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数学压轴题剖析.pdf
43页1 / 43 中考数学压轴题剖析 1( 9分)( 2015?云南)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 2+bx+c(a0 )与 x轴相交于 A,B两点 ,与 y轴相交于点 C,直线 y=kx+n (k0 )经过 B,C两点,已知 A(1,0), C(0,3),且 BC=5 ( 1)分别求直线 BC和抛物线的解析式(关系式); ( 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 B, C,P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 求出点 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 专题:综合题 分析: ( 1)由 C的坐标确定出 OC的长,在直角三角形BOC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OB的长,确定出点B坐 标,把 B与C坐标代入直线解析式求出k与n的值,确定出直线BC解析式,把 A与B坐标代入抛物线解析式求 出 a的值,确定出抛物线解析式即可; ( 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不存在点P,使得以 B,C,P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分 两种情况考虑:当PCCB时, PBC为直角三角形;当PB BC时, BCP 为直角三角形,分别求出P的坐标即可 解答:解:( 1) C( 0,3),即 OC=3,BC=5 , 在 RtBO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OB==4,即 B(4,0), 把 B与 C坐标代入 y=kx+n 中,得:, 解得: k=,n=3, 直线 BC解析式为 y=x+3; 由 A( 1,0), B(4,0),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x1)( x4)=ax 25ax+4a, 把 C( 0,3)代入得: a= , 则抛物线解析式为y=x2x+3; ( 2)存在 如图所示,分两种情况考虑: 抛物线解析式为y=x2x+3, 2 / 43 其对称轴 x=== 当 PCCB时, PBC为直角三角形, 直线 BC的斜率为, 直线 PC斜率为, 直线 PC解析式为 y 3= x,即 y=x+3, 与抛物线对称轴方程联立得, 解得:, 此时 P(,); 当 PB BC时, BCP 为直角三角形, 同理得到直线 PB 的斜率为, 直线 PB 方程为 y=(x4) = x, 与抛物线对称轴方程联立得:, 解得:, 此时 P (, 2) 综上所示, P(,)或 P (, 2) 3 / 43 2.如图,正方形ABCD 中,点 A、B的坐标分别为( 0,10),( 8,4), 点 C在第一象限动点P在正方形ABCD 的边上,从点 A出发沿 ABC D匀速运动, 同时动点 Q以相同速度在 x 轴正半轴上运动,当P点到达 D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 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 当 P点在边 AB上运动时,点 Q的横坐标(长度单位)关 于运动时间 t (秒)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请写出点Q开始运动时的坐标及点P运动 速度; (2) 求正方形边长及顶点C的坐标; (3) 在(1)中当 t 为何值时, OPQ 的面积最大,并求此时P点的坐标; (4) 如果点 P、Q保持原速度不变,当点P沿 ABCD匀速运动时, OP与 PQ能否相等, 若能,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 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 1) Q ( 1, 0) 点 P 运动速度每秒钟1 个单位长度 ( 2) 过点 B 作 BFy 轴于点 F , BE x轴于 点E,则 BF8, 4OFBE 1046AF 在 RtAFB中, 22 8610AB 3分 过点 C 作 CGx轴于点G,与FB的延长线交于点H 90 ,ABCABBC ABF BCH 6,8BHAFCHBF 8614,8412OGFHCG 所求 C 点的坐标为( 14,12) 4 分 ( 3) 过点 P作 PMy 轴于点 M,PN x轴于点 N, 则 APM ABF APAMMP ABAFBF 1068 tAMMP A B C D E F G H M N P QOx y 4 / 43 34 55 AMtPMt, 34 10, 55 PNOMtONPMt 设 OPQ的面积为 S(平方单位) 213473 (10)(1)5 251010 Stttt (0 10)5 分 说明 :未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不扣分 3 10 a <0 当 47 47 10 3 6 2() 10 t 时, OPQ的面积最大6 分 此时 P的坐标为( 94 15 , 53 10 ) 7 分 ( 4) 当 5 3 t 或 295 13 t 时, OP与 PQ相等 3、直线与坐标轴分别交于两点,动 点同时从点出发,同时到达 5 / 43 点,运动停止点沿线段 运动,速度为每秒1 个单位长度,点 沿路线 运动 6 / 43 (1)直接写出两点的坐标; (2)设点的运动时间为秒, 的面积为,求出 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7 / 43 (3)当时,求出点的坐标,并直接 写出以点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 的坐标 解( 1)A(8,0)B( 0,6)1 分 ( 2) 8 / 43 点由到 的时间是(秒) 点的速度是 9 / 43 (单位 /秒) 1 分 当段上运动(或0 )时, 1 分 10 / 43 当段上运动(或 )时,, 如图,作于点,由 ,得,1 分 11 / 43 1 分 (自变量取值范围写对给1 分,否则不给分) ( 3)1 分 3 分 4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2x8 分别与 x 轴,y 轴相交于 A,B 两点,点 P (0,k)是 y 轴的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以P为圆心, 3 为半径作 P. (1)连结 PA,若 PA=PB ,试判断 P与 x 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 k 为何值时,以 P与直线 l 的两个交点和圆心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12 / 43 解:( 1) P与 x 轴相切 . 直线 y=2x8 与 x 轴交于 A(4,0), 与 y 轴交于 B(0, 8), OA=4,OB=8. 由题意, OP=k, PB=PA=8+k. 在 RtAOP中, k2+42=(8+k)2, k=3, OP等于 P的半径, P与 x 轴相切 . ( 2)设 P与直线 l 交于 C,D 两点,连结PC,PD 当圆心 P段 OB 上 时,作 PE CD于 E. PCD为正三角形,DE= CD= ,PD=3, PE =. AOB=PEB =90 , ABO= PBE , 13 / 43 AOB PEB , , , , 14 / 43 . 当圆心 P段 OB 延长线上时 ,同理可得P(0,8), k=8, 当 k=8 或 k=8 时,以 P与直线 l 的两个交点和圆心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15 / 43 5.如图 1,在等腰梯形中,, 是的中点,过点 作交于 点,. 16 / 43 (1)求点到的距离; (2)点为线段上的一个动点,过 作交于 点,过作 17 / 43 交折线于点 ,连结,设 . 当点段上时(如图 2), 18 / 43 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 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当点段上时(如图 3),是 否存在点,使为等腰三角形?若存 19 / 43 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0 / 43 解( 1)如图 1,过点作于点 1 分 为的中点, 21 / 43 在中, 2 分 即点到的距离为 22 / 43 3 分 (2)当点段上运动时, 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23 / 43 , 同理4 分 如图 2,过点作于 24 / 43 , 25 / 43 则 在中, 的周长 =6 分 当点段上运动时, 26 / 43 的形状发生改变,但恒为等边三角形 当时,如图3,作于 ,则 类似, 27 / 43 7 分 是等边三角形, 此时,8 分 当时,如图4,这时 28 / 43 此时, 当时,如图5, 则又 29 / 43 因此点与重合, 为直角三角形 此时, 30 / 43 综上所述,当或 4 或时, 为等腰三角形10 分 6( 9 分)( 2014 年云南省)已知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是坐标原点,矩形ABCD 是顶点坐标分别 为 A(3,0)、 B(3,4)、 C(0,4)点 D在 y 轴上,且点D的坐标为( 0, 5),点 P是直线 AC上 的一动点 ( 1)当点 P运动到线段AC的中点时,求直线DP的解析式(关系式); ( 2)当点 P沿直线 AC移动时,过点D、P的直线与x 轴交于点M 问在 x 轴的正半轴上是否存在使DOM 与ABC相似的点M ?若存在,请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3)当点 P沿直线 AC移动时,以点P为圆心、 R(R0)为半径长画圆得到的圆称为动圆P若设动 圆 P的半径长为,过点 D作动圆 P的两条切线与动圆P分别相切于点E、 F请探求在动圆P中是否存在面积最小的四边形DEPF ?若存在,请求出最小面积S的值;若不存在,请 说明理由 31 / 43 考点:圆的综合题;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垂线段最短;勾股定理;切线长定理;相似三角形 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综合题;存在型;分类讨论 分析:( 1)只需先求出AC中点 P的坐标,然后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直线DP的解析式 ( 2)由于 DOM与ABC 相似,对应关系不确定,可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利用三角形相似求出OM的长, 即可求出点M的坐标 ( 3)易证 SPED=SPFD从而有S四边形 DEPF=2SPED=DE由 DEP=90 得 DE 2=DP2PE2=DP2 根据“点到直线之间,垂线段最短”可得:当 32 / 43 DP AC时, DP最短,此时DE也最短,对应的四边形DEPF的面积最小借助于三角形相似,即可求出 DP AC时 DP的值,就可求出四边形DEPF面积的最小值 解答:解:( 1)过点 P作 PH OA ,交 OC于点 H,如图 1 所示 PH OA , CHP COA == 点 P是 AC中点, CP=CA HP=OA ,CH=CO A( 3,0)、 C ( 0,4), OA=3 , OC=4 33 / 43 HP=, CH=2 OH=2 PH OA ,COA=90 , CHP= COA=90 点 P的坐标为(,2) 设直线 DP的解析式为y=kx+b, D( 0, 5), P(,2)在直线DP上, 34 / 43 直线 DP的解析式为y=x5 ( 2)若 DOM ABC ,图2(1)所示, DOM ABC , 35 / 43 = 点 B坐标为( 3,4),点 D的坐标为( 0 5), BC=3 , AB=4 ,OD=5 = OM= 点 M在 x 轴的正半轴上, 36 / 43 点 M的坐标为(,0) 若 DOM CBA ,如图2(2)所示, DOM CBA , = BC=3 , AB=4 ,OD=5 , = 37 / 43 OM= 点 M在 x 轴的正半轴上, 点 M的坐标为(,0) 综上所述:若 DOM与CBA相似,则点M的坐标为(,0)或 (,0) 38 / 43 ( 3)OA=3 , OC=4 ,AOC=90 , AC=5 PE=PF=AC= DE 、 DF都与P 相切, DE=DF ,DEP= DFP=90 SPED=SPFD S 四边形 DEPF=2SPED =2PE?DE =PE?DE =DE DEP=90 , 39 / 43 DE 2=DP2PE2 =DP 2 根据“点到直线之间,垂线段最短”可得: 当 DP AC时, DP最短, 此时 DE取到最小值,四边形DEPF的面积最小 DP AC , DPC=90 AOC= DPC OCA= PCD ,AOC= DPC , AOC DPC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