的影响.doc
10页明清鼎革对李渔话本创作的影响-大学语文论文明清鼎革对李渔话本创作的影响 摘 要:明清鼎革之时,李渔生活在家乡金华、兰溪,亲身经历了这次改朝换代的战乱,他在诗中则详细地描述了一家人躲避战乱的实情,真实地记录了难民的悲惨生活,高度赞美和沉痛悼念在抵抗清兵的战斗中牺牲的官兵,对薙发表达了遗憾、无奈的情绪李渔的话本创作虽然始于江南战事结束之后,但这场战乱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痛苦记忆,成了他小说创作的生动素材,在话本中描述了清兵烧杀掠抢、草菅人命的行为和百姓惨遭蹂躏、九死一生的遭遇,更加明确地表达了对明朝灭亡的痛心,对降清官兵的愤慨 关键词 :明清鼎革 李渔 话本创作 一 明清鼎革是李渔一生中所遇到的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明朝灭亡十月,顺治皇帝入关,定都北京,建立清朝这一年,李渔三十四岁,生活在家乡金华、兰溪虽说直到顺治三年,清兵才攻陷金华,实际上,金华从崇祯十六年起便烽火连天,先有东阳诸生许都叛乱,后有明总兵方安国攻城,紧接着清兵南下,势如破竹,各镇溃兵骚扰浙东李渔亲身经历了这次改朝换代的战乱,曾带着家人在山中避乱,遭遇过多次险情他在晚年所著《闲情偶寄》中,回忆当年躲避战乱的情境:“至于甲申、乙酉之变,予虽避兵山中,然亦有时入郭,其至幸者,才徙家而家焚,甫出城而城陷,其出生于死,皆在斯须倏忽之间。
[1](P255)回忆往事,庆幸自己在战乱之中能活下来,说起来还比较轻松当时逃难的情境却完全不同他在诗歌《避兵行》中详细地描述了一家人躲避战乱的实情以及当时的心情:“八幅裙拖改作囊,朝朝暮暮裹餱粮只待一声鼙鼓近,全家尽陟山之冈新时戎马不如故,搜山熟识桃园路始信秦时法网宽,尚有先民容足处我欲梯云避上天,晴空漠漠迷烽烟上帝迩来亦好杀,不然见此胡茫然?我思穴处避入地,陵古变迁难定计海作桑田瞬息间,袁闳土室先崩替下地上天路俱绝,舍生取义心才决不如坐待千年劫,自凭三尺英雄铁先刃山妻后刃妾,衔须伏剑名犹烈伤哉民数厄阳九,天不自持地亦朽太平岁月渺难期,莫恃中山千日酒[2](P42-43)在那兵荒马乱的日子里,李渔带着全家背着干粮,藏匿山上,上天无路,下地无门,绝望时甚至想到杀妻刃妾,舍生取义金华的百姓,家家户户和李渔一样,东躲西藏,九死一生李渔亲眼目睹了金华百姓的悲惨遭遇,并在诗中真实地记录了难民的生活《甲申纪乱》云:“昔见杜甫诗,多纪乱离事感怀杂悲凄,令人减幽思窃谓言者过,岂其遂如是及我遭兵戎,抢攘尽奇致犹觉杜诗略,十不及三四请为杜拾遗,再补十之二有诗不忍尽,恐为仁者忌初闻鼓鼙喧,避难若尝试尽曰偶然尔,须臾即平治。
岂知天未厌,烽火日已炽贼多请益兵,兵多適增厉兵去贼复来,贼来兵不至兵括贼所遗,贼享兵之利如其吝不与,肝脑悉涂地纷纷弃家逃,只期少所累伯道庆无儿,向平憾有嗣国色委菜佣,黄金归溷厕入山恐不深,愈深愈多祟内有绿林豪,外有黄巾辈表里俱受攻,伤腹更伤背又虑官兵入,壶浆多所费贼心犹易厌,兵志更难遂乱世遇{艹佳}苻,其道利用讳可怜山中人,刻刻友魑魅饥寒死素封,忧愁老童稚人生贵逢时,世瑞人即瑞既为乱世民,蜉蝣即同类难民徒纷纷,天道胡可避[3](P8)生逢乱世,命如蜉蝣,贼抢兵夺,腹背受敌,稍不小心,肝脑涂地感到杜甫所记安史之乱也不及这次战乱之悲凄李渔一家还算幸运,毕竟在战乱之中生存下来,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在《婺城乱后感怀》一诗中写到:“重入休文治,纷纷见未经骨中寻故友,灰里认居停地欲成沧海,天疑陨婺星可怜松化石,竟作砺刀硎[4](P96)战后的金华尸骨遍地,满目疮痍《丙戌除夜》云:“秃尽狂奴发,来耕墓上田屋留兵燹后,身活战场边几处烽烟熄,谁家骨肉全借人聊慰己,且过太平年[5](P98)丙戌除夕,战乱尚未平息,不少家庭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亲人,李渔虽然活了下来,家乡凄惨的现状还是让他感慨万千,悲愤莫名。
李渔的话本创作虽然始于江南战事结束、移家杭州之后,但是亲身经历的这场战乱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痛苦记忆,清兵、强盗烧杀掠抢、草菅人命的行为,百姓惨遭蹂躏、九死一生的遭遇成了他小说创作的生动素材《奉先楼》主体故事写明朝末年兵荒马乱之中,池州府东流县舒秀才夫妇为了保全儿子而遭遇的种种苦难彼时流寇猖獗,大江南北没有一寸安土贼氛所到之处,遇着妇女就淫,见了孩子就杀甚至有熬取孕妇之油为点灯搜物之具,缚婴儿于旗竿之首为射箭打弹之标的者所以十家怀孕九家堕胎,不肯留在腹中驯致熬油之祸;十家生儿九家溺死,不肯养在世上预为箭弹之媒[6](P201)流寇的残暴行径令人发指,战乱中的百姓九死一生舒秀才因七世单传,夫妻两人商量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存幼子舒娘子“遇贼之初,把孩子抱在怀里,任凭扯拽,只是不放闯贼拔刀要斫孩子,她就放声大哭起来,说:‘宁可辱身,勿杀吾子!若杀吾子,连此身也不肯受辱,有母子偕亡而已!’闯贼无可奈何,只得存其一线”[7](P204)舒娘子用自己的贞节保全了儿子的性命在将贞节看得比生命还重的时代,舒娘子的选择及其给她带来了巨大伤害与痛苦可想而知最后舒娘子在完成保全儿子的使命之后,上吊自杀,被人发现得救。
小说将舒秀才一家的灾难归之于闯贼,还将同样霸占舒娘子的清朝的一位将军写得颇通人情,将舒娘子送还舒秀才,明显是作者的曲笔,且有意张冠李戴,当时在池州府杀戮奸淫的只能是清兵,不可能是闯贼因为李自成活动范围在今天的甘肃、陕西、河南、山西、湖北、河北、北京一带,根本就没有到过池州 《生我楼》描写了宋元之际一个家庭的悲剧,财主尹小楼与妻子庞氏只有一个独生儿子,不料儿子三四岁时失踪,年过半百的尹小楼想过继一个儿子,又担心招来一个贪财不孝之子,于是打扮成穷人到外地卖身为父,想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一个孝顺的继子还真有这样一位善良后生姚继用十六两银子买下他做养父适值元兵南下,盗贼蜂起,许多土贼乘机打劫,抢掳女子卖钱,姚继的未婚妻也被抢走,姚继到一家出脱妇女的人行寻找妻子,乱兵将妇人装在布袋中发卖,不让挑选,姚继买回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妇,只得认了母亲,在老妇的指点下,姚继终于买回了未婚妻当姚继带着母亲、妻子回家与养父团聚时,原来养母就是养父的妻子,更巧的是姚继就是尹小楼夫妇当年失踪的儿子小说写“元兵攻破燕关,势如破竹,不日就抵金陵又闻得三楚两粤盗贼蜂起,没有一处的人民不遭劫掠”[8](P220)在汉口镇,“乱信一到楚中,就有许多土贼假冒元兵,分头劫掠,凡是女子,不论老幼,都掳入舟中,此女亦在其内,不知生死若何;即使尚存,也不知载往何方去了。
[9](P223)在仙桃镇,“有无数的乱兵把船泊在此处,开了个极大的人行,在那边出脱妇女”“把这些妇女当做腌鱼臭鲞一般,打在包捆之中,随人提取,不知哪一包是腌鱼,哪一包是臭鲞,各人自撞造化那些妇人都盛在布袋里面,只论斤两,不论好歉,同是一般价钱[10](P224)战乱时期,百姓生灵涂炭,家破人亡妇女命运更加悲惨,被乱兵当做腌鱼臭鲞打包出售很明显,李渔所写的就是明清鼎革之际所发生的人间悲剧,小说中的地名可以为证,尹小楼是湖广郧阳府竹山县的财主,这“湖广郧阳府竹山县”是明代建制和地名,在南宋是京西南路房州竹山县尹小楼卖身在“松江府华亭县”,此处也是明代地名,属南直隶南宋时此地为两浙西路嘉兴府华亭县姚继自述是“湖广汉阳府汉口镇人”,“湖广汉阳府汉口镇”也是明代建制与地名,在南宋此地为荆湖北路汉阳军李渔为避文网,将故事背景移到了宋元之际 《女陈平计生七出》的主要内容是写耿二娘在战乱中凭借自己的机智保全贞操的故事,也反映了女性在战乱中的悲惨命运,李渔在入话中写到:“明朝自流寇倡乱,闯贼乘机,以至沧桑鼎革,将近二十年,被掳的妇人车载斗量,不计其数其间也有矢志不屈,或夺刀自刎、或延颈受诛的,这是最上一乘,千中难得遇一。
还有起初勉强失身,过后深思自愧,投河自缢的,也还叫做中上又有身随异类、心系故乡、寄信还家、劝夫取赎的,虽则腆颜可耻,也还心有可原,没奈何也把她算做中下最可恨者,是口餍肥甘、身安罗绮、喜唱奤调、怕说乡音、甚至有良人千里来赎、对面不认原夫的,这等淫妇,才是最下一流,说来教人腐心切齿[11](P78-79)战乱之中的女性,任人抢掠、奸淫、杀戮,还要承受封建伦理观念的谴责施暴者包括流寇、闯贼和清兵,时间长达二十年李渔写陕西武功县,“忽然流贼反来,东蹂西躏,男要杀戮,女要奸淫,生得丑的,淫欲过了,倒还丢下;略有几分姿色的,就要带去[12](P80)无论是带走的还是丢下的,都要受到侮辱,还得终生背上失节的道德枷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即便是同情妇女遭遇的李渔,也要根据受辱女性的选择将她们分为三六九等女人在战争中承受了更多的苦难 二 明清鼎革对文人的冲击有如天崩地裂,在传统的“严夷夏之防”思想的支配下,他们奋起反抗清朝的杀戮与占领,涌现出了一批抗清将领、有气节的学者与诗人李渔只不过是明朝的一个秀才,尚未开始小说、戏曲创作,其地位和影响几乎无从谈起但在事关文人节操与人格的大事面前,李渔具有清醒的认识。
李渔虽说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却将改换门庭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从小便让他读书习八股,准备科举考试李渔于明崇祯八年以五经见拔,崇祯十二年乡试落榜,崇祯十五年再次赴杭州应试,途中闻警而归如果不发生甲申之变,李渔或许会考中举人、进士,走上仕途,即便是出贡,也可以做学官明清鼎革之后,尽管清朝很快就恢复科举,并沿袭明朝的八股取士之法,李渔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这在《闲情偶寄》中有明确记载:“追忆明朝失政以后,大清革命之先,予绝意浮名,不干寸禄,山居避乱,反以无事为荣[13](P318-319)“绝意浮名”就是他下定决心不到新朝应试、为官 顺治三年丙戌,清兵攻破金华府城,战斗十分惨烈,守城总督朱大典率侍从二十余人自焚身亡李渔耳闻目睹了清兵占领家乡的全过程,用诗歌对在抵抗清兵的战斗中牺牲的官兵给予高度的赞美和沉痛的悼念《挽季海涛先生》序曰:“先生司铎长山,丙戌之难,先生靖焉其故友昭阳钮君,宦游过此,抚其弱息归盐城诗云:“服官无冷热,大节总宜坚师道真堪表,臣心不愧毡生无妻子托,死有故人怜不作招魂赋,知君在九天[14](P98)《婺城行吊胡仲衍中翰》云:“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头如雨落。
轻则鸿毛重泰山,志士谁能不沟壑胡君妻子泣如洗,我独破涕为之喜既喜君能殉国危,复喜君能死知己生刍一束人如玉,人百其身不可赎与子交浅情独深,愿言为子杀青竹[15](P43)称赞季海涛靖难大节凛然,胡仲衍殉国重于泰山悼念与清兵战死的官兵,其政治倾向是十分明确的在家乡沦陷之时,写这样的诗歌,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清人灭南明,与元人灭南宋有很多相似之处,文天祥为南宋之忠臣,被捕后绝食八日不死,留燕三年不屈,最终被元人杀害李渔称文天祥“千锤之铁,百炼之钢,较尸浮海上之十万余人,犹觉忠纯而义至”[16](P496)联系文章写作背景来理解,不难读出李渔以古喻今的动机 清朝统治者进军江南后便颁布了薙发令,要求全国官民全部薙发,改从满俗,以此来检验汉人是否真心归顺,执行十分严厉,堪称残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甚至对薙发稍有异议便会带来杀身之祸而汉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7]清朝统治者的这一做法极大地伤害了汉族人民的感情,他们以死抗争,宁愿断头也不薙发,有的索性落发为僧李渔虽然没有如此激烈的反应,但对薙发也是不满的,他在被迫薙发之后,写过两首《薙发》诗,其二云:“晓起初闻茉莉香,指拈几朵缀芬芳。
遍寻无复簪花处,一笑揉残委道旁[18](P325)从“一笑揉残委道旁”的行为来看,李渔对薙发是遗憾、无奈的情绪,在严厉推行薙发政策的时候,其诗中表达的倾向已经非常鲜明乾隆年间禁毁李渔的《笠翁一家言》,《薙发》诗便是重要原因清朝统治者对该诗的态度也证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