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幻灯片1 - 广州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ppt

3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2417760
  • 上传时间:2018-08-2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03MB
  • / 3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学习目标1.掌握:死亡的生理学标准和脑死亡标准、安乐 死的基本条件及伦理争论、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2.熟悉:安乐死的定义、临终病人的特点3.了解:我国传统的死亡观、安乐死及临终关怀 的历史进程情感情感+ +理智理智“象斯芬克斯之谜那样,永远摆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字 ──死” ——巴金第一节 死亡概述v一、死亡的哲学概念v从哲学上说,人的人格能力,自我意识或 意识经验能力才是“人”的唯一特征v不同哲学家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 § 德谟克利特: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体 § 苏格拉底:勇敢的面对死亡 § 伊比鸠鲁:死亡是感觉的丧失 § 柏拉图:研究哲学就是“死亡的练习” § 黑格尔: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 海德格尔:死亡在本质上是不可重复的个体的 一种极端可能性 § 萨特:不是一种生存之内的固有可能性,而是 一个外在的偶然事实,死亡完全是非个体的, 属于主观之外的东西,死亡对生存是荒谬的、 没有意义的 § 庄 子:“死生,命也v二、死亡的生理学概念 § 全身死亡:传统对于死亡的理解,强调心肺功能 不可逆的终止v1951年美国布莱克法律词典:“ 血液循环全部停止 以及由此导致的呼吸、脉博等动物生命活动的终止。

      ”v1979年我国《辞海》:把心跳、呼吸的停止作为死亡 的重要标准即,呼吸停止、心脏停跳,瞳孔散大和 对光反射消失是死亡的三个指征 § 脑死亡:是指作为整体的大脑功能的的不可逆的 终止v三、死亡的方法学概念 § 著名的《哈佛标准》 § 1968年,美国医学院特设委员会提出四条标 准,没有感应性和反应性、没有运动和呼吸, 没有反射,脑电图平直v四、“脑死亡”与“人”死亡v案例:M女为了钱而闯进了一位双腿均被截肢的残 疾老人的家里这位有准备的老人开抢击中了M的 脑袋,随后报了警两天之后,住在医院ICU里的M 被宣布为脑死亡但28岁的M是一个已经妊娠17周 的孕妇尽管M大脑已经死亡,但是呼吸器维持着 她的呼吸,她的心脏还在跳动着她的父母希望医 院尽一切可能维持她的“生命”,使孩子生下来 于是,呼吸器持续将空气泵入M的肺脏;鼻饲管将 营养物质和必须的水分送达她的胃部;她的心脏继 续跳动着护士们不断地活动她的肢体以免她关节 强直;护士们不断变换她的姿体以免她发生褥疮; 护士们还经常不断地清洁她的身体3个半月之后 ,通过剖腹产手术,M的胎儿出生了胎儿稍微早 产了一点,但是健康 v(一)脑死亡标准的发展v1、“深昏迷”§ 是指那些在脑结构上遭受了大面积不可逆损害 的患者所处的一种状态。

      表现为对外部刺激完 全没有反应,也没有自主呼吸;在他们的大脑 表层和深层都测量不到生物电活动v2、哈佛标准v3、一般标准§ 一般可将脑死亡的诊断标准归纳为以下五条: ①深度昏迷;②脑反射消失;③无自主呼吸; ④脑电图平直;⑤脑循环停止v(二)脑死亡的社会意义与存在问题 § 意义:v其一,有利于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v其二,有利于充分利用卫生资源v其三,有助于解除家属的精神负担,捍卫患者死的尊严 § 问题:v其一,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冲击;v其二,对现行法律制度的冲击;v其三,实施中的可操作性问题v五、我国传统的死亡观 § (一)儒家的死亡观: § 天命论v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v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 § 不惧死亡,专心修身v众生必死,死必归土v朝闻道,夕死可矣 § 为仁献身,舍生取义v志士仁人,无因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v董仲舒“君子生与辱,不如死与荣”§ (二)道家的死亡观:v出生入死v人总是要死的,要排斥死亡是无济于事的,片面的 溺生、求生是不可能的生之徒,十有三;死亡徒 ,十有三;人之生,运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v庄子“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v“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死生,命也;其有 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三)佛教的死亡观:v苦谛:把社会人生判定为苦v集谛:是说明主苦和人生原因的五阴聚合说、十 二因缘说、业抱轮回说v灭谛:提出了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涅磐v道谛:涅磐的全部修习方法和途径我在朦胧中倾听,许多回我几乎爱上了安乐的死亡,用冥思苦想多次的音韵称呼她柔和的名字,我的气息恬静;比任何时候更觉得死去是美好的,在午夜安息,没有痛苦——约翰.济慈《夜莺赋》第二节 安乐死的伦理论证v案例:夏素文“安乐死”案例 § 夏素文自1984年以来便患有肝硬化腹水症 1986年6月23日,因病情恶化,神志不清,被子 女送进陕西省汉中市传染病医院治疗至6月27 日下午病情又明显加重,痛苦烦躁,继而昏迷 不醒子女要求医生为其母亲实施安乐死医 生为夏素文开了“复方冬眠灵”的处方夏素 文在6月29日凌晨5时死亡一、安乐死概述 1.定义对于患有不治之症且极度痛苦的 患者运用人为的方法加速其死亡或 任其死亡的方法2.安乐死的基本条件◆◆对象:对象:必须是而且只能是正在逼近死亡的绝 症病人,被难忍的痛苦所侵袭◆◆申请人:申请人:必须是患者本人,任何家属均不可代 为申请,且病人有诚挚的愿望◆◆实施主体:实施主体:只能是受过正规培训,取得合法执 业资格的医务人员,手段是医学手法◆◆目的:目的:只有一个, 即解除病人痛苦 中国首例 实施安乐 死的医生 :蒲连生3.安乐死的发展历史Ø西方:美国的昆兰事件、夏沃事件、查 诺事件美国女植物人特里-夏沃支持者要求为 特里插进食管美国民众在 医院外抗议中国:1986“汉中”事件我国首例“安乐死”案的 主要当事人、陕西第三印 染厂职工王明成,8月3日 凌晨离开了人世。

      除了撇 下为生活所困的妻儿外, 他还留下一个巨大的争议 话题———“安乐死” 二、安乐死的伦理学争论死者永恒安息的墓志注脚?生者逃离病痛的翅膀?因心存希翼,而痛苦生存;快乐死亡,为尊严归于尘土;◆(一)道义论论证:安乐死违背了生命神圣的原 则,违背了医生治病救人的基本义务◆(二)后果论论证:阻碍医学科学的进步◆(三)道德滑坡论证:一旦医生被允许干预患者自 杀或者加速临终患者的死亡,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v三、伦理学的辩护 § 案例: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佛大学研究高能物 理的著名教授布里奇曼,在他79岁那年已经处 于癌症晚期在他完成了他的7卷本科学著作集 的索引并把索引寄给了哈佛大学出版社之后, 他自杀了他在最后的遗言中哀叹自己不得不 在无人帮助下做成此事(自杀)布里奇曼在 自杀前对他的同事说了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我愿趁此机会建立一项普遍原则;就是说 ,就像我现在这样,当最后结局已经不可避免 时,一个人有权要求医生帮助他结束生命”◆(一)患者利益原则:解除患者痛苦 ◆(二)公正原则:尊重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 ◆(三)对极端社会功利主义安乐死观的批评◆利他主义的安乐死:安乐死有利于家庭和社会◆死亡“义务论”:选择死亡是权利,也是义务使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

      ——泰戈尔第三节 临终关怀的回顾与展望人在临终的时候总比他们以往时候要引 人注目正如夕阳的余晖、乐曲的终了、杯 底的美酒一样,留给人的记忆最温馨、最甜 蜜,也最久远 ——莎士比亚v案例:v一位老教授非常爱干净、讲尊严,但她不幸到了癌症 晚期,她的儿子、儿媳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周围邻 居也常夸她有福气但是有一天,她写下遗嘱突然自 杀了,她在遗书中写道:“我感到儿女们对我太好了 ,他们已经尽了孝道,但我深感自己已毫无希望,不 愿再给家庭增加负担,尤其不能忍受的是,儿媳每天 给我冲洗会阴时的尴尬经抢救老教授脱离了危险 ,她被送进临终关怀医院,在那里她受到方方面面的 更为周到的照顾,护理员给她冲洗会阴时她也不再感 到尴尬,因为那是她们的工作,那是她所应该得到的 享受与照顾v案例说明:v不幸患上晚期癌症的女教授,得到儿媳无微不至的照顾,而她 不愿增加家庭负担,长时间的心情忧郁,但进入临终关怀医院 后,得到全方位的关怀与照顾,愉快的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一、临终关怀的发展历史一、临终关怀的发展历史vv1 1、临终关怀的含义、临终关怀的含义◆◆指对于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一种全面照指对于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一种全面照 护,包括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伦理和社会医疗、护理、心理、伦理和社会各个方面各个方面 ,使病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

      使病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vv2 2、临终关怀的历史发展、临终关怀的历史发展◆◆现代临终护理的创始人是英国的桑德斯现代临终护理的创始人是英国的桑德斯( (D.C.SaundersD.C.Saunders))博博 士,士,19671967年在英国伦敦创办了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年在英国伦敦创办了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圣克圣克 里斯多福关怀院里斯多福关怀院◆◆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在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在2020世纪世纪8080年代后期进入我国年代后期进入我国 19881988年天津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年天津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19901990年第一家临终关怀年第一家临终关怀 医院上海南汇护理院成立医院上海南汇护理院成立二、临终关怀的现状与服务模式二、临终关怀的现状与服务模式v1、临终关怀医院: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北京 朝阳门医院临终关怀病区、香港白谱理宁养 中心v2、临终关怀研究机构vv三、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三、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仁爱伦理的升华仁爱伦理的升华((1 1)仁爱伦理和人道主义在医学领域内的升华)仁爱伦理和人道主义在医学领域内的升华((2 2)体现生命神圣、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统一)体现生命神圣、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统一((3 3)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4 4)提高了临终关怀工作者的道德水平)提高了临终关怀工作者的道德水平四、临终病人的服务模式四、临终病人的服务模式v“一、三、九-PSD模式”:一个中心,三个 方位和九个结合 § 一个中心:以解除临终患者的病痛为中心:生理 的和心理的痛苦美国医学博士E.库布勒.罗斯(E.Kubler -Ross)在《论死亡和垂死》将临终病人的心理分为5个过 程过程:否认—愤怒—乞求—抑郁—接受 § 三个方位:服务层面上,临终关怀医院、社区临 终关怀服务与家庭临终关怀病房相结合;服务主 体上,国家、集体和民营相结合;服务费用上, 国家、集体和社会投入相结合。

      v四、全方位做好临终关怀—尊重、同情、权利 ◆尊重保护临终病人的权利 ◆临终关怀教育 ◆尊重临终病人的生活 ◆同情和关心临终病人的家属 ◆创造适宜临终病人的环境v五、临终关怀的发展趋势 § 加大临终关怀的支持力度成为全社会的责任 § 加强临终关怀学科建设成为发展临终关怀的动力 § 推广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教育成为发 展临终关怀的必需 § 政策支持成为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保障 § 规范制度成为临终关怀的关键 § 减轻临终者的疼痛成为临终关怀的中心 § 心理关怀成为临终关怀的重点 § 建设专业队伍成为临终关怀的基础 总 结死亡概述、我国死亡概述、我国 传统的死亡观传统的死亡观安乐死的争论 与辩护临终关怀概述临终关怀的 意义、服务模式 和发展趋势v阅读下列材料,用死亡道德的相关知识分 析问题v(1)据卫生部统计,自杀是15-34岁人群 的第一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 我国高校则每1万人平均有2人自杀武汉 地区有高等学校36所,在校学生40万人, 2006年开学不到3个月就发生12起自杀事件 ,10人死亡v(2) 2001年3月19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工 系学生赵××因失恋跳楼身亡。

      v2001年6月15日,广东省交通学院学生邓××因 遭受自己认为无法承受的打击,跳楼身亡2001 年7月10日,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 系学生黎×在家中自杀身亡2001年10月9日约 凌晨1时,广州某高校99级化学系学生石×不顾 同学和女友的劝阻,从海印桥上纵身投江结束了 年轻的生命 2001年12月31日上午,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