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文_幸福中国.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79229082
  • 上传时间:2022-04-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8.98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梦•幸福人民从主观意识视野下探析当前中国人为什么不幸福【摘要】经济学重视效用超过幸福,但幸福是比效用更深层次的人的精神感受,也叫主观幸福感单纯发展生产力的思路往往引发幸福悖论,而当前我国国 民幸福感相对滞后于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休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事实,表明中国正在 遭遇幸福悖论在主观意识的范畴下可以从人们的幸福认知水平、思维模式和情 感特点的角度对国人不幸福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既是对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 的系列问题的主观反映,又是对时下社会心态的深度剖析,使民众了解到自身存 在的制约幸福感提升的主要原因,从而坚定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加强思想道德 建设,净化舆论导向,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早日实现中国梦关键词】中国梦,幸福人民,幸福悖论,认知,思维,情感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7位新任常委参观中家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展览,期间习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中国梦”第一次作为正 式官方用语被公开提出,并引发全国热议在3月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 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无论是在国家民族的层面理解, 还是从普通民众的角度考虑,归根结底都要依靠人民的力量的实现,而人民生 活幸福与否则是衡量中国梦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然而,多方数据显示,当前 中国人普遍认为自己不够幸福荷兰Erasmus大学的Ruut Veenhoven教授曾对 中国做过3次幸福指数的调查,中国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为6.64(1-10标度), 1995年上升到7. 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o】2012年联合国首次发布“全 球幸福指数”报告,比较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幸福程度,中国内地排 名第112o彳这份榜单虽多遭诟病,但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和警示意义在此1 国民幸福指数•经营百科 http://wikiepinggu.org/doc-view-1705.htinl2013 年 7 月 8 日2 新民网 年 7 月 8 日期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但国民幸福却没有与之同步增加,这 表明,中国当今发展正遭遇幸福悖论一•幸福悖论的涵义幸福悖论,亦伊斯特林悖论或“幸福一收入之谜”,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 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最早提出并加以研究,指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居民幸 福感并不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增长的现象。

      1974年,伊斯特林在其著 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了伊斯特林悖论,或 叫伊斯特林反论、伊斯特林逆论他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通常一国富人 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但跨国比较时,穷国的幸福水平并不低于富 国他的研究数据显示,古巴的幸福水平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也就是说,收 入与幸福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热议有 资料显示,“在过去的50年中,美国和日本的自我描述的幸福并没有增加, 洲自1973年开始有记录以来,也没有增加'因此,自幸福悖论提出以来, 于这个关乎人类幸福的命题,无论是经济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对其表示出浓厚 兴趣和高度重视幸福是人的主体性感受,研究幸福悖论会逐渐把社会的关注点从经济财富 转移到对人的关注上,逐渐消除狭隘的GDP崇拜,从而引导政策的倾斜,有助 于党和政府“更有效地关注失业、离婚率、真实收入、不平等、友谊、交通堵 塞、犯罪、健康等问题,从而制定更合理更科学的公共政策幸福经济是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特征的要求,解决幸福悖论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经过程现 国家副总理汪洋在担任广东省委书记时首次系统提出“幸福广东”的概念,曾 抒妙论:“幸福在老百姓的眼中像花儿一样,党委政府要创造花儿生长的环境和 条件,提供阳光、空气、土壤。

      幸福话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各方面的重视,研究 幸福悖论可以为政府履行职能提出具体要求,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 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二•幸福悖论的主观成因3彭璧玉•重视非经济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N]•广州日报,2011-01-31(26).4王继平,陈甬军,“幸福悖论”的研究与启示[N]•光明日报,2007-04-24(10).5汪洋:幸福要像花儿一样但不能像筐儿一样,人民网, 年 7 月 8 日・简单讲,之所以会出现幸福悖论,就是因为社会发展通常以经济为中心,专注物质发展,但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仍以物质为中心,满足不了人 自由全面发展需求的话,必然会导致人的主观幸福感下降,从而产生幸福悖论 目前,对幸福悖论成因的解释,主要为以下几种理论:“忽视变量”理论;比 较视角下的“攀比效应” “棘轮效应” “享乐水车”以及适应性水平理论;“幸福 方程式”(幸福二效用/欲望);快乐经济学,等等但无论是哪种理论的研究都 离不开关于人的幸福认知水平的分析——对幸福本身的认识以及由此引申的对 婚恋的认知、对事实的感知和对幸福的评价分析幸福悖论成因的关键就在于 对主观幸福感的关注,而对幸福的认知水平则是影响人主观幸福感的最重要的 主观因素。

      正如林肯所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 多幸福)幸福认知水平1. 幸福与物质幸福究竟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至善,是心灵“合于德性的 实现活动”,是过好的生活那“至善”“德性”和“好的生活”又是什么?三 者都是作为目的的存在,本质上相同,即理性地生活用中国思想解释来说即 奉行中庸之道,比如说人饿的时候,既不能因禁欲吃的过少或过差,也不能因 纵欲而饕餐或奢华,恰好能满足生理需求的量和质的食物正好以此类推,适 当地满足人的自然天性,不多不少,就能获得“德性”,达到“至善”,过“好 的生活”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不能以外在的好处作为目的,如名誉、地位、财富 等,这些外在的好处叫“快乐”,而非“德性”它们只是获得“德性”的众多 手段的一部分,不至关重要也不一无是处没有德性的快乐离幸福最远,没有 快乐的德行相对很近,但也不完全等同于幸福物质财富只是手段,过多反而 会羁绊心灵的超脱,精神幸福才是目的,而只有手段与目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 终极幸福总之,借用尼采的一句话总结为,“幸福就是适度的贫困”然而幸福作为形而上存在的形式和价值,往往被现代人所忽视,人们过分 追求物质幸福而忽视精神幸福,过分看重手段并以此作为目的来追求,从而丧 失了追求幸福的纯真,故只能在欲海里苦苦挣扎,寻幸福而不得。

      而且,这两 种倾向如此强势的发展,“以至于不仅在观念世界中以极权形式封杀了人们享受 更丰富多样的以及更高层次的幸福的精神动力,而且在现实世界中造成消费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的泛滥,并结合科技的强大力量,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危机, 如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经济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等,严重 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侵蚀着人类的生活意义”62. 爱情与婚姻较之亲情、友情和事业,爱情和婚姻是幸福诸多内涵中人最期望能得到幸 福的领域,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现实的人对爱情和婚姻的认知上 存在很多误区,进而导致不适当和错误的行为1 •对爱情过于幻想或许的确如此,每个人在世界里都会有一位最佳对象, 唯一地存在着但人生充满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人生苦短而人海茫茫,因此这 样相互唯一的两个人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以对的身份相遇的几率究竟能有 多大呢?就像给一片树叶按照纹理配对,谁能确保真的存在相配的另一片?即 福寄托在这些模糊的不确定因素上,放弃眼前珍贵的爱人,甚至还嘲笑别人不 懂爱情爱情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导致拜伦式的伤感主义,又进而导致纵欲主 义7就像唐璜,一千零三个情人又如何,还不是没能收获到真正的爱情。

      幸福 其实就是该珍惜的时候学会别无所求便存在又如何寻得?可偏偏有些人,执地坚守着那微小的机会,把自己的幸2•对爱情过于现实哲学家桑塔耶那说,“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 成的,十分之一才靠被爱的对象幸福的爱情需要幻想与理性的有机结合无 幻想的爱情太平庸,基于幻想的爱情太脆弱 8厚此薄彼永远在爱情门外徘徊 现实生活的压力一方面诱使人们更多的关注恋爱对象的物质条件,甚至刻板地 遵循需要他符合的每一细节要求,精心的计算爱情和婚姻的成本;另一方面则 导致人们开始幻想“完美情人”,能够给予自己无缺的爱护,以致沉溺其中无法 接受现实中存在缺点的恋人3•对婚姻存在误读幸福的婚姻不是爱情的必然产物单纯靠爱情支撑的 婚姻会逐渐苍白脆弱不得不承认,爱情是有保质期的维系幸福婚姻不光需 要爱情,还得有日久而生的亲情和友情以及双方的责任感,这才是长久可靠的6王艺•论幸福转型——解决“幸福悖论”的一种新思路[J]・甘肃社会科学,2012,(5):44-48.7周国平•幸福的悖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8王琴•“幸福悖论”之我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⑻:74・75・ 事实表明“离婚较少发生于婚姻晚期。

      "9当代人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凭借对爱 情的热忱就迅速结婚,在婚姻中遇到的各种现实困难让他们手足无措,不去积 极解决而选择消极离婚,造成离婚率上升,人的情感得不到很好的归宿,甚至 精神流浪感情生活的无依无靠引发主观幸福感随之下降)人的思维模式1. 反事实思维反事实思维是指“在心理上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进而构建一 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认知的高级思维阶段和普遍现象,对个 体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唤起有着重要影响国外有学者通过对奥运会上金牌和铜 牌得主的不同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这种反事实信念 的力量可以强大到使处境更好的人反而比处境较差的人的主观感受更差"银 牌得主往往由于自己与金牌失之交臂而懊悔,铜牌得主则通常因为自己差一点 就错失奖牌而庆幸——对比效应由此产生其中,这种否定事实而进行更好的 结果假设以致产生负情绪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上行反事实思维人不知足 的心理和对名利的过分关注,往往导致对自己对现有事实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 评价,使得原本快乐的事却提升不了主观幸福感2. 环境适应理论一方面,从个人角度看,人的积极本性会促使人们去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尤其对生活中出现的愉悦和快乐性的刺激适应性更强。

      个体收入提高,人们通 常会较快地适应,并形成一种对高收入自动适应的心理习惯,正如“享乐水车” 理论所形容的,人的主观幸福感好比水车在不断地向上运动,但每次新的上升 都会回复到原点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分析,社会不断进步,人自然而然地 不断适应更高的生活水平,如果个体在社会的相对地位基本不变,其主观幸福 感通常也保持不变上述原因导致经济条件的改善对提高主观幸福感几乎没能 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三)中国人的情感特点9刘正山•幸福经济学[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10侯舒朦•幸福的悖论——反事实思维所带给我们的独特世界[J]•东北电力大学学 报,200&28(3):104-107・11彭璧玉•重视非经济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N] •广州日报,2011-01-31(26).社会心理学主流观点认为,当前中国人的情感特点主要包括羞耻感、社会 焦虑和怨恨三方面的特征1・羞耻感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一个人对自己言行的过失产生的某种感情,表现为对 自己违背内心的善恶和荣辱标准而产生的不光彩、不体面的心理,或因周围的 人的谴责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