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化艺术教育模式建构.docx
7页多元化艺术教育模式建构 在当代艺术背景中,艺术训练模式的多元化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可以相应解决教学风格混杂、缺乏教学重点的缺陷,也有利于后期的教学结果评判文章以德国某艺术院校的训练模式为例,分析当代艺术训练模式多元化建构的可能性,以期更为全面地探究艺术训练的实质 【关键词】 多元化艺术训练模式;教授学术负责制;混班教学;测评机制 一、入学考试 德国可以说是现代大学的起源地,1810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捐出自己的王子宫殿作为大学校舍,由训练大臣威廉冯堡来筹建的柏林大学被视为现代大学的标志学生可以自由选学各种课程,学生亦可以选择教授,也可以随便转到别的大学去学习例如,马克思一年级在波恩大学,二年级在柏林大学,三年级在耶拿大学,最终在耶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德国艺术类院校训练至今仍在教与学两方面都保有极大的自由以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卡尔斯鲁厄国立美术学院为例,这是一所纯艺术学院,已拥有150多年的历史,其从传统到当代的多元化艺术训练模式的转变特别具有典型性。
让有“天分,喜爱艺术的人自由进展”是其教学方向,招生简章里明确写到“既不要求考生有风格化的娴熟技巧,对作品创作也不规定前提”该学院的入学考试对考生没有任何的限制,题材自由,可使用任何绘画材料及手段,考试时长5个小时在考试期间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考场,在大厅或走廊,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创作,装置、绘画、综合材料等表现形式不拘考试现场也没有考官监视,但间或有奇怪的教授来观望一番这样看似松散随便的招生考试制度却有着严格的选择机制考试后第三天进展口试,由多位教授组成的评审组依据考生的作品进展现场提问有些问题看起来好像与作品无关,比方“你喜爱哪位当代艺术家”“你怎样理解行为艺术”等,教授们一边“漫不经心”地问着各种问题,一边认真观看考生的综合表现,并在心里盘算着是不是要把该考生收入自己班里经过这样的考试得以进入该学院的学生,大都具有鲜亮的艺术共性,并真正对艺术的学习抱有极大的热忱与乐观性择生标准的多元化也就意味着教学样式的机动变化和将来丰富的教学结果的呈现在以媒体影像、装置、行为等为主流的当代艺术门类中,单纯展现绘画技法风格的作品已经失去自己的重量了,艺术类的入学考试固然就要有多元化的考核机制来应对,而不能使用单一的传统造型的标准来评判。
这也是国内艺术类院校可以借鉴的一个方面 二、教授负责制的教学方式 当学生进入学院后,会被选入教授各自的班级中进展学习德国美术学院实行的教学体制通常为教授学术负责制,教学进程完全由教授来规划学生上课不按年级划分,只看属于哪位教授班上的,实行的是混班教学的方式教授授课一般两周一次或自主把握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展个人的艺术试验授课以争论的形式进展由学生自己来叙述其创作动机和过程,其余人间或提出问题,由个人答复或者共同争论教授在这类争论中往往会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以此引导话题向艺术的核心靠拢教授讲评学生作品时,强调学生作品多元化艺术训练模式的建构——德国当代艺术训练解析文/孙鹏的观念及独创性,不会把自我阅历以及个人创作的技巧直接传授学生,也不负责技法方面的教授,少量的技法必修课学生要在与此相关的工作室进展学习,由专业的教授来讲授相关技法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预约工作室学习自己需要的技法每学期完毕,教授会和学生单独谈话,对学生进展学期总结学生叙述自己的想法及下学期的创作打算,并交作品给教授评判,得到教授在学籍手册上的签字后,即可进入下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同一个教授班上直到毕业,也可以依据个人的愿望从下个学期开头选择其他教授。
这种典型的个人学术负责制对学生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持续关注,可有效地促进训练成果的形成 三、关于考试 宽进严出是德国大学特殊是艺术类院校的特点学生在进展最终的学位考试以前要经受两次考试(专业审核),入学后的其次学期进展Zwischenprüfung(阶段考试),通过阶段考试后再过五个学期进展其次次考试——Vordiplom准硕士学位考试考试一旦不合格者就无法连续学习下去这或许是德国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动力所在缘由之一在学满10个学期后进展最终考试——Diplomprüfung(硕士学位考试),需要评判学生专业创作水平与对艺术史的了解和理解专业创作方面的考核:学生像办一个小型个展一样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展现自己的作品,这样的考核不止对于作品本身,还针对学生对空间理解和使用的综合力量,以及通过对其作品的择选呈现学生的创作思路和个人风格的塑造力量艺术史的考核会提前一年就给出题目:如选8位艺术家,每位选其作品5张(幻灯片),在考试前交由考委会届时教授会随机抽取几张所提交的艺术家作品的幻灯片播放并向学生提问,此外,考官还会预备一张“berraschungsdias”(意外幻灯片)来考核学生对艺术史了解的程度。
这样的考试往往需要学生提前一年就进入图书馆进展海量的艺术史的研读学习选择艺术家要呈现艺术史的跨度;每位艺术家仅选取5张,必需是其创作风格形成各阶段具代表性的,这又表达了其对艺术史深度的了解程度因此,学院并没有特地教授艺术史的课程,对艺术史的学习是完全靠自学的而实际上对于艺术史局部的考核在学生提交所选的艺术家名单的时候就完成了,考试只是一种形式,通过考试机制促使学生了解艺术史才是考试的最终目的这样的考试只有经过扎扎实实的学习才能通过 四、学院艺术与社会群众 对艺术的理解在每个时代都不同,一成不变的艺术训练模式也会被时代背弃19世纪欧洲学院艺术在与自由艺术家的争吵和冲突中落败后,学院沙龙一度无人问津直到约瑟夫博伊斯引发的由学院延长至社会各层面的对艺术训练的深度革新后,多元化的训练模式才成为趋势学院艺术更是与社会群众密不行分卡尔斯鲁厄国立美术学院每年都会有开放日,市民可以走入教室观赏学生的作品甚至购置每年学院还会举办两次大型的展览——夏季展览和冬季展览此类展览犹如一个当代艺术展的缩影,学生们被艺术投资人或画廊选中是极有可能的学院通过办画展来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这也是一种向社会推介自己学生的方式。
此外,艺术考察也是学生走出去,主动去参加社会联系的途径艺术考察的内容除了看博物馆、画廊等常规工程,还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政治、社会风俗德国艺术学院的训练方式就是尽最大的限度强调学生共性的塑造和进展,对艺术问题有成熟的独立思索力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会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并喜爱艺术、勤奋地进展艺术创作的学生才会被贴上“天赋”的标签这是一种“天才”式的训练入学考试和学院学习都依靠“天赋”,实际就如院长格罗斯前面“种子和土壤”的比方学院不能保证每颗种子都得到良好的发育,关键要看是不是颗好种子这物竞天择般的冷酷现实,才是掩藏在所谓宽松训练制度下的实质在呼吸学院自由空气的同时,有时或许会自问:在德国学艺术会不会是选择了一条冒险的道路呢?然而,学习艺术就像行驶在单行线上,没有回头路,只能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结语 回忆自身,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训练是在20世纪20年月开头萌芽,与国外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进展快速,只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目前的艺术训练早已突破20年多前的“美术”范畴,融合了影像、装置、行为、新媒体平面设计等多种艺术方式,形成立体多元的艺术生态这些新兴的艺术方式受社会进展的内在规律的制动,并自然地与当代艺术训练的变革相结合,其教学观念也在发生着转变,使得以往传统的艺术训练方式不再能够适应艺术观念及艺术表达的多样化态势,艺术训练模式需要进展多元化的构建,以适应当代艺术的模糊性、自由性、个体性的特点。
德国艺术训练的革新从上世纪六七十年月起至今已建立起系统的模式,围围着培育创作型人才的内核,选材机制、教学机制、评判机制与社会需求的检验的四个环节有着严密相连的内在规律性与实践的可操作性 这样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的建构正是我们现阶段可以参考并结合本地实际状况加以借鉴的,从而探讨应实行怎样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在把握必要的根底学问的同时进展多层面的思索,更具制造力德国敏捷的入学考试机制其实需要更简单的评判方式,对教授组的评判力量也提出更高要求,对比我们当前大多数院校仍在以描绘客观对象的力量为准的传统的入学考试方式是应当思忖度量的德国的教授学术负责制所采纳的混班教学虽然由于人数过多的受限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艺术训练现况,但仍可以在局部范围实现混班制,可以相应解决教学风格混杂、缺乏教学重点的缺陷,也有利于后期的教学结果评判艺术是没有唯一标准的,艺术训练的评判准则也难以设定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当代艺术背景中,艺术训练模式的多元化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中国一批新兴的当代艺术院校,正在经受着从传统向当代的过渡,学院与国际院校间的合作也日益频繁,为在校学生的进展搭建更为宽阔的平台通过这种国际间关于艺术训练的沟通,也使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展的艺术训练的实践沟通成为可能,从而能够更为全面地探究艺术训练的实质,令其内核更加丰富多元,其前景是令人期盼和感动人心的。
:孙鹏 单位:天津美术学院试验艺术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