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乌合之众》读后感(10篇).docx

20页
  • 卖家[上传人]:x****3
  • 文档编号:316617585
  • 上传时间:2022-06-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6.64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乌合之众》读后感(10篇)《乌合之众》读后感1  《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人,说到法国是绕不过去革命的,全书的观察基点就建立在大革命之后的过渡时代,群体的意志逐渐进入国家政治生活,慢慢成为统治阶层,这个背景也让群体心理学变得更值得被研究  心理学定义中的群体,最显著的特征是个体的消失,群体中个体的思想何感情会全部朝着一个方面迈进,这使群体具有无人可挡的巨大力量由于受到更为强大的无意识因素影响,群体存在几种基本特征:一是冲动、易变和急躁,原因在于群体中个体缺少了对刺激反应的加工能力,社会对个体的约束在群体的庇护下消失了;二是易受暗示和轻信,从这个角度看,历史也变得不可信了;三是感情的夸大和简单化;四是偏狭、装横和保守,自大但有渴望被奴役;五是群体的道德水平无论是低下还是高尚,都十分极端此外,群体没有理性的推理能力,只是把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但有丰富的想象力,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  群体的基本特征让他们的一切信念都具有宗教形式,被某个群体拥戴的领袖,在这个群体看来就是真正的神因此,成为群体的领袖,首先要通过个人魅力或者社会地位、财富获取声望,用坚信的意志不断成功保住声望,再通过断言、重复、传染三类手段驱动群体。

      但这种驱动往往不会长久,因为群体观念虽然呈现了表面的多变性,但内核顽固,产生漫长,改变困难,领袖一旦与群体的普遍信念和情感背道而驰,便不会持久  群体观念主要受到积蓄因素和即时因素的决定,前者是深层次因素积蓄因素有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制度和教育,其中种族是最强大的因素;即时因素包括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的无用和理性的缺位  全书最后对犯罪群体、陪审团群体、选民群体、议会群体四个涵盖来自各种特点、职业、智力水平的个体的异质性群体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就文明进化的共同阶段进行了总结:文明诞生之初,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个体聚集在一起,自然形成的法律结成整体的唯一纽带,漫长的时间和一致的环境造就了一个种族,种族获得某种理想般的基本观念,一种包含制度、信念和艺术的文明围绕这个理想开始诞生,但当文明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是不可避免的破坏,作为民族支持的理想开始衰弱,宗教、政治和社会结构开始动摇,人群最终变成了缺乏团结一致的个体,文明只徒有其表,国家开始发挥引人注目的影响,等到所有文明的积累消耗殆尽,乌合之众开始执行历史使命,革命开始,摧毁文明,终结信念这是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因此,书中说,没有传统,文明是不可能的,没有对传统的破坏,进步是不可能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以群体为支点,看社会和文明的历程,这无疑是一个有趣的角度,但书中的观点毫无疑问和社会主义是不一致的全书总结下来,虽然也承认群体或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但一个是毁灭一个是创造这点值得商榷另外,书中流露出的对女性心理和智力的歧视,让人无法苟同《乌合之众》读后感2  这是一本关于群体心理学的书,看此书,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他人,愿做个明白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群体,有时候夜深人静,独自一人时,有时候会疑惑,我为什么说那样的话,做那样的事,我又为什么被群体那样对待也许是受“乌合之众”的影响,无意识的按照群体的意识去行为  第1章中说,作为群体一员后,智力会被拉低,情绪会被群体左右举两个例子:第1次爬山时,在驴友的暗示传染下,我穿着长靴长羽绒服,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竟然走完全程培训现场,前后左右都在刷,我也会刷  中篇第一章中说,“在间接因素之中,有些因素普遍存在于群体所有信仰和观念的底层深处,这其中包括种族、传统、时代、制度和教育  前四个因素,在长久的历史中,基本已经根深蒂固,我体会不了最后一个教育,则深有体会啊  “一个国家为年轻人提供的教育,昭示着这个国家以后的面貌。

        我看不出国家怎样,但经历几十年的教育,可以看出我现在是啥面貌  如书中所批判的,“它让接受教育的人强烈地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并极力想从中逃离出去工人不想再当工人,农民不想再做农民,下层资产阶级除让子女从事政府公职外从不考虑其他可能的职业  学生生涯,“一天之中,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对一张黑板,连续两小时学习各种科目,他们俨然已经成为知识的活体容器  毕业后,“他们安顿下来,结婚生子,落入生活的俗套,兜着同一个圈子,囿于狭隘的个人职场;他们认真完成本职工作,仅此而已  这就是我现在的面貌  虽然国家在教育改革,但群体的观点早已深入骨髓,我看我家娃,同样深陷教育泥坑而无能为力啊  我们怎样免于群体的裹挟呢?  我觉得,有时候就算自认为是一个人,一个人散步、一个人刷,若没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不知道“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里去?”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想法行为都是身处群体的反应,即时刻被群体裹挟着,如何保持清醒、独立判断么?  在群体的专有特征当中,比如冲动、急躁、毫无推理能力、缺乏判断和批判精神、情感夸张等,听上去都不是好词儿,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  我觉得看书,可以帮助提高我们的认知,知道的多了,总会有点批判精神吧,所以生活中要抽时间多看书。

      看书一定要注重思考,很多时候我们懒得思考,看书也需要动脑,所以执行看书这个动作有时候就挺难的,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思绪去看书,我之前看一本书中说练习冥想可以帮助我们驯服胡乱奔腾的思绪,但冥想对我来说太难了,我不会,书中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感受自己的呼吸,吸气、屏气、呼气、屏气,一直循环,不知道有没有用啊,因为我也没实践几天,书里说有用,哈哈  愿我们都是明白人,不随便跟着群体随波逐流《乌合之众》读后感3  《乌合之众》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895年,国内翻译的出版年份主要集中在20xx-2022年,目前豆瓣上书评基本上都在8分以上我读的国内翻译版本是20xx年1月出版本的,翻译人员是:董强,这个人曾在法国游学12年,是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董强翻译的这版书,从出版后,到现在凭借着口碑,获得不少网友的一致好评,由于我本人在阅读此版本之前,并未阅读过其他译者出版的版本,所以,不好对其它版本的书进行评论,但是,从豆瓣的评分上还是可以看得出来实力如何的这个版本的《乌合之众》从出版到现在在豆瓣中的评分为8.5分,可以想像书友们对这个版本的肯定  看完这本书后,我第一反应是,不得不佩服国外专家的学术研究精神,他们能对于某些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地研究,逻辑推测下去,最后,再给你得出个结论。

      这就像是,中国古人所提出的观点: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本书中的经典语录也不少,网上也有很多整理的文章,这里本人就不一一列举了,有需要的可以自己去搜索了解一下  首先,作者对“群体”的研究、思考可谓是相当深厚群体,是毫无逻辑可言的,群体,又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一旦被群体的思绪所左右,群体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其次,作者在书中也阐述了,个人一旦入了群体之中,他就会丧失他自己原有的个性以及逻辑判断力,接管他个人思维的就是群体的思想  再者,群体又需要引领者,引领者需要个人威望,而威望又来源于成功所以,你会发现凡是比较牛的成功者,TA所说的很多话,都会有N多人相信,会有N多人愿意追随TA这就让我联想到现今社会的粉丝经济,粉丝可以为偶像做出N多非理性的事情,这就是群体思维的体现所以,对于互联网上的各种刷屏的营销案例,背后能够火的本质原因,就是能聚集到某个“群体”的人群,而这个“群体”就会按着“设计者”之初的剧本走下去  最后,作者也在书中表达了对于西方社会普选的观点,这里引用一下书中的一小段文字:“全民普选的缺陷自然是太明显了,所以不可能不看到我们不能不承认,人类文明就是由一小批高级精英构建起来的,他们构成了一个金字塔的顶尖。

      金字塔随着价值的递减而向下扩展,每一层都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深层阶层一种文明的伟大,自然不能取决于低级成员的普选,因为他们代表的只是数量而且,群体的普选可能还是危险的他们已经给我们招来了好几次入侵”  这段文字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同时,自己也有感而发,做了一次读书笔记:“本书首版是1895年,这段话,在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西欧国家慢慢得到验证了,看看现在的西欧国家被所谓的“政治正确”的“难民”移民搞成什么样了?巴黎圣母院就这么一把火给烧了同样的,美国的民粹主义正在吹起,后面的路,可想而知  这本书,可以给自己时刻地提醒,不要被“群体”思想所左右,要时刻地保持“批判性思考”,时刻反思,多问自己为什么?《乌合之众》读后感4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最为著名的社会心理学著作这本并不是很厚的书却精致、深刻又犀利的描述了当人们形成一个群体时别样的心态读完关于群体的一般特征,我恍然大悟,原来人、聚集在一起的人、心理群体,三者是如此的不同  个人是最简单的构成,一个人思考,一个人采取行动,这些个性并不一定在个人聚集成群后依旧保持下来聚集在一起的人,如果只是单纯的很多人站在一起,这只能称之为拥挤,也不是心理学所研究的群体。

      只有当聚集成群的人进入一种状态,形成一种独特的存在,受群体精神统一支配时,才构成心理群体  自觉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相同的方向,是即将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听起来很晦涩难懂,但现实确实如此,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人性必然是复杂多变的,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当个人融入群体时也是如此一个人不敢做的事,周围的一群人都做了,于是自己也心安理得地做了,好事或者坏事都不例外  心理群体最惊人的特点在于,一旦构成群体的这些个人获得了集体心理,不论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人时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者智力,不论他们之间相同与否,他们那些固有的思想感情都将发生变化,组成一个群体的个人不同于孤立的个人正如书中所说:“若不是形成了一个群体,有些念头或感情在个人身上根本就不会发生,或不会变成行动就像疫情期间抢双黄连的事件一样  书中在分析心理群体的特点的形成原因时指出:群体更容易让人丧失责任感,宣泄本能的欲望群体间有着传染的现象,就好像无形中的催眠,足以使人随时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受传染的影响,群体更易于接受暗示在作者的细致分析后,群体在我心里突然间变成了一个诡异甚至有魔力的力量,由于群体的存在,有时可以引发最血腥的暴行,有时却又只需要一句悦耳的言辞就可以将其唤醒。

        诚然,中国作为一个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国家,心理群体的特征表现的更为明显但是,公众情绪的高涨与泛滥并非是“中国特色”,任何一个社会在转型时期,都会面临这样的过程,这可以说是一个社会从富足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历史已经让我们看到了1890年—1920年间,美国如何在两代人的努力下,变成了一个相对幸福、公正的社会,抑或是1976-2022年间,西班牙如何从佛朗哥年代的压抑、封闭,变成了开放、自由、富有创造力新国家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逐渐纳入世界,对于民意狂热的现状,我们应做冷静理性的认识,不应消极悲观,更不应盲目乐观但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不能让一种模糊的情绪成为一种真正的信仰如果当这种夸张和单纯的情绪成为一种真正能够主宰群体的力量,它对社会的伤害将难以估量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社会现在的处境只是个过渡阶段虽然前面的道路布满荆棘,但我们终能走过去《乌合之众》读后感5  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成书至今已有101多年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群体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等群体智慧,但本书却直言不讳、简单粗暴地指出群体的诸多劣根性,认为群体中累积起来的只有愚蠢的智慧,而非天才的智慧,正如群体不会比伏尔泰更智慧,而是伏尔泰一人要比整个世界更智慧。

        整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群体是如此的盲目和缺乏理性,这种心理劣根性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