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第四-六章答案.doc
5页第四章1、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的矛盾?(简单商品经济的矛盾是私人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答案要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所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由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所决定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为存在条件的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属于私人所有,他们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以及品种等,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或者说,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的生产者,他们要生产什么,怎样进行生产,生产多少,完全是他们个人的私事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各个商品生产者客观上都要为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生产因此,他们的劳动又都是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这样,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的性质,是社会劳动对此,马克思指出,当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后,“从那时起,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等,只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差别已被抽去,它们已被化成它们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所具有的这二重性质,表现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统一的,同时也是对立的其矛盾性表现在:作为私人劳动,一切生产活动都属于生产者个人的私事,但作为社会劳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他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并不是它的社会性,他的私人劳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即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他自己并不能决定,于是就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商品的交换才能实现当他的产品在市场上顺利地实现了交换之后,他的私人劳动也就成了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他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才是社会需要的,他的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价值才能实现如果他的劳动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卖出去,那就表明,尽管他是为社会生产的,但事实上,社会并不需要他的产品,那么他的产品的价值也就不能实现,他的私人劳动便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结果也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就得不到解决。
在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是在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况下盲目进行的,从而使商品的供求经常脱节同时,由于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也会日益加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一矛盾,决定着简单商品生产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结果,决定着商品内部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这一矛盾还包含着资本主义矛盾的胚芽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这一矛盾也进一步发展为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并成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2、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答案要点]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资本家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开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家的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转变为生产资料,另一部分转变为劳动力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叫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通过雇佣工人的劳动,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增殖,叫可变资本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正确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表明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剩余价值率逐渐提高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这种职能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资本的运动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它表现为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以及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只有产业资本才能发生价值增殖产业资本是指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一切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在它的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货币资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生产资本,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好条件第二阶段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方式相结合,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发生价值增殖,生产出剩余价值,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第三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实现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完成产业资本的一次循环可见,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在资本的循环过程中,生产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价值和剩余价值是通过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流通过程只发生资本的形态变化,并不引起价值增殖但是,资本的循环也不能离开流通过程,否则,产业资本家既无法购买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也无法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同时,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彼此是紧密衔接、互相联系的产业资本家为了不断地获取剩余价值,必须把他的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处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态上,使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并存性),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继起性),资本的循环才能正常进行因此,产业资本的循环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循环是永不停息的过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也是永不停止的3、简述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答: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所谓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是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构成的,与此相对应,社会生产便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称作第一部类,用符号“Ⅰ”表示;一类是制造生活资料的部类,称作第二部类,用符号“Ⅱ”表示从价值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划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其中,c是旧价值的转移,代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预付不变资本;v和m是雇佣工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价值,v用来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可变资本,m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和资本积累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和m三部分构成,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的两个基本原理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为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构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第五章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企业租赁或承包经营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购,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资,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市场创造市场条件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宏观调节主要是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这回公众的合法权益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答: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这种在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和自我否定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做出的自我调节也必须明确,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那种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同样,那种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第六章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从本质上是实践的?答:第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第二、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因此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具体表现为: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其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对“早产论”是如何认识的?答:社会主义“早产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