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迈《夷坚志》研究综述.docx
11页洪迈《夷坚志》研究综述 李世博摘 要: 《夷坚志》是南宋洪邁创作的志怪小说集,所记载的故事内容丰富,因此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搜集、整理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与归纳,重点对其展现的宋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及两性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研究尚待深入之处,为以后研究提供思路关键词: 宋代 夷坚志 研究综述洪迈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夷坚志》是著名的志奇闻怪小说集故事内容包含恩怨报应、仙鬼神怪、医卜妖巫、佛道淫祠、贪财诈骗、诗词文化、风俗习惯等,反映了宋代社会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市民文化,对研究宋史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学术界针对《夷坚志》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笔者将对以往的研究成果做综述,并对研究尚待深入之处进行分析一、《夷坚志》所反映的宋代社会生活研究《夷坚志》中的故事材料来源广泛,蕴含了丰富的史料价值,反映了宋代城镇与乡村市民的生活状态现有研究主要从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城乡商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探讨关于城乡居民生活研究,杨辉建主要分析了基层社会中诸多群体的特征与形象,以及发挥的社会作用[1](47-54)李剑国指出由于小时候受到金兵过后盗贼群起的危害,洪迈在长大以后的作品中收录了许多盗贼作恶事件。
不仅介绍了盗贼如何作恶,祸害乡里,还有关于官员在平叛作乱后滥杀而得报的事件由此看出时人对于盗贼又恨又怜的复杂心情[2](64-72)孙逊主要把乡民分为农民、富者、小商贩、三教九流之辈,并把关于乡民的故事分为遇怪、撞鬼、遇仙、拾宝等类型,以此反映出乡民具有积德行善的报应观、以观音信仰为主的多种信仰和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3](74-82)叶静的博士论文从民俗学角度入手,以非精英文化和大众思维的“民间”作为核心概念,分析了洪迈的内心世界和民间立场,以及创作中体现出的洪迈的民间视野与民间关怀及民间叙事[4]孙薇薇从民俗学角度入手,描述了《夷坚志》中所体现的宋代城市的商业、饮食、婚姻、丧葬、节日、神灵崇拜等习俗,并结合时代背景叙述了受这些习俗影响的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最后探讨了城市民俗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5]关于医疗卫生的研究,赵正韬的硕士论文作了系统化的研究,主要内容包含宋代的医疗风气,主要的疾病与治法,宋代的儒医、女医与医学知识,以及从疾病看待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6]姚海英主要介绍了宋代医学的发展、医生的来源情况,以及从书中反映出来的宋代人们的卫生习惯与保健意识,指出宋代仍存在依靠巫医治病的情况[7](47-51)。
贾鸿源改变了传统的从实证史学入手挖掘材料的社会文化史料价值的方法,从材料本身所蕴含的空间属性入手,研究了行瘟故事发生的政区空间、自然空间基层空间不仅梳理了故事发生的地理性特点,还与地方神祇相结合,探讨了地方的信仰问题[8](92-103)笪梦雅不仅探讨了《夷坚志》中所反映的这一时期精神病人的分布概况、病因及寻医的过程,还对其社会境遇做了研究,指出亲人对其态度的宽容和排斥的矛盾性特点,以及精神病人在法律地位上与常人并无太大不同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精神病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关注[9]李丛主要对医家的行医特点及高尚医德做了分析研究[10](83-84)二、《夷坚志》所反映的宗教和信仰研究关于宗教研究,主要内容偏向于佛道两教的僧人和道士与世俗社会关系的探讨与分析信仰研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既有佛道诸神信仰,又有具有功能神性质的五通神、雷神信仰,还有图腾崇拜性质的龙、蛇信仰及徽州、皖江、四川地区的地域性的民间信仰,以及具有时代特色科举梦兆故事的研究和道德伦理观念的研究关于僧道世俗化的研究,刘树友主要论述了《夷坚志》材料所见的僧人和道士“世俗化”的一面,即贪财好色、从事商业活动等在作者眼中与传统宗教信徒虔诚的形象不相符合的活动,认为这是由于政府缺乏管理的缘故,并指出在这种背景下佛道教徒难以发挥修心化人的作用[11](479-501)。
张悦以“安氏冤”为例,探讨了宋代道教发展下层化、世俗化的特点作者通过分析宋人安氏遇到邪怪作祟之事,指出这一时期人们对于道士的信任,以及道士驱鬼活动的普遍性和专业性还对驱邪之人、驱邪对象和驱邪之法的变化作了分析,指出这一时期道教产生了新的道派,对于鬼神由杀伐变成了关照,并且施法活动与世俗生活联系紧密化,说明道教发展重点转向了民间[12](34-41)对于僧人活动的研究,刘黎明认为虽然密宗与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存在根本性的冲突,但是并非像之前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在晚唐之后就基本销声匿迹了,而是在宋代仍有所发展近些年的研究多为证实密宗在北方和四川的发展,实际上宋代江南地区才是密宗发展的兴盛之地,并以《夷坚志》中出现的具有密宗特色的咒语和真经进行印证[13](53-58)王翠主要从材料分析了僧人活动的地点,还讨论了僧人在这些空间出现所从事的活动,展现了宋代僧人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14](63-65)对于道士的活动研究,武清旸认为这一时期的道士具有“相对专业可靠”的专家化形象这是由僧人和巫师在宗教市场上与之竞争而决定的,大量道士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提高专业能力,最终形成了“法术专家、仪式专家、治崇专家”等一系列的专业化形象[15](59-65)。
张园园主要从道教与医疗的关系入手,首先详细分析了道教医疗中的法术运用,主要通过炼丹、炼符等特殊手段,还有就是与世俗有关的疗法,涉及传统的中医学和中药学接着介绍了医报偿的对象,基本肯定了道教医疗在古代医疗社会的积极作用[16](106-112)党会先介绍了道教养生术的内容和特点,并总结出这一时期的道教养生术存在对“钟吕之道”十分推崇的现象[17](17-18)王翠介绍了道教发展的区域性特点主要介绍了道教流布的范围,从事的活动及影响,并对其盛行的原因做了分析,认为一方面受到官方崇道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境内存有道教圣地有关[18](21-22)关于信仰问题研究,徐英军的硕士论文主要探讨了南宋时期民间阴司的类型及宋人虚构的阴司世界内的组织方式和职能,阐释了这种阴司信仰存在的社会根源,主要涉及政府政策的鼓励、民众个人的需求及相关的习俗等方面此外,还进一步描述了由社会动荡、自然灾荒等问题引发的民众对于阴司理想化认知的心态[19]彭鹏论述了五通神正邪两面的形象及其示人时候的各种形态,并与佛教的五通、如意通等神作了比较,揭示了这一时期人们由于畏惧之心和求财之心而产生的对五通神的崇拜接受心理[20](186-187)。
黄爱军以巫术演示的特点为线索,即用符和通灵鬼神看出平民对于巫术从深信不疑到开始产生怀疑的变化,并讨论了地域性的民间信仰问题[21](9-12)褚桂燕指出南宋时期龙文化的发展,不仅形象多变,可化为其他各种动物,还多导致水灾的发生此外,龙的形象又与世俗的功名富贵联系在一起,有了世俗化的特征,并且与佛教文化结合,成为其祭祀和诵经的对象[22](4-6)张春芳指出了宋代蛇信仰的双重性,一方面以祥瑞形象出现的通常与科举、求雨、财富、求子、出行等诸多好事伴随而生另一方面基于传统的物种特征而与自然灾害、鬼魅事件、杀人之事联系在一起之所以有这种双重性的认知,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对于蛇的畏惧心理,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报应观在其身上的映像和宋代信仰功利性发展的影响[23](78-83)张静从材料中丰富多变的雷神形象及雷神地位的不断提高看出了宋人对于雷神的崇拜也发生了变化,即主要赋予其道德审判的功能,惩恶扬善,宣扬善恶报应观[24](67-72)三、《夷坚志》所反映的关于两性问题的研究对于两性问题的研究,既包含宏观上对两性婚姻关系的研究,又有把妇女作为群体的独立研究,主要有研究妇女题材的故事、婚恋意识、文化生活、疾病生活等。
还有从两性关系延伸出的关于少年的研究杜博的论文主要用父权社会的理想夫妻关系的框架进行分析,即女性遵守三从四德并且成为道德社会所推崇的贤妻良母形象此外,还探讨了妓女题材的故事和人与神仙鬼怪爱恋的故事,作者认为除了时代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因素外,还体现了这一时期男子对于真爱,也就是精神层面的愉悦的追求[25]严晓燕的文章主要讲述了传统婚姻的一些习俗和制度,以及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的婚姻观念还指出宋代妇女在婚姻关系中处于不平等的低位的境况[26]关冰从人与异类(神仙、鬼魂、精怪)相恋的材料分析这一时期的相恋故事,继承了汉魏六朝时期对于传统婚恋观念的坚持和封建秩序的宣扬及重视说教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故事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故事不仅重视说教,还重视双方对于情爱的追求与享受,并且相恋双方的关系不再是高低不同,相恋也不只是简单的虚幻缥缈,而是更具现实生活等诸多特点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人对于幸福理想的婚恋生活的大胆追求[27](103,107-116)周榆华、郭红英指出在理学束缚下,男女情爱无法正常表达,因此采用人鬼相恋的故事进行表现,并通过人鬼恋的悲剧折射出当时男女恋爱的悲剧而外界强势的介入和干预则是为了达到用伦理道德去劝诫世人的目的[28](34-36)。
还有关于女性形象和女性生活的研究,方燕的专著《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立足于女性生育、疾病的考察》将女性置于巫文化的视野下进行审视,在最后一章以《夷坚志》中的妇科疾病为研究对象,对妇科疾病的巫术疗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29]马玉凤分析了材料所反映的当时与传统社会道德标准相迎合和相悖的女性形象及其结局,并由此得出这一时期的社会民众虽然仍坚持贞节观,但也有部分女性表示出了对婚姻不自由的不满和对美满婚姻的追求和向往[30](53-57)杨果、陆溪关注了自杀女性这一特殊群体,并把自杀女性分为节烈女性和因个人情感和利益而自杀的女性,分别探讨了其在死后的异象、尸体的处置及死后影响的不同其中节烈女性因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在死后受到尊荣和遗迹保存,并且丧葬受到了政府及社会的重视,死后的评价也极高,往往得到封赠其事迹也通过官方渠道流传颂扬,发挥凝聚主流价值观的作用因个人情感原因自杀的女性往往身体死后因为怨念产生异象,需要佛道仪式进行超度,并且不被政府重视,故事基本通过小说戏剧等文学方式传播[31](69-73)严裕梅、邱昌员介绍了宋代女性诗词主要通过题壁、题日常生活用器、借坎坷的故事、与文人交往、歌妓舞女的传唱等进行传播[32](113-115)。
四、结语近些年关于《夷坚志》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学者们十分重视它的史料价值,不仅有专著、博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研究且数量较多,而且研究的内容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研究视野和角度新颖叶静和孙薇薇从民俗学角度入手,不仅分析了作者洪迈的内心世界和他的“民间”关怀,以及创作故事的“民间性”,还对宋代城市各种风俗习惯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探讨从文学角度出发,研究女性故事,比较艺术化地分析了故事反映出来的女性的社会地位、心理活动及价值观念等,并由此窥见洪迈本人对于妇女境遇的观念和态度還从生理学、气象学等角度分析相关的故事,探讨宋人的生物观和气象观,角度十分新颖研究范围广,领域较多研究者们比较关注宋代的社会经济,比如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城乡产业的发展等但关注点主要在商业群体和下层居民的生活状况,士人生活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此外,对于宋人观念的研究也十分热门,比如宗教信仰、报应观念等对近些年热门的性别史的研究也有涉及,主要讨论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家庭生活及婚恋观念等,但对于特殊群体,例如妓女等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应该看到的是,在宗教多样化发展、理学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不仅关注了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还探讨了宋人对各种宗教和文化的观念与态度,对于研究相对薄弱的宋代思想文化也是补充。
参考文献:[1]杨辉建.《夷坚志》所见南宋江西基层社会中的民间力量述论[J].史林,2014(5).[2]李剑国.《夷坚志》与宋代“盗贼”[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3]孙逊.《夷坚志》中的乡民描写及其文化阐释[J].复旦学报(社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