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工作师(中级)综合能力附件精简笔记.doc
10页1阶段阶段生理发展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面临的问题面临的问题婴幼儿婴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迅速学会 独立行走和用手操作物体以无意识记忆为主,机械记忆发达,从直 观思维转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关键有害羞、 骄傲和负罪感等情绪对语言感兴趣社会化过程:0-6 个月,单纯社会化反应; 7-24 个月,社会性感情联结建立;2-3 岁, 发展伙伴关系 自我意识三阶段:游戏伙伴、退缩、自我 意识的出现拒食、吮吸手指、咬指甲、心里 自闭学龄前学龄前3-6 岁,大肌肉发展成熟; 6-7 岁,智能迅速增长语言发展:以表达机能为中心向以思维机 能为中心转换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 制 道德发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 为口吃、攻击、沉迷于电视学龄期学龄期身体各方面和机能有进一步发展, 掌握了完整的动作语言发展:口头、书面、内部语言注意 力增强对环境适应性增强,有更符合实际的自我 意识和道德意识心理障碍、交往障碍、学习困难青少年青少年发育处于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生 殖系统和第二性征发育成熟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 过渡;是关键期和成熟期情绪有两级发 展特征出现性意识社会性发展由青少年社会化任务决定,其 核心任务是自我意识、道德观和社会交往 的进一步发展。
早恋、犯罪、适应不良青年青年黄金时期 22-35 岁感知、记忆、想象能力最佳心智活动到 最高水平一般能力(认识、实际操作) 和特殊能力(职业、人际关系、管理、适 应)发展更为成熟:人生观、友谊和爱情、心 理适应角色冲突与转换;工作上遭到歧 视;婚姻家庭的调适中年中年50 岁出现更年期处理社会关系、解决问题更加智慧情感稳定、性格成型、道德感和理智感上 升;婚姻更加务实;处于失业关键期如何度过更年期、适应婚姻关系 变化神经衰弱、焦虑症、疑病 症老年老年生理功能退化思维呈衰退趋势,但有较大平衡性原社会角色消退,产生失落感无用感、孤独感、生活和身体上 的困扰2模式模式理论假设理论假设治疗技巧治疗技巧特点特点心理社 会治疗 模式重要特征——开放性 (1)对人成长发展的假设:人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 生理、心理、社会三因素相互作用;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问题来自过去、现在以 及问题处理三方面的压力有关;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人际沟通是人与人有效沟通 交流的基础; (4)对人价值的假设: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直接治疗技巧直接治疗技巧: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治疗的 具体方法(反思性和非反思性) 、间接治疗技巧间接治疗技巧:通 过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技 巧。
反思性反思性:直接提供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接收状态 (支持、直接影响、探索—描述—宣泄)、非反思性非反思性: 与服务对象沟通,引导正确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现 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人格发展反思)(1)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 (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 (3)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对象(5 方面) ——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减轻系统功能的失调、 增强适应能力、开发潜在能力、改善人际交往关系认知行 为治疗 模式基本假设(2):认知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影 响;人的行动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 意识层次(3):意识→自动念头→图式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的短期治疗模式,关注服务对 象此时此地的经验和感受 技巧(5):个案概念化、合作式的治疗关系、苏格 拉底式的提问、结构化和心理教育、认知重塑1)认知和行为因素的结合; (2)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个案工作理性情 绪治疗 模式以人本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 断追求成长发展的趋向 ABC 理论——A(当前发生的事件);B(对遭遇事件 的认识和评价);C(事件之后出现的认知、情绪和行 为) 模式指出对象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受到对象 的信念的影响。
帮助对象的有效方法是协助对象质 疑非理性信念,使之形成理性的生活方式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服务介入技巧 (1)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反映感受、角色扮演、 冒险、识别 (2)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辩论、理性功课、放 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 难化、想象1)明确要求;(2)检查非理性信念;(3)与非理性 信念辩论;(4)学会理性生活方式;(5)巩固效果任务中 心模式服务介入的焦点集中在为对象提供简要有效的服务 上,希望帮助对象在有限时间内实现自己所选定的 明确目标五方面基本要求:(1)介入时间有限(2)介 入目标清晰(3)介入服务简要(4)介入过程精密(5)服务 效果明显 模式关注对象的自主性:(1)处理自己问题的权利和 义务(2)解决自己问题的潜在能力模式把沟通视为社工与对象间交流的工具,有效的 沟通具备: 两个要素:(1)有系统(2)有反应 五种功能:(1)探究(2)组织(3)意识水平的提升(4)鼓 励(5)方向引导1)清晰界定问题 (2)明确界定服务对象 (3)合理界定任务危机介(1)危机的定义:一个人正常的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危机介入基本原则(6):(1)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3入模式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分为成长危机 和情景危机。
(2)危机的发展阶段:危机发生→应对→解决危机→ 恢复期(1)及时处理(2)限定目标(3)输入希望(4)提供支持(5) 恢复自尊(6)培养自主能力(2)迅速作出危险性判断 (3)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 (4)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人本治 疗模式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1)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本质是好的,具有发挥自身 内在潜力、追求不断发展的基本趋向 (2)自我概念:对自己、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对环 境三方面的知觉和评价 (3)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适应不良(服务对 象借助曲解或否定等方式保持自我概念与经验的表 面一致),适应失调(冲突进一步加剧,无法维持表 面一致,面临极大的困扰和不安)创造一种有利的环境让服务对象接近自己的真 是需要,变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在能力的人此种人的五个特征: (1)准确领悟周围的人和事物,是理性的人(2)适应力 强,珍惜和享受生活(3)依据真是愿望选择生活方式, 忠于自己(4)面临众多选择,能体会到心理上的极大 自由(5)生活中有丰富的创造力(1)注重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品格和特点 (2)强调个案关系:表里如一、不评价、同感、 无条件的接纳、无条件的爱、保持独立性 (3)关注个案过程家庭治 疗模式以家庭作为基本的治疗单位,通过家庭动力和组织 方式的改变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问题。
(1)家庭系统过程中不是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 而是直接中断家庭成员之间循环互动的方式 (2)家庭结构涉及系统中的此系统、系统之间的边 界、角色和责任的分工、权力结构 (3)病态家庭结构纠缠与疏离(子系统间的关系过分 密切或疏远)、联合对抗(出现冲突时形成同盟)、三 角缠(通过第三方实现沟通交流,把第三方带入两人 的互动关系中)、倒三角(家庭权力由孩子掌握) (4)家庭生命周期改变家庭看法——重演、集中焦点、感觉的震撼; 改善家庭结构——划清界限、打破平衡; 改变家庭错误观察视角——协助建立合理的观察视 角、似是而非、强调优点三个主要阶段:进入家庭→评估→介入 (1)以家庭为焦点的工作 (2)关注家庭功能失调的评估 (3)强调家庭功能的恢复4模式模式应用范围应用范围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假设前提假设前提实施原则实施原则社会 目标 模式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 目或领域源于社会学、系统论小组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组员 之间的互动具有改变和发展的积极功能,通过 小组活动可培养组员社会意识,提升自我发展 能力1.培养并提升组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 2.发展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3.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社区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 4.致力于小组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治疗 模式服务对象主要是行为 示范的人群或有特定 问题的人群,如医院 病人、吸毒人员、社 区矫正最早源于精神医学、心 理学(行为修正理论、 学习理论) ,后社会学 (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理 论) 个人的社会关系与社会适应问题可通过小组工 作的方式得到治疗和康复,改变原有行为方式, 习得适应社会生活的经验,由此获得自我发展, 更好融入社会生活组员主要获得矫正性的治疗,以获得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帮助 1.综合性原则(综合运用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临床社会工 作的知识和实务技巧) ; 2.建构型原则(带领组员建构和发展社会性的治疗关系,以替代有 缺陷的社会关系网络,帮助组员适应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 3.个别性与共同性相结合的原则(设定每一组员的个别性治疗性计 划,同时寻找小组共同目标,实施整体性小组治疗计划)互动 模式对象没有固定概念, 有需要的人都可参加 特定的小组源于发展心理学、社会 关系学、社会结构理论、 小组动力学理论个人与个人间、个人与社会系统间存在相互依 赖的关系;小组是个人发展社会功能的场所; 通过小组活动及组员间的互动,可以增强组员 的社会功能和发展1.开放性的互动(小组的目标既在个人,也在环境,更在个人、小 组、环境之间的开放和互动) ; 2.平等性的互动(组员间的平等及个体独立性)3.“面对面”的互动(通过组员间面对面的沟通,促使其寻找小组 共同需求,以实现个人与小组的发展目标)发展 模式对象为困难人群、面 临危机的人群、寻找 更大自我发展的人群源于发展心理学、社会 发展理论、社会关系和 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 力学人有潜力做到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实现; 能意识到他人的价值,与他人形成互动;能意 识到小组的情境,在小组中采取行动。
1.积极参与原则2.“使能者”原则5阶段阶段组员的一般特点组员的一般特点社会工作者的任务社会工作者的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准备阶段开始阶段1.矛盾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2.小心谨慎与相互试探 3.沉默而被动 4.对社会工作和的依赖性1.协助组员彼此认识以消除陌生感; 2.帮助组员对小组的期望,提高对小组目标的认识; 3.讨论保密原则和建立契约; 4.制定小组规范——秩序性规范、角色规范、文化规范; 5.塑造信任的小组气氛——(1)主动与组员沟通(2)创造机会让组员表达想法(3)寻找并强调组 员间的相似性(4)澄清组员间的可能误解 6.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组关系结构——沟通结构、接纳结构、权力结构、领导结构、角色结 构领导者、鼓励着、组织者中期转折 阶段1.对小组具较强的认同感 2.互动中的抗拒与防卫心理 3.角色竞争中的冲突1.处理抗拒行为 2.协调和处理冲突 3.保持组员对整体目标的意识 4.协助组员重新构建小组 5.适当控制小组的进程社会工作者由中心位置向边缘 位置转移,扮演小组的协助者、 引导者,冲突的调解人、支持 者后期成熟 阶段1.小组的凝聚力大大加强 2.组员关系的亲密程度更高 3.组员对小组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4.小组的关系结构趋于稳定1.维持小组的良好互动 2.协助组员从小组中获得新的认知 3.协助组员把认知转变为行动 4.协助组员解决有关问题社会工作者地位接近“旁观者”1.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链接 者 2.小组及组员能力的促进者 3.小组的引导和支持者结束阶段1.浓重的离别情绪 2.小组关系结构的弱化1.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与感受 2.协助组员保持小组经验——模拟练习、树立信心、需求支持、鼓励独立、跟进服务 做好小组评估工作——社会工作者自评、组员自评、观察人员或督导的评估回到小组中心地位 1.引导者 2.领导者6模式模式基本假设基本假设特点特点实施策略实施策略角色角色优点优点缺点缺点地区 发展 模式1.社区居民愿意 参与社区事务; 2.社区问题的主 要成因是缺乏沟 通和合作; 3.社区可以实现 和谐。
1.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 2.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 社区的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