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高校“行政化”问题浅谈.doc
4页地方高校“行政化”问题浅谈地方高校“行政化”问题初探近年来,专家、学者和校长们越来越关注高职院校的内 涵建设针对知名研究型高校行政权威与学术权威的矛盾, “去行政化”的论文联盟呼声此起彼伏,一些知名大学的校长 也毅然退岀了学术委员会当专家学者都把“去行政化”的矛 头指向知名研究型大学时,却很少有人关注地方高校的普遍 “行政化”问题其实,在大多数地方高校特别是近年来新建 的高职院校,“行政化”问题则更具体、更严重去行政化,泛泛而言即淡化行业、职业或某项工作的行 政色彩,尽可能地突破行政的束缚,突出行业、职业的主导 地位结合我国行政领导体制中关于“地方人民政府首长负责 制”和“行政监督体制”的阐释,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 教育法》第三十九条,“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 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难看出地方高 校与地方政府以及与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管理和监 督关系笔者从高校自身内部的行政管理问题、地方政府的 行政干预以及监督机制三个角度,并借鉴国外高等学校行政 管理的一些经验做法,来分析探讨地方高校的“行政化”问题毕业论文—、地方高校“行政化”问题及原因探析 (一)学校内部行政管理问题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 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其 领导职责主要是: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 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 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 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 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法条将 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和校长的职责解释得非常清楚,而很多 地方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将高校基层委员会的职责与校长的 职责混为一谈,甚至偷换概念,把“高校基层委员会”这个决 策集体曲解为个人这完全背离了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原 则,无形之中催生出:r二元领导”的怪现象,使中层干部在 实际工作中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近些年地方政府举办的高 职院校,校基层委员会书记是由政府官员转任的,校长则一 般是由学术人物或者多年从事教育管理的人士来担当由于 二者来自完全不同的工作背景,各自在高校管理工作中会不 自觉地承袭自已已有的经验和方法例如,校基层委员会书 记希望并习惯于按照政府的行政运行思路来管理学校,校长 则希望按照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普遍做法来管理学校。
这种“二 元领导”严重导致学校内部教学行政分离的局面,一般表现为 地方高职院校内部高度重视党政群团工作,教学的事情往往 需要“等”和“靠”,进而官僚主义作风盛行冗繁的行政事务, 也让学校陷入“重行政、轻教学”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二)来自地方政府外部行政干预的思考相比学校自身内部的行政化问题,政府的各级各类行政 干预使地方高校无暇仔细斟酌具体教学问题,而进一步“重行 政、轻教学”最典型的是政府干预学校的人事任命,其根本 问题应归咎于财权地方高职院校作为公立院校的一种,其 生存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政府的支持,特别是经费方 面的支持而政府则认为既然给予了经费支持,就有权力干 预学校的管理,这种错误观念严重偏离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发 展的路线众所周知,牛津大学是英国的百年老校,也是政府出资 创办的公立大学,但牛津招生不仅看考试成绩,而且还有个 一个由三位教授组成的考核小组对考生进行面试,考察学生 的综合素质某年,英国北部(一)地方政府要以宏观调控为主,给予试点高校办学 独立自主权一是给予高校在机构设置、人事任免、经费使 用、专业设置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强的独立性;二是在为学校提供基本的生存发展经费(一些国家称这部分经费为 “国家教育基金”)的前提下,鼓励学校自筹资金,包括寻求、 吸引各类社会捐助、自主灵活创收等,鼓励大型的企业集团 为学校投资。
三是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如帮助学校创造一些 校企合作机会,推进“双赢”甚至“多赢”的产学研办学模式二)试点高校要组建学校领导机构,即成立学校领导 委员会(国外有些国家称为“董事会” L机构的人员组成上除 部分相关的政府官员外,应广泛吸收社会各阶层名流和企业 代表,特别是那些为学校捐款或投资的企业团体代表,所有 成员义务参与高校的管理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试点 院校与社会经济、市场需求的紧密联系,也在学校办学管理 上引入了一部分社会监督力量同时,坚决强调校长独立自 主办学的权力和学术地位三)试点高校要组建由学生(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X 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组成的校外监督委员会在这个民间机构 中,学生通过自身大学期间就读经验进行评价,并对就读期 间参与课内课外活动的经历和收获进行总结;学生家长可以 随时来学校的实验室实训室参观、听课,并结合子女的学习 成绩和大学教育成长变化,对学校的办学情况作出评价;用 人单位则对毕业生在定岗实习、毕业实习期间以及录用后的 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人际沟通等方面作出评价学校要定 期对以上成员发放问卷,邀请参与听证相关的重大事项讨 论,以全方位地了解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
同时也发挥了 更广泛的社会力量监督学校的办学水平经一个阶段(三到五年)的试点运行后,通过模型比较、 社会调查等方法,进行试点院校与非试点院校的横向比较分 析和试点院校改革前后的纵向的比较分析,研究改革试验成 果相信通过这样的探索,必然能够通过地方高等教育发展 的瓶颈,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