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语》范文.docx
23页《国语》 篇一:《国语》中的名句 有过必悛,有不善必惧 《国语楚语下》 《国语楚语下》悛(quān):悔改这两句大意是:有了过错一定痛改前非,干了坏事一定觉得害怕干了坏事而能够惧怕,犯了错误而能够改过,这样的人就能改邪归正,“回头是岸”两个“必”字,强调了告诫的语气 华而不实,耻也 《国语晋语四》 — 《国语》名言 《国语晋语四》华而不实: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只有好看的外表,而无实在的内容华,即花;实,即果实这两句大意是:做事虚夸而不实在,是可耻的做人办事应该表里一致,实实在在一切虚飘浮夸、弄虚作假都是可耻的,不足取的这两句可用于批评华而不实的人和事,也可从反面劝告人要实实在在 兄弟谗阋,侮人百里 《国语周语中》 《国语周语中》谗:谗言阋(x隙):争吵这两句太意是:兄弟之间因误听谗葺而争吵,但仍一致抵御欺侮自己的人于百里之外~可借以说明:内部尽管会有误会,矛盾、争吵甚至仇隙,但在面临外侮、大敌当前时,则应捐弃前嫌.一致对外;切不可不顾大局,搞“窝里斗”,做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 婚姻,祸福之阶也 《国语周语中》 《国语周语中》阶:阶梯本句大意是:婚姻,是通向灾祸或幸福的阶梯婚姻一向对人的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历来被认为是人的终身大事,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结婚之后,夫妻共同生活,朝夕相处,不但经济上合为一体,精神生活也须协调一致如果感情契合,志趣相同,互敬互让,夫良妻贤,和睦共处,那么对于男女双方来说,都是莫大幸福如果感情不合,互不相谅,争吵不断,那么对于男女双方都是一种痛苦;更甚者打闹不止,或者各有外遇,将会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不可料想的灾祸婚姻,可以使人幸福,也可以给人带来痛苦和灾难所以,对于婚姻大事,不可不慎而又慎这两句可用来说明婚姻对人生的重大意义,也可用以说明要慎重对待婚姻大事 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国语晋语一》 《国语晋语一》基:基础,根本这两句大意是:消灭祸乱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铲除,必然再次产生祸乱《国语晋语一》:“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砍伐树木不从根本上砍,日后必然复生;堵塞水流不从源头上堵,日后必然重新泛滥;消灭祸乱也是这样,不铲除祸根,日后必然再生祸患这两句多用来告诫人们消灭祸乱必须从铲除祸根着手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国语越语》 《国语越语》怠:疏忽懈怠这两句大意是:得逢时机不可疏忽懈怠,因为时机失掉后就永不再来这本是范蠡劝谏越王勾践的话,后来用作劝戒人们珍惜光明,抓紧造就的名句。
好像一个和蔼的长者,语重心长,直言相劝,词风娓娓,虽是警示却含而不露,使人容易接受此名句的千古流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与它本身异有的格言式的理性与权威的力量分不开战国末年,李斯就根据这句名言,不失时机地“西说秦王”,辅佐秦王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史记李斯列传》载:“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鹫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将西说秦王矣”李斯后来终成秦王朝的开国大臣可以此规劝人们抓紧时机,奋发有为 善有章,虽贱赏也;恶有衅,虽贵罚也 《国语鲁语上》 《国语鲁语上》衅:事端这几句大意是:有明显的善行,即使是地位低下,也一定要奖赏;有罪恶的事端,即使是达官显贵,也一定要惩罚这几句是从法治的角度谈善恶之举在作者看来,凡是善举,均应受到表彰奖赏,而不必考虑其地位如何只有这样,人人才能“见善若饥渴”而对于有恶行者,即使是贵族,也应严惩不贷只有这样,才能杀一儆百,防患于未然这符合韩非“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遣匹夫”(见《韩非子有度》)的法治思想可用于说明赏善惩恶不分等级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国语越语上》 《国语越语上》所引古语。
贾(gu古)人:商人资:积蓄,置办絺(chT痴):细葛布这几句大意是:商人夏天就收集、积蓄皮贷,冬天就采办、置备细葛布;旱时就准备舟船,涝时就准备车辆,用来等待一旦这些东西缺乏时出售这几句可用于表现商品经营者应该有远大的目光,根据供求关系的有余和不足,在淡季时就着手组织货源,等待旺季时销售也可仅仅用来比喻说明有备无患的道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国语周语上》防:阻碍,堵塞这两句大意是:堵塞民众的言论,比堵截河流还要危险《国语周语上》:“~川塞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河流被雍塞,最后导致决口,淹死人必定很多所以治水者不能一味堵水,而应进行疏导泄流对于民众,一味实行高压政策,不让人民说话,民怨民怒积累起来,最终会引起民众的反抗,造成社会危机这种重视民众舆论,反对高压手段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开明帝王都是有所启迪的~已成为流传百代的警句箴言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国语邵公谏弭谤》 《国语邵公谏弭谤》国人:指国都中的人道路以目:指人们相遇于道路,不敢说话交谈,只是用眼睛相看以示意,意即敢怒而不敢言这两句大意是:(西周)国都中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相遇时不敢交谈,只用眼睛互相示意。
周厉王暴虐无道,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人民受不了厉王的虐政,纷纷指责他的过失厉王大怒,就召来卫国的巫者监督人民的言论只要卫巫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周都中一片恐怖气氛,以致~道路以目”几个字把反动统治者暴虐无遭,人民敢怒而不敢言的情状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现已成了成语 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国语周语下》 《国语周语下》铄(shu硕):熔化金属这两句大意是:万众一心,可以成为坚固的城堡;众口所毁,可以把金子熔化前一句比喻团结一致,力量就无比强大,后一句比喻舆论力量的强大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说,明众人毁谤的可怕后“众心成城”多引作“众志成城” 智人不诈,仁人不党 《国语》 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国语》 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 《国语》 轻则寡谋,骄则无礼 《国语》 民之大事在农 《国语》 君子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子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国语》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国 语》 篇二:读《国语》有感 捧着我国第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国语》,忽然时间倒退到202x年前的春秋时期,置身于那个动荡多变,战火硝烟的时代,金戈铁马呼啸而过,而那些发人深省的哲理却在耳边回荡,盘旋。
历史的长河淘不尽英雄人物,岁月的长风吹不走警世哲言,时间的车轮碾过了多少历史的印记那个齐晋楚秦吴越等大国争霸,弱小诸侯受到欺凌与征讨的春秋留给我们多少深思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于是《国语》“因圣言为虑意,托王义以流藻”着重记叙“邦国成败,嘉言善行”采取自周穆王以来到智伯之死这一时期的各种重大事件,以记言为主,将历史人物的言辞,议论和对话汇集起来,是一部精心编纂的“政治语录” 被称为国别体之祖的《国语》,记录着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等各种内容,不仅惊醒当时,也给现在的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品读《国语》,感悟着,反思着......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品读勾践,感受到的是庄敬自强,永不言弃越王勾践在被吴国打败后并没有放弃、颓废,而是运用了智慧的力量在睿智机敏的文种的帮助假意受辱求和,争取喘息的时机,然而昏庸的吴王竟然同意了勾践一方面派文种整顿内政,积蓄力量迅速恢复国力;一方面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精心谋划以期报仇雪恨在做了充分准备后果断出兵,连战三捷,最终打败了强敌,东山再起,一举消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被迫自杀。
不得不被勾践这种败而不馁、能屈能伸的坚忍性格所折服可谁又知道他卧薪尝胆时的心酸呢?一国之君甘心受人摆布,可为了越国人民他忍受了,为了越国的复兴他忍受了不禁想起了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最后不也成就了一番伟业吗?而那个“卷土重来未可知”的项羽却留给我们太多的空白与遗憾就象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人人都想成功,可成功容易吗?一个成功的人要忍受多少魔难,要有多强的意志,又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在困难面前退缩?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又有多少“勾践”?可不经历风雨哪有彩虹?哪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理理纷乱的思绪,把责任背上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也要象勾践一样永不放弃逐梦的信念,走过崎岖才会有平坦大道,前方定会是艳阳天 品读《国语》感悟着反思着……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读着《召公谏厉王弥谤》,在被远见卓识的召公精辟透彻的谏辞征服的同时,感触最深的还是周厉王姬胡的昏庸残暴作为西周末期一名众所周知的暴君,他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任用精于搜刮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把山林川泽尽归王室所有,不许平民利用山林川泽谋生,暴虐敛政与国人争利,终至国人暴动,自身遭受流放。
在这个阶级对抗到一触即发的情况下,这个典型的专制主义者还派卫巫监视谤者“以告,则杀之”还自鸣得意告诉召公“吾能弥谤矣”可以看出厉王的浅见陋识,刚愎自用,昏庸无能召公深刻阐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他不仅看到了民众力量的强大,而且察觉到民众有左右王朝政权的力量,他提出了“宣”“导”的主张,指出天子听政的途径方法,然而厉王“弗听”表面上“国人莫敢言”实际上在酝酿反抗力量,最后终于把这个昏庸无道的暴君打倒,并放逐到彘地《里革论君之过》中晋国太史里革也认为厉王昏庸无道,咎由自取,包含了朴素的“民本主义” 本文通过召公谏厉王弥谤与暴君自取灭亡之史实的记叙,深刻的揭露了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残暴无道,具体阐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不禁想起了孟子在中国先秦思 想家中把民众视为国家的根本,并主张对民众施“仁政”的当属孟子了他有一段精辟的见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国君不择手段对百姓横征暴敛而周厉王就是典型的反例,他与勾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勾践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君民上下同心,“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父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矣于是越国人民同仇敌忾消灭了吴国。
周厉王和勾践的对比还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训“从善如流,从恶如崩”周厉王不许民众批评指责,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拒绝召公一切正确的建议,最终自实其果而勾践认真听取范蠡、文种等谋士的谏意、辅佐,多次询问范蠡伐吴的时机是否成熟,每次都认真听取范蠡从天时地利等方面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善于倾听、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 《国语》中政治观念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朽,重视民意,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对当今社会“以人为本”观念仍具有重大意义,只有重视人民,倾听民意,一个国家才能长久的屹立在世界之林 另外,在《国语》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不仅仅是那些铭记史册的历史人物,还有一个“孟母”式的伟大人物 她就是鲁国大臣公父之伯的母亲敬姜她堪称那个时代的一朵奇葩,她的嘉言懿行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她一向歉逊自持,能以礼惩处怠慢客人的儿子;恪守妇人之道,不言非礼之地,又能亲自纺织并教训儿子效绩勿怠,戒惰以勤;更懂得区分轻重之事,以《诗》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也能和子媳和睦相处,严格要求子媳于祭奠亡人时有礼有节尽管“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和那些等级观念带有浓厚的阶级色彩和时代局限,但她提倡的戒惰以勤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思索和回味孔子听后告诫他的弟子:“你们都要记住,季氏家的妇人真可是个不贪图安逸的人了!”在我看来她的确是一位明礼妇人,在那个男权社会,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