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绒花文化的生存现状剖析与创新生成路径探索.docx
7页扬州绒花文化的生存现状剖析与创新生成路 径探索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上》2020年第04期摘要:南京绒花与扬州绒花的真假风波,让扬州绒花饱受争议,其实二者皆为江苏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绒花制作技艺”的成果如何提高扬州绒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 社会大众对扬州绒花的关注度,找到扬州绒花的创新生成方式,在创新的同时守住传统的魅 力,这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 的传统民族文化更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名片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愿 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扬州绒花,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关键词:扬州绒花;南京绒花;创新;传承电视剧《延禧宫略》热播,剧中富察皇后发现后宫奢靡浪费,因此提倡节约用度她“以 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佩戴的“通草绒花”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关注通草绒花”是一类手 工假花的总称,通草花的主要原材料是中药材通草,绒花的主料是优质蚕丝它们的用料简 单、价格低廉,但做工精细,因此不失皇家气度绒花谐音“荣华”,更有着吉祥富贵的寓意剧中演员佩戴的绒花是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和他的两个徒弟根据剧组提供的、故宫 现有清代皇室发饰收藏款的图片精心制作的。
社会大众关注传统工艺,原本是件好事,却不曾 想使得南京绒花与扬州绒花之间有了摩擦起因是一家名为“扬州绒花”的淘宝店店主,抄袭了 赵树宪老师的作品并冒名了扬州绒花传承人的身份一时间,扬州绒花抄袭南京绒花的说法被 广泛传播,甚至以讹传讹出现了“扬州绒花是假冒的,南京绒花才是正牌”的谬论中国制花分为北京京花和南方绒花两大流派,其中南派以扬州和南京为代表,最早在唐朝 就直供宫廷南京绒花与扬州绒花属同一绒花制作流派,从制作工艺上也很难分得清是南京绒 花还是扬州绒花因此,扬州绒花是“假冒货”的说法是人们对于扬州绒花的误解淘宝店“扬 州绒花”不能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绒花,更不能代表扬州绒花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底蕴扬州作为全国绒花发源地之一,已经传承和发展了千百年,一直保持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 征早在唐代,扬州绒花就已经作为“宫花”贡品上貢朝廷宋王观的《芍药谱》中记录了“扬 人无贵贱,皆戴花”,说明人们对绒花的需求量非常大,超过当时任何一种工艺品因此,绒 花产业也越来越繁荣元、明朝代时,人们对绒花有了多样化的需求,产生了丰富的绒花品 种人们根据不同的时节,制作不同题材内容的绒花到了清初,扬州形成了以绒花为主,通 草花、绢蜡花、纸花等多种形式的工艺花生产。
扬州绒花艳丽多姿,却艳而不俗;优美动人, 却美而不娇,世人称之为工艺品中的“小家碧玉”美国副总统布什在参观扬州绒花表演时,也 赞叹扬州绒花:“这是很迷人的艺术”一、扬州绒花的研究现状关于绒花的研究不算多,主要研究的时间集中在20世纪 90年代以前和 2000年以后第 一个研究时间段,绒花行业繁荣,主要研究集中在绒花的造型艺术、佩戴习俗、绒花的创新动 态上;第二个研究时间段,绒花被申报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开始关注这一亟需保护 的传统工艺众多研究中关于扬州绒花的研究却只有1篇,相对于南京绒花的13篇,显然扬 州绒花没有受到更多的关注二、扬州绒花的非遗传承人扬州绒花的非遗传承人是杨家惠和许多非遗代代相传不一样的是,杨家惠的手艺并非家 传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民间的制花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扬州制花工艺厂杨家惠的父母 都在制花厂工作,因此杨家惠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绒花绒花的制作工艺复杂,制花厂采 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所以对整个绒花制作过程熟悉的人很少,也成为后来扬州绒花文化传承的 先天阻碍1979年,杨家惠进入扬州市制花厂工作,师从王继康、倪俊生、徐寿芝等,学习 了许多绒花制作的传统技法因此,她对绒花制作的各个程序都有很高的造诣。
到了20世纪 90年代,塑料花给绒花带来了市场冲击,各种毛绒类工艺品也开始进入机器 化大生产阶段,绒花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扬州制花厂也是每况愈下,杨家惠夫妇辞去了制花 厂的工作,开始创业传统的小鸡小鸟价格低,销售渠道少,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杨家惠 开始进行产品创新、放宽眼界、紧跟市场流行2000年,杨家惠带着她的创新产品参加了广 交会,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她的“佳惠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始走上正轨光靠产品品种样式的创 新还不够,传统绒花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无法使用机器生产,只能纯靠手工制作,需要耗费 较高的人力成本,这对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有很大影响因此,她对工艺进行了简化,用现代 的毛绒布代替传统的绒花,以适应大规模的生产杨家惠说:“绒花工艺非常复杂,往往一件 作品至少要花费三四个月不过由于市场的萎缩,现在专职做绒花的人寥寥无几,而我也在制 花的同时逐渐转型但是,杨家惠也没有抛弃传统的绒花工艺为了传承这一技艺,杨家惠一直坚持制作传统 绒花作品2011年,她创作的绒花挂屏作品《锦绣前程》在“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 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银奖这件作品采用传统的优质蚕丝为原料,通过煮丝、染 色、烧丝、捻丝、搓条、熨绒、打尖、传花等复杂工艺制作而成,整件作品使用了6856根绒 条。
三、扬州绒花的工艺发展绒花的原材料主要是优质蚕丝,辅助材料为经过软化及表面处理的铜丝,工具则包括刷 子、剪刀、镊子,俗称“绒花工具三件套”制作绒花的材料易得,而手艺难得,制作绒花工序 复杂,且需要制作者的耐心和细心第一步:劈绒制作绒花,事先会根据需要将蚕丝染成五 颜六色备用将同一种颜色或者不同颜色的染色蚕丝排列在一起,用刷子刷去蚕丝表面的绒 毛,到蚕丝表面光滑为止第二步:下条用表面经过处理的铜丝固定两端,剪出所需要的宽 度然后,搓撵出圆柱状绒条第三步:打尖根据需要用剪子在绒条上剪出所需的造型,比 如,将两端剪成圆锥、钝角、锐角、半圆等形状第四步:传花用镊子对打过尖的绒条进行 造型,做出一朵花的基本单元传花环节复杂,直接影响绒花作品的最终造型最后,再将这 些基本单元组合拼装在一起,有时需要用胶水对局部进行固定传统绒花,多做鬓花和装饰用,通常被称为“头戴绒花”,电视剧中的头饰属“第一代绒花 作品”第二代绒花是王以仁创作的立体绒花,被称为“案头小品”他将鸟兽鱼虫的形象与各 种花卉相结合,造型和色彩上更加丰富多彩第三代作品是“绒花挂屏”用浮雕、半立体浮雕 技法将绒花设计进画面,装入屏框,制作成挂屏作品。
第四代绒花最为复杂,是著名绒花艺人 王继康制作的“绒制盆景”,自然生动、色彩浓淡相宜这种绒制盆景借鉴了扬州园林和扬州派 盆景艺术,以仙人掌、仙人球等小盆栽植物为题材,用绒花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制作四、扬州绒花的传承现状扬州绒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南京绒花的开发传承方式不同,更多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并非 政府自上而下的倡导,是在长期的消费市场中摸索出来的这样有利于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调 整短期内的产品定位,有针对性地制作现代绒制工艺品但扬州绒花开发的劣势也十分明显一是扬州绒花的工艺大幅度下降为了节约成本,将 传统制作工艺步骤缩减,辅料用低价的现代布艺替代,从而失去了绒花传统手工工艺的独到魅 力二是市场狭小绒花制作工艺复杂,完全依靠手工制作,无法用机器代替进行大规模生 产,因而耗时长,成本高;绒花的售价也比较高,但是实用价值相对比较低,所以人们更愿意 去购买物美价廉的其他品种的假花三是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扬州绒花缺乏年轻一代 的传承人,技术面临断层四是缺乏创新,产品定位不清到底是倾向量大价低、生产艺术价 值小的绒花玩具,还是坚持传统风格的中高端客户,追求质量、量小而精扬州绒花还没有找 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印象。
五、扬州绒花的创新生成路径扬州绒花的传承相较于南京绒花确实有很多不足之处结合南京绒花的发展优势,我们需 要探索扬州绒花的创新生成方式,提升扬州绒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扬州绒花创新与传统 的和谐发展一)培养传承人可以向社会大众包括青少年传授传统的绒花技艺,让他们亲手制作, 从而达到传承的目的二)加大政策扶持和宣传力度,包括开展专业展会、参与商业活动、开设公益讲座、开 设体验课程等三)博物馆化保护南京绒花有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绒花工作室”,可以看到赵树宪师 傅的精湛技艺扬州的双博馆也可以进行效仿,利用现代科技,采集绒花多种形式的信息,存 储音频、视频、图像、资料等,建立数字化的绒花档案四)产品与现实生活脱节,不符合当代审美生活标准扬州绒花需要进行产品创新,融 合现代元素,制作有别于传统绒花的绒花文创产品;融入美学特征、人文主义、文化元素,在 满足实用性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五)扬州绒花若采用手工操作、制作精良,那么艺术价值就高,但耗时耗工若以流水 生产的方式制作,艺术价值就会大幅度降低是完整保持传统手工艺的原有特性,还是适当改 变传统手工艺以迎合市场需求,需要在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六)建立非遗基地2017年,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在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新校 区揭牌,开设了“南京绒花”“云锦”等十几门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让传统文化走进 校园,技工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培养工匠精神扬州绒花缺乏这样一个学习的平(七)拓宽销售渠道销售渠道包括:门店、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等定点代售、第三 方包销(经销商代理、企业礼品定制等)、线上电商平台等六、结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更是一张具 有独特魅力的名片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扬州绒花,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参考文献:[1] 杨英•论南京绒花的保护J].装饰,2007 (3): 96-97.[2] 董静•南京绒花的历史与传承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⑶张文珺•论南京绒花的博物馆化保护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2): 68-70.⑷周遨.南京絨花的制作工艺及其价值研究J].大众文艺,2012(8): 179-181.⑸安然•南京绒花市场化运作探析[J].大众文艺,2013(2): 280-281.⑹邓小玉•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以南京绒花为例[J].大众文艺,2016(12): 2-3.[7] 封榕云•从扬州绒花生存现状看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大众文艺,2016(6): 3.[8] 周尚•南京绒花的装饰设计及文化内涵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作者简介:陈星宇,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