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柏**
  • 文档编号:303231856
  • 上传时间:2022-06-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71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今天我就与大家分享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仅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1 1、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

      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2、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唐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2 1、卖炭翁 白居易〔唐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红纱 一作:红绡)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白描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通篇没发一句议论,说宫市给人民带来怎样的苦处,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活而是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这是发多少议论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其次,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细腻、逼真,使人们从人形象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一是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二是对内心世界的描写试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活活地勾画出卖炭老人的辛苦、贫困、衰老、遭难的外貌,使人见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把老人瑟缩、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写得多么深刻、细腻使人仿佛看到一个蜷缩在屋角冻得发颤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筹划着自己可怜的生活。

      从而更加拽拉人们的心灵,使人感到残酷的现实对老人是多么不公平! 2、忆江南 白居易〔唐代〕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3、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唐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3 1、花非花 白居易〔唐代〕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诗通篇都是隐语,主题当是咏官妓当时各级官府都有一定数目的娟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僚们驱使首句“花非花”是说官妓的容颜如花,但又并非真花次句“雾非雾”中“雾”字是双关借“雾”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应女宿,但又并非云雾之雾 “夜半来,天明去”既是咏星,也是说人语意双关,而主要是说人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们与官僚之间互为依存,但关系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来明去为限,可谓会短别长故末二句发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卜的感叹上句言会短,下句言别长其中“梦”、“朝云”的描写是借用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关于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以喻男女之幽会因为语言文字运用得巧妙,把男女欢爱之事抒写得很含蓄,富于诗意 语意双关,富有朦胧美是这首小诗的最大特点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 2、梦微之 白居易〔唐代〕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这首《梦微之》是白居易在元稹离世九年后所做的一首悼亡诗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浅品《梦微之》,我品味到了这世间有一种真情———相濡以沫! 3、夜雨 白居易〔唐代〕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整首诗贯穿着白居易的大、简、妙风格,虽是写爱情,写思念,但不像多数爱情诗一样婉约,它大气、又不失细腻,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情感之至,一种浑然天成这首诗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体诗,它共有七句话,前四句大量的重复用字,也并不合乎诗歌的习惯意像的描写被放在了叙事之后,全诗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也没有大量的兴、比之作,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格律的羁绊,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4 1、问刘十九 白居易〔唐代〕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首五绝小诗写得非常有情趣,通过对饮酒环境和外面天气的描写,反复渲染饮酒气氛,自然引出最后一句,写得韵味无穷,同时,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和刘十九的深厚情谊。

      我们可以想象,刘十九在看了白居易的诗后,定然是立刻欣然而来,两人痛快畅饮,也许此时屋外正下着鹅毛大雪,但屋内却是温暖、明亮,是多么温馨惬意,令人身心俱醉整首诗语言简练含蓄,又余味无穷 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调,浅进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挚的友谊 2、池上 白居易〔唐代〕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5 1、暮江吟 白居易〔唐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2、观刈麦 白居易〔唐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0 / 10。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