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_1.docx
6页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四)专门性原则及其语码模态专门性指将社会文化领域中的参与者和话语建构为特殊的、与众不同的个体并由此获得成就与地位的原则[16]根据知识获取实践与客体(专业)及主体(知识建构者和实践行动者)之间存在的认知关系(epistemic relation)与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的强度大小,专门性原则构建了四种语码类型,即知识语码(knowledge code)、知者语码(knower code)、精英语码(elite code)与相对语码(relativist code)[17]在知识语码起支配作用的领域,如自然科学,知识的合法性主要源于一系列专业化的认知程序,其认知关系的分类与架构强度都很高,但该领域对个体建构者的社会地位、角色、情感态度等没有明确要求不同于知识语码,知者语码占支配地位的领域,如社会人文学科,知识的合法性主要建立在建构者个体的社会属性上,其社会关系的分类与架构强度都很高,而合法的专业化知者可以不受话题、认知程序与验证标准等约束而建构合法的真理性知识精英语码指客体或行为的合法化既注重专业知识获取认知程序与方法的科学性、严谨性,又强调建构者的知者特征。
与此相对照,相对语码指个体获得荣耀与地位的标准既不需要拥有专业知识也不需要具有知者特征[18]在教育教学领域,专门性指知识建构者、教学话语和教学实践的合法性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7年春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工具性在于通用和专业语言技能培养,人文性体现为跨文化教育这表明大学英语课程的合法性既包括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取,又包括文化性情的养成,总体上属于精英语码五)语义性原则及其语码模态语义性原则由合法化语义语码构成,包括语义密度(Semantic Density,SD)与语义引力(Semantic Gravity,SG)两个概念语义密度指社会文化行为中意义的浓缩程度语义密度越高,符号浓缩的意义越丰富,反之意义越稀少语义引力指意义与其语境的关联程度语义引力越强,意义生成越依赖语境,反之越能摆脱对语境的依赖[19]在语境重构规则作用下,教育话语借助权力词汇(power words)(如特定学科领域中富含高语义密度的专业术语)、权力语法(power grammar)(如概念意义语法隐喻)与权力话语组织(power composition)(如信息格律)三方面的语言资源,调节语义引力与语义密度的变化幅度,使得语言构建的经验意义在高度抽象的概念与具体事物之间起伏波动,为课堂教学中的语义解包、打包及知识的累积式建构奠定基础。
[20]比如,承载教育知识的教材通过权力词汇、权力语法与权力话语组织,将知识从具体语境中归纳出来,在更加抽象的层面构建起专业的、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非常识性知识网络结构,其较高的语义密度与较低的语义引力为知识的意义解包创造了条件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使用语言对教材中的抽象知识进行意义解包,提升教材话语的语义引力,降低其语义密度,增强知识的语境依赖性,使学习者能真正理解与认识知识然后,教师再使用权力词汇、权力语法与权力话语组织将知识再语境化,使之重回教材建构的知识网络结构之中,从而促成知识的累积性建构概言之,合法化语码机制是教育话语产生、分布、建构与评价等合法性的基本框架,是整个教育话语与教育实践的控制与衡量机制掌控合法化语码机制的群体就可以将其群体的社会活动惯例作为教育活动的参与准入、内容组织、成就评价等方面合法性的基础,从而按照自我意识形态和利益要求来设定教育规则四、教育语境重构研究意义(一)管窥教育发展历程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话语是教育发展不同阶段在话语认知与实践层面发展演变的“文本”与“见证”,承载着国家的教育施政方针和行动逻辑,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发生发展历程体现了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性特征与变化轨迹。
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变迁是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演变的映射与真实写照,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作为教育实践类型和深层组织原则的社会学框架,语境重构的合法化语码机制揭示了知识建构组织原则的复杂性、多样性对教育组织原则的系统分析能充分揭示教育话语的阶段性与历史变迁,为教育发展的共时与历时研究提供有效切入点二)透视教育话语生成过程及权力操控语境重构对于教育话语的调节、控制作用最终要通过调控话语与内容话语两大话语系统体现出来从社会符号学的语篇发生视角看,教育话语的建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涉及语言系统,有阶段、有目的的社会活动过程,遵循特定的社会活动范式,体现复现意义构型[21],具有潜在的语类结构,并呈现出特定的语码模态对语境重构的合法化语码机制进行理论探索,有助于明晰教育话语语类结构、意义发生模式,揭示隐藏于语码模态背后的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具有启蒙与解放意义同时,这也有助于唤起更深刻理性的教育政策协商,为更民主、更科学的教育规划和课程编制提供智力支持三)预测教育话语发展趋势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置身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定的现实语境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必将引起相应的教育话语的嬗变与生成。
对教育话语语境重构功能与发生机制的规律性认知探索,可以有效预测未来我国及全球网络语境下教育话语的发展趋势,理性推进教育认知与教育实践朝着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向前行,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等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五、结束语语境重构是教育机制的核心概念,调节、控制教育语境的重构过程,支配学术话语的移位与转化,主导教育话语的生成作为复杂的社会认知与实践过程,语境重构既受知识分布规则及其导致的知识分布形态影响,也受语码分布及社会权势与控制关系决定的语码机制制约它是权势阶层控制话语权、重塑话语操作空间、渗透意识形态的有效机制,也是弱化知识形态分类强度,推动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手段合法化语码机制是教育话语产生、分布、建构与评价等合法性的基本框架,是整个教育话语与教育实践的控制与衡量机制对教育语境重构发生机制的规律性认识、反思与借鉴,能够更好地明晰教育话语的生成过程,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唤起更深刻理性的教育政策协商,为我国教育发展研究与未来教育规划、课程编制提供智力支持参考文献:[1][2]赖良涛.教育语言学:一个社会符号的模式[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117,179.[3]刘茂军,孟凡杰.制度性课程话语研究引论:问题、方法与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3):61.[4][5][13]Bernstein B. Pedagogy,Symbolic Control and Identity:Theory,Research,Critique[M].London:Taylor and Francis,2000:13,54-56,9-25.[6]潘洪建.知识本质:内在、开放、动态——新知识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1.[7]王月丽.学术文本中“人称参与型评述序列”的语料库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7(2):21.[8]道格拉斯比伯,苏珊康拉德,兰迪瑞潘.语料库语言学[M].刘颖,胡海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9.[9]王月丽.中国农民工政策过程的批评话语分析——基于“农民工”称谓演变的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39-44.[10]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9:22-25.[11]Van Dijk,T. Discourse and cognition in society[A]. In:Crowley D & Mitchell D.(eds.). Communication Theory Today[C]. Oxford:Pergamon Press,1993:107-126.[12]王泽霞,杨忠.费尔克劳话语三维模式解读与思考[J].外语教学,2008(3):11.[14]Dewey J. Democracy and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 New Delhi:Aakar Books,2004:93.[15]Maton K. Knowledge and Knowers:Towards a Realist Sociology of Education[M]. London:Routledge,2014:18.[16]汤斌.Maton的合理化语码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合作[J].现代外语,2014(1):53.[17]朱永生.合法化语码理论对Bernstein知识结构理论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外语,2014(6):11.[18]Maton K. Knowledge-knower structures in intellectual and educational fields[A]. In:Christie F & Martin J R.(eds.). Language,Knowledge and Pedagogy:Functional Linguistic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C]. London:Continuum,2007:87-108.[19]Maton,K. Theories and things:The semantics of disciplinarity[A]. In:Christie F & Maton K.(eds).Disciplinarity:Functional Linguistic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C]. London:Continuum,2011:62-84.[20]Martin J R. Embedded literacy:Knowledge as meaning[J].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2013(1):23-37.[21]Martin J R & D Rose. Genre Relations:Mapping Culture[M]. London:Equinox,2008:6.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