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转变.doc
5页浅谈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摘要:学校体育思想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研究者们对有关学校的基本认识,是学校体育观的 反映从“增强体质”到“健康第一”,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一次转变,使学校体育教育在学 校教育中的位置得到提高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是对学校教育本质功能的重新认识,拓宽了学校 体育改革的范畴,符合时代发展对社会和人类的要求增强体质”和“健康第一”是我国学校体育 教育思想中的两个流向,都曾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意义等方面进行论 述关键词:学校体育、增强休质、健康第一、浅谈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摘要:学校休育思想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研究者们对有关学校的基本认识,是学校体育观的 反映从“增强体质”到“健康第一”,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一次转变,使学校体育教育在学 校教育中的位置得到提高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是对学校教育本质功能的重新认识,拓宽了学校 体育改革的范畴,符合时代发展对社会和人类的要求增强体质”和“健康第一”是我国学校体育 教育思想中的两个流向,都曾产牛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两者产牛的历史背景、意义等方面进行论 述关键词:学校体育、增强体质、健康第一、学校休育思想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研究者们对有关学校休育的基本认识,是学校休育观的 反映。
它是人们在一定社会背景和时代发展的学校休育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研究者们对学校体育本 质的认识与看法,对学校体育管理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1、 新中国学校体育指导方针的确立解放前,“东亚病夫”的帽子长期侮辱地戴在中国人头上,统治者根本不关心民族的兴亡和人民 的健康,老百姓身体健康状况几乎达到崩溃边缘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提倡国民体育”同年 10月,朱德在中华全国休育总会第一届代表人会上说:“现在我们的休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 要为国防和国民服务表明了新生的人民政府对国民体育的重视特别是1952年6月10 H,毛泽 东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人会上作了:“发展休育运动,增强人民休质”的光辉题词,为新 中国学校体育方针的最后确立定下了理论基础那么什么是体育运动呢?我们认为:运动只是一种形式,是个动词,用在体育之后就是真义体 育,就是身体的教育,就是增强体质的教育,用在竞技之后,就是娱乐竞技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条件上看,老百姓身体健康程度极差,毛主席他老人家不可能让吃不好的中国老百姓搞竞技娱乐, 经济状况也不允许我们去搞竞技娱乐,“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人民的 体质。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教育事业,都借助于前苏联的经验前苏联的教育思想,包括 学校体育思想,对我国50年代的中小学教育和教学工作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前苏联学校体育思想对 我国在建国初期坚持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建设社会主义学校体育体系,使学校体育工作更加 符合学校体育规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教育史上影响巨大的凯洛夫等人主编的《教育学》, 在第六章中论述了学校休育的目的任务:“学校休育的任务,在于增进学牛的健康,使他们的身休获 得正常发展,增强他们的体力,发展他们在各种重要活动方面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体育的最终目 的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主义劳动和保卫祖国这一关于社会主义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概 括,对建国初期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由于“增强体质”的指导思 想符合我国建国初期的国情,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学校休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此, 这一指导思想曾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1. 1现阶段对增强体质的再认识运动时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运动后体内物质和能量贮备相应下降,但经过食物的补充和合理 的休息,体内物质和能量贮备要超过原来的水平,这就是超量恢复经过超量——适应——再超量——再适应的反复过程,人的机体能力应付逐渐增强,此模式, 似乎是对增强体质中“增强”含义的最充分理解。
现代人类的身体是经过了千百万年的演化而来的,它既没有“人猿泰山”般的伟岸,也没有猴 子般的机敏和灵巧,既不会飞,又不善跑,这是其适应自然,适应牛存的必然结果人类学家认为, 现代人的身体构成是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稳定下来,即使我们承认进化并未完全停止,但我们身 体的发展已不再是简单地适应自然达尔文曾说过:“人类从局部获得那些智能以后,他就很少通过 自然选择和其他方法发生身体变异这是因为人类能够通过心理器官使一个不变的身体同正在变化 着的世界保持和谐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粗笨体力劳动被机器和脑力劳动以代替,高大、强壮越来越失去 其“劳动力”的价值,而只具有审美的价值至于那种“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质发展只针对特 殊人的特殊需要才有意义例如,长跑运动员的耐力、肺活量是为了适应高强度的比赛,而一旦退 出竞技领域,已经获得的那种机体能力就会很快衰退直至消失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所下的 定义是:“健康,不但是身体没有缺疾,还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如今“跑 得快”并不意味一定健康,“跑不快”也并不意味着身体有缺陷,同样,身材高大,肌肉发达只体现 出个体形态上的强壮,并不意味着一定健康。
因此说,除非特殊需要,人类并不需要身体形态和机 能上的发达1、2学校体育与“增强体质”体育的目标就是要发展与健康有关的体质水平而我们传统的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花相当 多的时间是在传授运动技能,将一技术复杂、教训条件高的项目在体育棵中进行教学,要求的是技 术动作的规范和精确,而忽略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日本学校的教学大纲明文规定,小学体育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健康知识和 安全知识,增进健康和体力初中体育的宗旨是“培养强壮的身体”,“培养健全明快生活的能力和 态度”高中体育的宗旨是“促进强健身心的发育”大学体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一辈子坚持运动 的能力和态度”不难看出,日本学校体育教学的宗旨非常明确,各年龄段的身体发展是建立在个体 基础上的,青少年应以提高为主,促进身体健康发展中年人则以保持为主老年人则以减缓体质 下降为主1978年~1995年我国先后开展了四次大规模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与监测测试的结果表明,我 国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总的来说提高了,但我们也不应忽视学生的某些健康指标下降了据1995 年体质健康调研表明:我国学生的耐力素质普遍下降,柔韧素质差,肺活量处于停滞或下降趋势, 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大幅度增加,中小学生近视率长期居高不下,有些地区还呈上升的趋势。
最近, 国家体育总局的一项监测结果显示:我国7~22岁所有年龄组男生的平均身高均低于日本男生,平均 低1、96厘米;其中7——12岁低2、28厘米一项调查还显示: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 为58岁;某大学曾测试一届新生的跑、跳、投能力,及格者竟未到一半,2001年开始的高校征兵, 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也令人担忧:南昌仅有四分之一过关,广州仅有七分之一通过初检这与长期以 来健康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不无关系也可以说,这一切是几十年以来“增强体质”阴影下的一个 写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2. “健康第一”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早期,毛泽东同志在教育问题上就提出了许多精僻的见解和主张,其中有关于体育的论述对我 们今天的教育尤有启发和指导意义1917年他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深刻阐述了体育与智育,德 育的辩证关系,文章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 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强调指出:“宜三育并重”对 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德智体等的发展依然是人全面发展的主流建国前,毛泽东就十分重视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他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 儿童到了学龄上小学,在小学时代应当特别注意身体的发育。
在他看来“学生在中学时代,身体的 发展尚未完成”,要特别注意身休的发育,要身体好建国后他两次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论, 强调学生应“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提出了 “健康第一”的口号他谆谆告诫青年学生要“身体 好,学习好,将来工作好,”把健康提到了重要位置学校休育是培养学牛健康发展的主营地而我国中小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左右, 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休育工作可以说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再者,社 会竞争激烈,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无疑使他们稚嫩的身心难以承受,身体状况自然得不到健 康的发展另外,我国学生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弱点,如抗挫能力,意志力及竞争意识 和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比较薄弱2, 1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党中央从当代世界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针对 应试教育现象做出的英明决策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 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 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是教育整体教革的重要方向,更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身体、 心理、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健康观是“健康第一”的根本目标。
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学校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党的教育方针未能得到全面贯彻,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只抓智育, 轻视其他,只管分数,不管人学生学业繁重,睡眠与运动不足,身心受到摧残,苦不堪言长此 以往,势必影响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如果一个人仅有知识与能力,而身心不健康,品 德不好,只能是“废品”和“危险品”,难以报效祖国,服务于人民,更担当不起振兴中华的时代重 任党中央高瞻远瞩,正是从当代世界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针对应试教育现象, 发出了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动员令,做出了 “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思想,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英明决策2、2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确立更加明晰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健康第一”即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也是学校体育的归宿,是衡量学校体育成败与否的基本 标准培养身体健康,体魄健壮的学生是学校各阶段的根本任务要实现广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明显 好转,提高新世纪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的身体素质,“健康第一”是实现这些理论前提在以江泽民 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倡导下,199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有力地促进推 动群众体育活动开展。
一个强盛的民族需要强健的体魄,强健民族体魄的基础在学校故此,《纲要》 将青少年和儿童列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点对象因为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牛长发育的关键期,参 加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正常生长,增强体质,为终身健康奠定基础,而且通过学校体育与健康 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健身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终身参与体育的意识与习惯,就可能将健 康保持终身,从而促进全民族健康水平的提高可见,民族体魄的改善提高关键依赖学校体育,青 少年健康是民族体魄强健之本但学校体育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及教师权威论观念的影响,长期 以来,存在着“教育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现象它以压抑学生个性活动的发展,牺牲 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代价,这与健康的本质是不相符的教育部吕福源副部长在无锡会议上就讲到:“体育的功能是否仅仅是强壮体魄,体育对孩子的心 理素质和心理发展究竟能有多大作用, 我认为体育不仅能强壮体魄,而且还能培养孩子与他 人合作,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我们对体育在培养人的素质和品质的作用研究不够学校体 育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开展多渠道教学,要向社会开放,与国际接轨3、“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办学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而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