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珠三角基塘农业的现状与出路.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380904112
  • 上传时间:2023-03-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3.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 . 基塘农业的现状与出路前言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三农”问题珠三角目前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之一,工业强镇、工业立镇成为其发展纲领,农业成为工业的发展的服务对象继续做贡献的农业面临既要满足本地巨大人口的基本需求又要具有进入港澳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农业生产的问题要重新从全盘和长远考虑,怎样让原来的基塘农业模式再展雄风,继续发挥其在新的形势下的优势呢?基塘农业的辉煌被称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地区在改革之前是靠农业称雄厚全省甚至全国的,农产品无论是产量还是种类是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其中有一种生产模式是特有的,那就是基塘农业,它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智慧杰作,由于珠三角河网众多,地势低洼,土地不肥沃,农民以水产养殖为主,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综合利用与养鱼有关的条件,充分发挥一石多鸟的作用,创造的一种以鱼塘为主体的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具体是鱼塘的塘基上种桑、种蔗、种果树等,与鱼塘结合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基塘互相促进,以桑基鱼塘最典型这是珠三角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态农业,立体农业,饮誉一时俗谚: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

      基塘模式的生产将桑、蚕、鱼三者结合,可节省饲料与肥料费用利用水患严重的低洼地,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堤以塘泥为肥料种植作物作物又可作为饲料,如此塘基互养,形成良性“水陆互养”塘鱼、蔬菜、瘦肉型猪、家禽、优质水果、花卉等产品不但可以充分满足本地消费,并大量出口港澳,运销地今天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其作用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 “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精细,表达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规模产生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水体)生产力;四是“安全”,即产品和环境安全,表达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建立一种天然的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观五是“精细”,即精耕细作,投入的劳动力多,回报也高这种精细化农业方式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珠三角人地矛盾,缓解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间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从而缓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等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缓解残留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的压力,表达了珠三角人们的勤劳和智慧,摸索出一种原始的绿色生态农业。

      在集体化的农村,市场经济不发达,这种基塘农业带有自给自足的性质,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目前的现状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农业的特色,集中分布在、南海、等市不过,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已发生巨大变化现在珠三角农村镇区很少见到原来立体式的基塘生产模式了,桑基已不存在,更多的是变成专业化集约式的生产模式,如花基生产从我们实地考察和观看珠三角地区的航拍可看出基塘边的景观发生了变化,桑树林、甘蔗林不见了,塘基上种草、种菜、养家禽基”上作物多样化,“ 桑基 →菜基(花卉、玉米、花生等)→草基(橡草)→杂基(蔬菜、瓜果)”,“塘”鱼养殖科学化,饲料养殖、 网箱养殖、机械养鱼据资料说明:六七十年代,珠江三角洲曾是全国三大蚕桑基地之一,最大的蔗糖基地、塘鱼基地,以荔枝、香蕉为代表的亚热带水果产区而目前蚕桑生产已经消失,桑基鱼塘变成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象草(塘鱼饲料)或蔬菜、水果、花卉;甘蔗面积不断减少,最大蔗糖基地已让位给雷州半岛和各地的糖厂或缁丝厂相继关闭,糖厂、南海糖厂等停产多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基塘生产方式的衰败人喜欢的蚕蛹也在餐桌上消失了糖厂作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和自行建筑安装投产的大型糖厂之一,经历了30年的辉煌,被誉为中国工业的符号之一。

      糖厂于1957年12月27日建成投产1959年10月,该厂投产两年就为国家积累的资金,相当于建厂投资金额的两倍,被省政府评为“先进集体”当年,该厂的负责人还出席了全国工交、基建、财贸方面的群英会会上,周恩来总理亲自授予糖厂一面锦旗如今被珍藏于博物馆现在基塘生产仍存在,只是“物非人非”,一是“塘里的主人”变了,以前是四大家鱼为主角,80年代之后,农村不断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在发展多品种养殖的基础上,扩大主导产业规模,缩减低效益养殖品种面积,重点以对虾、鳗鱼、甲鱼等为代表的名优水产品和观赏鱼类的养殖,并且迅猛发展,以此实现农民增收的 “加速器”省是全国最大的观赏鱼生产和分销基地,其销售额占全国的六到七成,它不再需要生物肥需要的是饲料市是省渔业强镇,一直以来业界流传一句话:对水产品,是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渔业多年来更是市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乡镇城市化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水产养殖转向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鱼类,市自然而然成为承接水产养殖(包括大鱼和鱼种)首选区域,加上多年来的坚持通过高标准整治鱼塘,养殖产业链日趋成熟,包括养殖、免疫、饲料和流通,每个环节都有成熟的市场运作,并且养殖呈现区域性分布特点,形成九大优势水产品养殖产区,包括七大淡水养殖优势产区——横栏、板芙、坦洲南美白对虾养殖区;西区、港口、横栏罗氏沼虾养殖区;东升、黄圃、民众、三角鲩鱼养殖区;坦洲、黄圃鳗鱼养殖区;横栏、黄圃、沙溪桂花鱼养殖区;港口、东凤、三角、民众鲮鱼养殖区;横栏、三角、民众、黄圃中华鳖养殖区;以与两大海水养殖优势产区——神湾坦洲禾虫养殖区,南朗白蚬养殖区。

      黄圃镇是目前乃至最大的草鱼鱼种生产基地,鱼种养殖面积达2.8万亩海洋局长梁梳九表示,目前的渔业布局初步形区域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现代渔业格局 塘基发生变化,没有桑树和果树的掩映,“鸡鸣桑树巅”的情形没有了,种草、种菜、养鸡鸭以前以基堤栽种的作物不同而分的桑基鱼塘,蔗基鱼塘与果基鱼塘界限不存在,由原来的混合农业变成单纯的水产养殖业在与珠三角各地见到的是,基塘路面变窄而新为了运输方便,塘基变成简易的公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符合特种鱼类的生长环境需要,鱼塘两三年要挖一次,进行高标准整治不适宜各果树二是基塘上的种植东西变了土地承包后,个人拥有面积有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投入大,年限长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农民是一个精明的“利益人”,不如来短期的种植、养殖业更划算为什么不种桑树,我们从一位曾经担任过村长的老人口中得知受目前由于工业发展,污染环境严重,以至于蚕不吐丝,既无纱抽,也无蚕蛹可卖,种树又占地方,不如不种种甘蔗吧,本地没有糖厂,自己运出去卖,经济效益低种果树吧,难管理,产量少桑蚕与甘蔗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退出了基塘三是基塘的流转快由于经济的原因,基塘承包人变化快,承包人的观念和养殖对象影响到塘基的利用价值。

      例如虾类的养殖以水质要求高,对水温要求高,气温低时要搭棚,三个月要捕捞一次,塘基四周种果树是不可能的据资料统计,目前大幅压缩了“四大家鱼”的养殖面积,改为养殖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使虾类品种养殖面积增加了2050亩,虾类养殖面积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37%,成为水产的一大支柱产业,也由此一跃而成的虾类养殖主产区之一再来看一看情况,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鱼塘被征用,使得塘租越来越贵目前水产养殖已经转向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而传统的、单位经济效益不高的四大家鱼正逐渐被淘汰出养殖区域,著名的甘竹牌豆豉鲮鱼的鲮鱼已不再由本地提供了的村已成为著名的花木基地是一个例子,基塘农业生产自然寿终正寝更不用说了,其城镇化程度更高,没有基塘的影子总而言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是影响基塘农业的主要原因市古镇的现代化农业已初步达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古镇人用20 年培育了庞大的灯饰产业集群,同时还用10年培育了传统的绿色产业集群自1999年被列为珠三角十大农业现代化示区之一后,古镇在五年的建设期,“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狠抓农业信息网络、基塘标准化、生态农业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业机械化建设和城镇建设,达到了“五高六化”的标准,成为省首批建成的农业现代化示区之一,并于2004年被国家批准设立省级现代农业示区。

      将来的选择基塘农业这种区域立体生态农业,是在一定区域或同一基面土地上(含水域中),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根据自然和社会资源分布的时间和空间差异,以与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理生态特点,发展为塘中养鱼,基上发展种植、林果业立体农业模式种植业、养殖业甚至农产品加工业结合起来,形成多物种共存、多层次结构、多产业组合、产品多级加工转化、空间布局和结构更为合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农业各部门联系紧密,农林渔全面发展,增加土地的最终有效产品的物质转化率和生产量,都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1992年,桑基鱼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 据一位参观过珠江三角洲某地桑基鱼塘的外国学者说:“基塘是一个很独特的水陆资源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这种耕作制度可以容纳大量的劳动力,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同类型的低洼地区也可以这样做”,并主动提出资助经费进行研究可见,独具珠江三角洲农业特色的桑基鱼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目前情况让人担忧,怎样让其发挥更好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资源配置符合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改变资源的分配现状和分配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即是对农业占用资源的状况进行调整,使得基塘农业的资源优质配置,从而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双赢选择。

      农业资源配置方式的改进,主要从以下两种途径进行:一是从长远角度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是指政府采取计划方式还是市场方式来分配农业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资源配置完全采取市场方式,其特点是以利益为最大原则,农民在利益的驱动下,发生滥用资源、竭泽而渔等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短期行为因此,在以市场为主要资源配置手段的同时,还要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规和纠正市场的某些不足可持续农业的实现要建立在农民自觉节约、保护利用资源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农民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改变人们的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农民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主要考虑的是近期效益的大小,因此要求在破坏资源取得效益和节约资源获取收益这两种方式的选择上要引导农民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引导农民改变利益追求,关键在于改变和影响农民的利益预期,通俗地说就是改变农民在浪费资源和节约资源中所获得的利益差如果浪费资源得到的利益小于节约资源得到的利益,那么,农民就会自觉地采取节约资源的行为目前珠三角农村又走集体合作化道路,是对资源重新利用,是一个整体利益和长期发展的双赢的选择二是进行技术创新,科学对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农业资源配置现状的作用越来越大将先进的技术进一步应用到农业领域中来,为基塘农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真正使科学技术现代化成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目前,珠三角地区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例如,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以生态旅游度假、生态旅游休闲与水上活动为主题,突出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科普教育、产业化生态养殖、种植示基地等功能,以提高经济收入来达到以园养园的目的2008年市委副书记启红提出:的“三农”问题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应按照“宜城则城、宜乡则乡”的原则,适宜发展工业、推进服务业、走城镇化道路的镇村,就大力提升产业结构,推进城市化发展步伐;适宜维持农村现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