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六篇).docx
9页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六篇) 篇一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2000字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农民工的子女们,无论是那些留在家乡农村、还是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安全环境等很多问题都亟待关注,他们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最需要关爱的特殊少年儿童群体之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关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关乎社会公平与法治原则的实现,关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准,更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12340”社情民意调查热线分别对市区农民工(学生家长) 和教师开展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 一、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访问方式进行,调查范围为市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农民工),具体包括:莲都小学、天宁小学、天宁中学等农民工(学生家长)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54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7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7.3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35%。
农民工夫妻在同一城市务工的占 90.6%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一)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1.农民工子女进城求学困难重重据调查显示:认为进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的占受访农民工的66.46 %,认为“没有在丽水交社会养老保险一年以上而没入学资格”政策不平等的农民工占57.76 %;认为待遇不公平的农民工占52.80 %因此,城里孩子接受的“良好”教育对诸多农民工子女来讲是遥不可及 2.认为公办学校资源不足也不愿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占受访农民工的62.73% 由于农民工子女来自各地,整体素质普遍没有城里学生好,入读后给学校、老师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一些额外负担比如:有些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或说得不好,难以和老师很好地沟通交流,教学无法实现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认为私立学校很难满足孩子上学所需的占受访农民工的44.10 %由于办学条件所限,好多资质较浅的私立学校教学设施简陋,设备短缺,师资力量不足,很难让农民工子女接受到全面、优质的教育,所学知识较为局限,从某种角度来讲,影响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二)家庭现状方面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程度 在受调查的161名学生家长中,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占大多数,达65.22 %,认为家庭教育比较重要的家长占34.78 %,没有家长认为家庭教育不重要。
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错 2.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用榜样方法教育的家长占抽样调查的67.08 %,他们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面前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希望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树立良好的形象用说服方法教育的家长占抽样调查的81.37 %,但据他们自己说,有时家长自己做得就不够,不能以理服人,所以根本说服不了孩子用鼓励方法教育的家长占抽样调查的98.14 %,更多地表扬孩子,让孩子开心地进步另外,还有1.24 %的家长干脆不管孩子,听之任之据了解,这少部分家长大多说工作太忙,为生活奔波,无暇顾及 三、农民工子女普遍的心理现状: 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孩子的心里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他们从农村到了一个繁华的都市,因为经济、地位、及父母的艰难处境,农民工子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的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城市孩子的种种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亲情失落、心理失衡、行为失控、学习失教、安全失保、监护失助”已成为他们中的普遍现象22.00 %农民工认为从农村转到城市学习后,孩子的自信自尊受到一定的打击,心理变得比较敏感脆弱,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体社会化发展受到影响,性格上也容易产生变化多表现为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攻击性行为多、不喜欢与同伴交流;容易自卑,适应过程比较缓慢;不太会关爱他人;行为和学习惯差等 父母在外务工,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少负面影响,前5类情况占受访者比例均高于60%,可见问题不小 四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甚至可以说,我国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代价的。
即使是在今天,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是在以一部分农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换来的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里的大量涌入,也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发生 篇二 2024年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报告2900字 调查时间:2___年_月 调查地点:鞍山市 调查内容: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的调查 调查方式:走访调查 潘友竹(团市委希望办主任):在双山某街道的楼群里,一片低矮的小房,推开已快散落的门,在阴暗的小屋里见到了关世成母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摆设显示出他们家的光景不是很好这是我们第一个走访对象关世成,__岁,五年级,他还有一个上初二的姐姐世成的父母从台安农村过来已经__多年了平时,他的父母主要以卖水果为生,去年父亲因肺癌去世后,全家生活就靠母亲卖水果维持当我们寻问其家里的情况时,她母亲忍不住落了泪:"唉!原来我们两个人一起忙活,日子还可以自从孩子他爹去世以后,这日子就紧巴巴的我们没有特困证,学费也不能少交老大上初中时,还要交____元的借读费,后来学校知道我们家的情况,就给免了一到交学费时,我就愁。
可也不能不让孩子上学啊'他妈妈说话期间,世成一直低头沉默不语,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临走时他告诉我们,他会帮妈妈卖水果,还想学会更多的本事,帮妈妈多做点事 走进第二家时,在外面玩了半天,刚被姥姥找回来的__岁关怀正趴在桌上无所事事去年9月刚上初中不到两个星期,就因为交不起学费、校服费及其他费用,被迫退学关怀全家从凤城过来有好多年了母亲患有肺结核,姥姥有严重的风湿病全家的生活就靠父亲去劳务市场找点零活及姥姥和妈妈捡点破烂勉强度日,有时吃饭都成问题关怀的妈妈说起孩子辍学的事,眼圈就红了关怀的姥姥在一旁也落了泪:"这孩子天天想学校,总到学校去' 田皓元(团市委希望办工作人员):王丽丽的家在立山桥洞子附近成片的小房,坑坑洼洼的土路,让我们觉得仿佛到了农村丽丽和弟弟在家,__多平的小屋里就是全家五口人的安身之地窗户很小,光线很暗,炕上的小桌上摊着书本,看得出姐弟俩正在学习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出去做活了这姐弟俩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情况他们的父母是从浙江过来的,主要靠纤裤角维持生活,家里有三个孩子王丽丽,__岁,排行老大,她和妹妹(王丽阳,__岁)都读四年级妈妈为了方便,就让丽丽晚一年和小妹一起上学。
)弟弟王世杰今年__岁,排行老三,读二年级丽丽虽然只有__岁,却非常懂事有空就帮爸爸妈妈做些家务,照顾弟弟妹妹她的学习成绩不错,曾是班级的学习委员她喜欢演讲,说起话来口齿清楚,表达流利问及家里的情况,她说"爸爸妈妈挺不容易的我们三个这学期的学费就是爸爸妈妈从外面借的 唐堂,一个甜美的名字,是孟泰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岁的她,个头不高,一双聪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嘴角永远挂着一丝笑意,甜甜的很讨人喜欢我们见到她时,她正在和哥哥、妹妹一起玩耍她的老家在湖南省,爸爸、妈妈__年前来鞍,现在全家靠弹棉花为生,每月只有___元左右的收入,还要用___元租房子,余下的钱用以一家5口的生活费及三个孩子的学费她的父亲告诉我,学校对他们挺照顾,但是三个孩子的学费是他们家的最大负担,其他的孩子参加课后班,他们想都不敢想弹棉花摊就在山坡上,他们兄妹三个平时就在这个山坡上写作业、做游戏家里狭小、昏暗,只是晚上睡觉时才回去唐棠学习刻苦、老实内向,附近的邻居说,苦了这三个孩子,学习都挺好,还那么懂事"这几年路费也贵,我们没钱回家,这就是家' 宫彬(团市委宣传部长):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在走访对象杨俊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他的家铁西开发区附近的一间阴暗的小房。
他们全家是从安徽过来的父亲做些力工,母亲干刷浆等零活我们问他们家里的收入情况,杨俊的母亲说去年赚了6___多元,扣除租房子(___元每月,不含水电),加上日常开销和供孩子上学,所剩无几可是拮据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们放弃让孩子上学的念头他们两个孩子也都非常体谅父母的不易杨俊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他的班主任向我们介绍说,虽然他家很困难,他还将自己攒下的2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他要帮助比他还困难的小朋友同学把一些文具送给他,他不肯要,悄悄地把同学扔掉的钢笔拆开,取零件自己组装成笔他的妹妹也很懂事她妈妈给了她5毛钱买冰果,孩子只是花了2毛钱,把剩下的钱攒起来,还对妈妈说:"2毛钱的好吃' 在铁西的山东村,我们见到了徐超,他是我们最后的一个走访对象徐超正趴在桌上写作业一进门我们就看到墙上挂了几张奖状,有几张写着校模范生的称号9岁的徐超念四年级父亲从山东到鞍山已经__多年了母亲有病,全家靠父亲推垃圾车挣点钱唯一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儿子徐超徐超书法作品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书画竞赛银杯奖她母亲告诉我们:"徐超的作文写得很好,经常作为班级里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徐超告诉我们他最大的愿望要考上清华大学,将来还要买幢别墅给爸妈住。
连日来,随同几位团干部一同走访了几户农民工家庭,既为这些家庭的贫困叹息,也为他们的子女就学问题而感慨,但同时也为些孩子的孜孜不倦而欣慰 在农民工集居的山东村,记者与团市委的几位团干部试图找到有能力,但不愿供孩子上学的家庭,却没有发现,拮据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们放弃让孩子上学的念头虽然有时为了方便,他们会让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上学一位母亲更用她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她的心愿:"我自己苦点、累点都不怕,只要能行孩子念到哪,我就想供到哪 贫困是困扰农民工家庭子女就学的最大问题农民工主要从事卖菜、力工、收废品等工作,收入不稳定,平均年收入几千元,甚至更低扣除房费(每家平均___元),加上日常开销和供孩子上学,所剩无几如果家里有人生了大病,更是雪上加霜一些农民工给孩子订校服时,都愿意订大号的,以便一套衣服能从一年穿到六年可以说,即使农民工的子女已经入学,也仍处于失学的边缘 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游离于体制之外的群体,他们的父母没有最低保障,有时上学还要交2__到____元的借读费及校服费、外教费等杂费这些农民工子女从小在城市长大,却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在他们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其保护和教育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可能会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长大后融入社会,因为没有知识和技能,只能到处游荡,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